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今年是《熊出沒》大電影的第十部,有個很好的主題叫十年之約。相信很多家長帶孩子去影院看了,我也不例外,不過今年這部我看了過后心中有非常多的感觸,這些感想不知道會不會和大家產生共鳴,所以想簡單聊下。

更多小光老師的文章: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如果一直追過《熊出沒》系列電影或者動畫系列的觀眾都能見證到他們每年都在進步、突破。其實用他們的成長來代表中國動畫的發展縮影一點不為過。從第 7 部《狂野大陸》開始,故事就慢慢走出了狗熊嶺,導演想塑造更為完整的世界觀。當你看到光頭強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準備實現夢想的時候,動畫里的長鏡頭宏觀城市場景,縝密又忙碌的細節,這和許多歐美動畫電影譬如《瘋狂動物城》《怪獸大學》等故事觀相似。這種嚴謹的世界觀放到十幾二十年前的中國動畫,根本沒多少公司能做的出來。這十幾年來,中國動畫是飛速成長的,這個成長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我們國家從來都不缺技術,哪怕是曾經中國動畫最灰暗的時候(行內的人應該都清楚很多優秀動畫默默外包給咱們做的),更重要是市場和商業層面的進步,中國動畫人才有更好的舞臺展現自己。

一、聊這部電影

其實看完過后,我驚嘆燃燒的經費,場面堪比復聯 4,比前幾部制作更好的同時,但又有點五味雜陳。相信很多家長或孩子觀后感表示:看不懂。這也能理解,因為大部分的觀眾群體是家長外加 10 歲以下孩子,首先,逆轉時空這部比較復雜的平行世界邏輯本身就沒多少孩子能理解;再就是里面穿插的過往幾部的場景畫面和角色,如果不是長期陪伴《熊出沒》系列長大的孩子也很難產生共鳴,更別說只是陪看的家長了。其實,創作團隊的用心大家都看得到,十年前看熊出沒的孩子長大了,有些觀眾可能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更希望有一個更能貼近年輕人的故事,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我也很慶幸在影院看到了許多青少年或是剛步入社會的小年輕他們能了解這一部真正的意義。在我看來這絕對是一部好片,哪怕我并沒有完全看過之前所有的熊出沒系列,如果定義看不懂表示不好看,這更多可能是市場環境的影響。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二、聊市場

不可否認,從目前市場環境來看,中國的動畫電影其實定義為親子電影一點不為過,特別是在春節檔期間。所以,如果我站在親子這個角度來看熊出沒,我覺得最好看的是《伴我“熊芯”》和《雪嶺熊風》,因為這兩部抓住了最重要的親情和友情這兩點。你可以看到去年《伴我“熊芯”》有多少孩子和媽媽在影院感動流淚的瞬間。而我個人同樣覺得比較有意義的兩部《變形記》和《狂野大陸》,并沒有用非常傳統無聊組團打怪模式,劇情和畫面呈現可以和歐美動畫電影不相上下了。

在國內,如果說什么是動畫片,有一個“刻板印象”:小孩子看的東西。曾經很多人把中國動畫和中國足球放一起嘲諷爛泥扶不上墻,好在現在中國動畫走出來了并呈上升趨勢,而中國足球還在深淵,所以中國足球也有很多“刻板印象”。確實,他們有很多相似點,1999 年,一部《寶蓮燈》打開了中國動畫電影的大門。2002 年世界杯打開了中國足球的大門。當大家都以為這是崛起信號時,卻沒想到反向走了低谷。國足不用多說,直到現在還不斷刷新下限。而二十一世紀初那十來年,動畫行內人應該都知道,因一些不可言說的原因和市場亂象導致那段時期的中國動畫十分低迷,甚至和國足一樣,經常有些高投入或是明目張膽的抄襲爛片成為笑柄。不過就像最開始說的,中國動畫絕對不缺技術和人才,隨著很多平臺的崛起和動漫扶持計劃,很多有志向的人才開始走向市場。2012 年我覺得對于中國動畫電影來說是一個拐點,那一年,《十萬個冷笑話》改變了國內二次元的生態,那一年,《大圣歸來》讓大家見識到原來國人也可以做出優秀的動畫;那一年,熊出沒誕生了。熊出沒的起點你可以說很俗套,一個丑爆的傻光頭加兩個笨熊追來追去,這確實就和很多國產快餐動畫定位一樣,就是給小孩看的,甚至還有些奇怪的價值觀和元素被詬病。但很幸運,他們沒有在市場中隨波逐流,不斷地改善自己,優化了角色,更改了定位,雷打不動的賀歲劇場版更是每年都在進步,技術在進步,故事在進步。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上:十年前光頭強小屋;下: 十年后光頭強小屋

而這一部《逆轉時空》,制作團隊正在嘗試改變扭轉市場定位。這里又要提到一部劃時代的動畫電影《哪吒魔童降世》,可能很多圈外人不知道,餃子導演的成名作《打,打個大西瓜》是當時混沌的中國動畫中的一道曙光,很慶幸在當時環境中能夠繼續堅持的夢想人,才有了后來哪吒 50 億票房的神話,更多有志向的動畫公司在有足夠資本市場的吸引下也能夠更放心大膽的創作出優秀的動畫作品。不知道是我年齡大了還是沒關注圈子太久了,以至于現在很多國內動畫我都不知道沒聽過,但我覺得這是好事,因為爛片越來越少了,現在中國動畫百花齊鳴的時代。從《熊出沒逆轉時空》在嘗試改變市場定位來看,整個大環境還是任道重遠的,因為“刻板印象”十幾年都是很難改變的。但是,方特有著自己商業 IP 帝國的規劃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三、聊 IP

去年我帶孩子去了方特歡樂世界,我很驚嘆原來我們也可以有屬于自己的“迪士尼”,而我也更傾向帶孩子們去方特,里面有太多屬于我們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特色項目。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這個是淘天 2023 年的 IP 價值榜單。可以說主導地位還是日漫和歐美的為主,即使有上榜國內 IP 也幾乎沒有從動漫作品里走出來的。這份榜單也不意外,如果說 80、90 后是國內主要消費群體,是看著日漫和歐美動畫長大的這群人。對標動畫層面,確實我們技術上已足夠成熟,但市場和 IP 文化才剛起步。你可以看到一個穿迪士尼 T 恤很美的小姐姐,也可以接受一個穿火影 T 恤很潮的小哥哥,給你一件熊大熊二的 T 恤,你會覺得這是小孩子玩意。其實,中國動畫有太多迎合兒童市場的作品和 IP,但是人家國外動畫 IP 為什么老少皆宜,咱們就是“給孩子看的”呢?

市場決定經濟,可能未來會有答案,在我被日漫培養著情懷的那個年代,很慶幸現在當我再看到許多中學生周圍是有妖氣二次元文化環繞時,非常欣慰。也許未來有屬于他們的情懷市場。迪士尼誕生了一個世紀才有了現在強大的商業帝國。日本,有著成熟的動漫文化產業鏈。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先有了完整的文化市場沉淀,從故事吸引粉絲,再衍生出有價值的 IP。但是,國內大部分模式是先運營 IP,看下市場反響,反響不錯,拉投資,出周邊,包裝運營,有足夠資本可以考慮出個動畫,出個電影什么的。除了兒童市場許多成功從動畫出圈并制作周邊的 IP 外,很少有適應大眾市場的動畫 IP。回到熊出沒的十年之約,約定的不是我們 80、90 后成年人,但是這群人愿意為寶可夢,灌籃高手,忍者神龜等約定買單。其實曾經的情懷占據主要。可以看到日漫市場,每年各種番的劇場版哪怕炒冷飯,讓人吐槽的劇情都照樣樂此不疲,因為他們的 IP 是站穩了腳跟,每年來收割下情懷,偶爾幾部高光一下刷下淚點和共鳴足夠了。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四、聊差距

其他不靠漫畫 IP 出圈的日本動畫電影,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下,他們可以腦洞出荒誕而又奇幻的《千與千尋》,也可以創作一個諷刺又擦邊的《紅辣椒》,在國內,基于熟知的“刻板印象”,我們更愿意制作一部相對“安全”的動畫電影。

再說歐美市場,迪士尼,夢工廠,華納這幾個動畫巨頭你也可以說來去都是快餐主義,劇情套路單調的不得了,但是就是覺得有意思,看個電影嘛,本來也就是娛樂一下。歐美動畫電影有個我們很難學到的點,就是節奏感,迪士尼動畫的音樂劇模式你覺得這是他們的傳統,那么在其他美漫作品中,哪怕沒有 music 你都有種感覺他們說話、肢體語言、切鏡的恰到好處讓人感覺在 dance,這是他們動畫電影骨子里的精髓,我挺喜歡一部電影是《壞蛋聯盟》,當里面一群角色有了這種節奏感你會覺得每一幀都直擊心靈。在看許多國內動畫電影時,我總會看到有那么些瞬間比如某個鏡頭比較多余,或是好像多了一兩秒,又或是一些比較尬的臺詞或動作,這會不會也是迎合“刻板印象”的一些取舍?

從《熊出沒》十年大電影,聊聊中國動畫設計的未來

當然,就像我最開始說的,我們不缺技術和動畫人才,我們也不缺歷史底蘊,而剛才提到的微小的差距也根本不用擔心。因為相信隨著時間沉淀,當我們這個市場越來越開放和成熟時,會有更多屬于我們自己的 IP 走向世界,而當我看到《熊出沒》這部“約定”時,不光對他們的未來有了約定,也對中國動畫的未來有了更大的信心,加油,每一個為中國動畫奮斗的夢想人!

收藏 17
點贊 42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