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B端設計中,產品經理是“弱勢群體”?

最近有一位產品經理朋友跟我抱怨,產品設計方案經常受到開發人員的干擾,需求推進不下去,搞得自己壓力很大。今天說一下我的個人體會。

更多產品經理的相關思考:

[link http://www.czdes.cn/u/400302/publish/all]

一、B 端產品經理是“弱勢群體”

其實在數據類、開發工具類的 B 端產品中,產品經理屬于“弱勢群體”。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業務門檻

B 端技術型產品業務門檻確實很高,比如數據處理加工類產品。數據本身就是比較抽象的產品,單是理解 API、庫表、數據結構、計算模型、數據庫存儲等專業名詞就非常費勁了。

每種類型還有不同的處理邏輯,再加上一些安全、清洗等業務,或者數據領域獨有的客戶場景,讓產品本身就變得很復雜。這對于非技術出身的產品經理來說,有比較高的學習門檻,尤其是開始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自我學習。

具備了業務知識只是第一步,產品不只是對技術能力的“翻譯”,而是需要與用戶和場景結合。B 端產品經理接觸到實際用戶并不容易,有些需求確實是產品經理根據競品、業務邏輯想象出來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遺漏和偏差。實際落地時,可能會經不起各方的推敲,遇到問題也正常。需要不斷地總結、學習,逐漸彌補不足。

2. 需求五花八門

雖說產品經理是產品的負責人,我的實際感受是“產品經理只是需求實現的負責人”。產品需求并非都是產品經理提出的,很多是被動接收的。

有些需求是自上而下的,上層可能根本不知道現實系統是什么情況,只是基于自己的視角對產品的“要求”,這跟產品需求和用戶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到了產品經理手里就人為地變成了產品需求,執行落地時就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些需求來自不同的團隊,層層傳遞后給到了產品經理,每次轉發時都夾雜了個人的理解,可能早已失真了。有的需求雖然討論確定了,但是在不同關鍵人角色眼中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在 A 看來需求必須要做,在 B 看來這完全是個偽需求。

這些都是需求管理問題,產品經理沒有決策權。如果稀里糊涂執行,過程中會受到質疑,很容易造成各方的不信任感,久而久之產品經理處境會更加艱難。如果對需求細節較真,多方反復求證、協調,會消耗很大的精力,最后可能被夾在其中進退兩難。

3. 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

正常的產品開發流程都是面向用戶的,產品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技術是實現產品邏輯的手段。

但是有些新型產品,市場并沒有形成,沒有用戶和場景,一切處于摸索階段。產品需求主要是從功能層面出發,甚至是是從技術實現角度出發,變成了“自下而上”的逆向邏輯,底層的技術實現反而成為了核心。產品經理只能在這個框架內執行,最終變成了“產品能力適配技術能力,用戶適配產品”的尷尬局面。

這種模式下的產品經理更加弱勢,不僅要面對上層的壓力,在推進需求時,又會遇到技術側的壓力甚至是阻力。結果就是產品經理夾在中間出力不討好,里外不是人。

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 適應環境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環境、開發流程。即使規范上一樣,在執行過程中可能也會有所差異。不同公司對產品經理要求也不一樣,有的需要產品經理有主觀能動性、有自驅力、需要體現個人價值;有的則要求產品經理有執行力、行動力,能夠將需求落地。

個人需要努力適應公司文化,否則工作會極其痛苦、壓抑。當你接納適應了公司文化,才能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2. 自我提升

其實純粹的業務門檻比較好解決,通過經驗積累、業務學習、競品分析等常規方法,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知識。讓自己盡快變得專業起來,能夠跟各方面的同事在一個頻道上交流。

產品經理本身對能力要求就比較廣泛,既要能夠對接需求,又要能夠對接技術。不要只是局限在自己負責的業務領域,適當的了解和外延自己的業務范圍對工作也非常有幫助。當自己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有些困難便不再是困難了。

3. 主動向開發人員靠攏

如果你負責的產品偏向技術,這對非技術的產品經理來說始終是短板,很難通過學習補齊,當然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去深入的學習開發技術。

有些開發人員有自己想法,對產品設計也比較關注,他們在工作中會負責多個系統,甚至比產品經理更加熟悉全流程的業務邏輯。這對產品經理來說是非常難得的“資源”。我的做法是積極與這類開發人員“共創”,產品經理首先要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有了初步方案后可以找他們做一些需求討論、評審,彌足產品設計中的不足。讓他們參與到產品設計中,也可以讓正式的設計評審更加輕松、高效。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子牧UXD」

為什么說B端設計中,產品經理是“弱勢群體”?

收藏 27
點贊 46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