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很多視覺能力優異的學員面試過后,都會來反饋面試官對他們的設計能力表示認可,但認為他們的產品思維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大廠的面試,或者已經在大廠日常被領導 “教育” 時,產品思維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所以我還是來分享一下,產品思維到底是什么?又該怎么提升?
一句話概括,產品思維就是 —— 合理解決產品問題的思考方式!
這聽起來像一句正確的廢話,但它確實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區別在于你怎么認識 “合理” 和 “產品問題” 這兩個要素。
首先我們來解釋什么叫產品問題,產品問題是一個產品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的一切問題的總和,它們包含但不局限于下面這些場景:
- 產品功能的優先級
- 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
- 時間緊迫如何排期
- 標題描述的措辭方式
- 功能開發不出來怎么辦
- 用戶玩不懂某功能怎么辦
- ……
問題,不完全是貶義詞,是產品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通過產品的目標衍生而來。例如我們開發個新產品,要通過用戶自傳播的方式實現 100W 的用戶數。那問題就隨之而來,如何讓用戶愿意分享我們的應用?
滿足自生長的條件,必然要有良好的用戶體驗,便捷的分享途徑,以及誘人的注冊吸引力。所以拆解出下一步的問題,如何讓用戶獲得優秀的使用體驗,如何讓他們更積極的進行分享,如何讓被分享用戶愿意下載并注冊……
大到產品的發展戰略,小到版本的功能迭代,產品只要有了發展目標,就一定有數不盡的問題等著我們解決。而解決的辦法,就需要討論一下 “合理” 的標準了。
前面舉例中,只考慮用戶自傳播,我們可以運用非常多的手段,比如每個用戶邀請注冊成功獲得 10 元現金(不是優惠券)紅包,上不封頂。被邀請用戶成功注冊也獲得 10 元現金紅包。這一定是最簡單、最高效的方法。
但問題是,每個用戶獲取約等于投入 20 元現金成本,100W 新增用戶就要花 2000W,這種燒錢的方法你拿得出來嘛?最后用現金換回來的用戶有留存嘛?難道不是拿完錢就轉頭卸載了?
互聯網這 10 年間有無數的產品就用這種粗暴的方法去獲取用戶,但最終活下來的十不存一,其中大多數產品的失敗都和這種擴張方式有直接關系,提前把錢燒沒了。
燒錢發紅包燒死的產品新聞截圖,O2O 相關最多,叮當社區等
這是一種低級的運營思維,顯然它是不合理的。而我們所謂的產品思維,就是通過塑造產品自身的體驗、交互、功能等細節,來解決對應的問題,并實現產品的目標。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國產的 “類 Notion” 筆記工具 Wolai,作為一個需要付費解鎖進階功能的工具,它的分享策略就是通過贈送兌換積分的方法來鼓勵用戶進行分享。
wolai 首頁
雖然這種分享也要付出成本(會員兌換),但是對于這類工具來說微乎其微。
因為其背后的邏輯是分享注冊成功的新用戶,沒有繼續用下去的,就沒有什么成本支出。且新用戶注冊了,就會擺明了想要獲得高級功能,邀請點用戶就可以了。
兌換了積分并實際開始使用流量、空間的用戶才會實際造成成本支出(極低)。但是,只要這些人真的在使用產品,并沉淀了自己的內容進來,那么付費就是早晚的事情。幾個月、一年的免費是拿未來幾年的實際支付費用平攤掉的,這是撬動杠桿的支付模型。
并且,在設計邀請到受邀的整個環節中,積分的數值、兌換價值被重點強調,刺激用戶有欲望去做分享。并且對不同的邀請方式給出不同的方法步驟,讓分享變得更容易。被邀請用戶,在打開的注冊頁面里,邀請碼就會自動被填寫上不用手動輸入,提升邀請成功率。
這都是有的放矢的產品處理細節,而運用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產品思路。它不僅僅是產品的功能需求,也要結合用戶體驗、交互流程和視覺方案。
在一個成熟的互聯網團隊中,產品思維并不是 PM 一個崗位獨有的,開發、測試、運營、設計都需要具備。當然,設計是除 PM 外對產品思維要求最高的崗位。
究其根本,就是產品可能產生的問題太多了,PM 是不可能完整覆蓋的,需要各個崗位集思廣益,盡可能提供合理的辦法來解決。
招聘時要求設計師具備產品思維,就是需要設計師在明確產品目標,找出問題后,如何用體驗、交互、視覺的辦法去解決。
對產品思維有了基本的認識以后,那我們應該怎么提升這種思維?我所有的實踐建議匯總成五個字 —— 體驗并分析。
這是一直以來都讓我頭疼的問題,因為思維這種東西太抽象了,很難解釋。網上分享的所謂產品思維,就是給你一堆思維模型,5W1H、SWOT、HEART、北極星、MECE 金字塔……
沒什么卵用(不相關)……
寄希望于看別人寫的干貨來提升產品思維的方法我可以斬釘截鐵的告訴大家是徒勞的,包括我現在寫的這篇內容,也只是盡我所能來分享一些可以訓練的方法,你們要是不去實踐,就永遠不會提升。
就是讓庫里親自給你講解《投進 3 分球的一百種方法》,你光聽也永遠改善不了投籃命中率。
所以,你現在該做的事情,就是去大量下載不同的 APP、軟件進行使用,站在用戶的角度對它們進行體驗來思考自己的真實感受。這就是我們鍛煉產品思維的最佳途徑。
因為工具類 APP,基本都是由產品思維主導進行設計、制定的,它們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的具體使用場景而存在,分析起來干擾最小,原因也最直觀,可以從自身的真實體驗和需求出發來做思考。
分析一個錘子好不好用,你只要分析它和你的手、釘子間的糾葛,而不用考慮為什么這把錘子不能炒菜或者出門幫你買菜……
而大型全民 APP 就像一把包含了幾百個模組的瑞士軍刀,面面俱到,產品本身制定必然包含超出產品思維本身的因素,如市場、政策、貨幣、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作為一個普通用戶你很難做出有效的分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認知的局限性的。
記得之前應該是途牛還是阿里設計部門出版的一本有關體驗設計的書籍中(大概 19 年),就對大眾點評社交化(小紅書化)大加批判,認為這是損害用戶體驗和違反心智定位的操作。
但現在再看,社交化改版是拯救點評流量的救命稻草,這種改變絕對不是由產品思維來主導的,而是戰略層上的提前部署。
大眾點評的相關社交功能多張截圖
相應的,你今天再不喜歡外賣軟件里的直播,咸魚里的社交,支付寶里的種樹,也不能直接用產品思維來解釋他們。所以不要超綱拿大型應用做分析對象。
外賣的社交和直播截圖
那具體的體驗和分析的實踐是什么樣子的呢?那就是在同一個分類中下載多個產品,進行真實的使用,并找出最合適你的那款,系統的分析滿足你需要的原因。
其中,真實的使用和體驗,不是站在上帝視角對這些產品進行審視,而是你真的是拿來 “用” 了。比如:
- 記賬工具:各自記錄了 3 天真實的消費流水
- 待辦工具:同時記錄自己一周的待辦事項并每天更新進度
- 番茄工具:各自使用一個工具日來使用它們進行工作/學習
- 冥想工具:各自使用一個工具完成 5 次冥想
- 筆記工具:各自使用一個工具完成 1-3 篇讀書/學習筆記
- 相冊工具:各自用它們備份相冊和分組,并進行查看
- ……
不具體使用得到體驗感受,你就只能得出這個界面好不好看這種最無力、最沒用、也最沒有價值的結論,其它優缺點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這個步驟是很麻煩,但你必然要花時間投入。然后,要在這里面找到你最喜歡的那款,用它作為一個標準,來分析其它產品對比起來的優缺點,哪些產品細節打動了你,以及嘗試理解差異化背后的產品邏輯是什么。
這里可以給大家提幾個關鍵的問題,嘗試在這些產品中思考,并回答出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對產品思維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 問題 1:其它幾款產品的核心功能和你最喜歡的有什么區別?
- 問題 2:其它幾款產品的特色功能和你最喜歡產品比起來有什么優劣?
- 問題 3:該產品最吸引你的理由是什么?其它產品是沒有還是做的不如它好?
- 問題 4:這些產品有哪些有交互、流程的制定讓你覺得優秀且印象深刻?
- 問題 5:在視覺的樣式上,哪個產品最吸引你,為什么?
當然,你還可以不局限在上面的例子,根據實際工具類型提出更多的問題做分析。只要你投入的精力夠多,體驗過的產品夠多,產品思維就會自然而然的內化進你們的思考過程里。
任何我見過的產品思維在線的 PM、設計師,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欲,不間斷地下載、體驗新的應用,并和周邊同事朋友共同探討。我們的手機應該是裝滿了各種五花八門應用,且每天都在新增的狀態。
過去我們有很多學員抱怨手機空間不夠,唯一的解釋只能是你們對提升自己的專業思維和素養優先級,低于你們玩游戲和看電影視頻的需要!
所以,不要再浪費時間上網找產品思維的干貨了,就從現在開始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工具分類,進行體驗和分析的實踐吧!
本來只想寫一些簡單的分享,但最終還是寫長了。因為產品思維鍛煉的方法說到底就還是多看、多做、多想,寫的直白,你們就必然沒辦法理解它們的重要性。但寫得多了,我相信很多人也沒有耐心認真看完。
所以結尾要強調,這就是產品經理、設計師的分水嶺之一,只想走捷徑的永遠只能被甩在身后,甚至連前者的車尾燈都看不見。而越處于逆境,就越沒有對產品的探索欲,惡性循環。
我們明天再賤~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超人的電話亭」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3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