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作者 Don Norman 在 2012 年發布了一篇論文《Incremental and Radical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versus Technology and Meaning Change》,里面提到了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激進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兩種創新模式。前者只能在給定的范圍內改進設計,即“把我們已經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非常適合用于漸進式創新;后者是體驗框架的改變,即“做哪些我們以前沒做過的”,它是用全新的技術和發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鼠標和 GUI 技術的誕生使得個人電腦進入千家萬戶,2008 年使用了電容屏、多點觸控和手勢技術的 iPhone 直接將人們從互聯網時代推進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然而成功的激進式創新很少發生在任何特定領域,它們需要 5~10 年的時間才能被用戶接受。如果設計師想嘗試挖掘下一個激進式創新是什么,可以從前人的研究工作中獲得靈感。
在 Norman 的這篇論文里提到完全新穎的創新是不可能的,它們都來源于前人的想法和工作,有些是通過改進前人的工作,例如愛迪生沒有發明燈泡但延長了燈泡壽命;還有就是通過好幾個已有想法的創新組合,例如基于觸控和手勢的 iPhone。多點觸控系統在計算機和設計實驗室已經有著 30 多年的歷史,手勢識別技術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蘋果公司既沒有發明多點觸控界面,也沒有發明手勢控制,但它確實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所以研究前人的工作內容有助于我們探索新的創新方向。PS.如果對這篇論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文章頂部獲取英文原稿和機器翻譯的譯本。
除了探索新方向需要懂得研究,以下現象也是設計師需要懂得研究的原因之一: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家正在大力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配合需要更多的人才擁有研究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廠青睞于研究生有一部分原因在此。這時候新一代設計師無論從綜合實力和學歷背景都優于上一代設計師,上一代設計師學會研究有機會彌補一定的差距。
設計師如何做研究?研究的英文是 research,從英文單詞結構“re”+“search”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研究是反復地搜索,進一步的理解是我們需要從廣度和深度上反復地搜索知識。從廣度上,我們需要了解更多領域的知識以便于我們跨學科思考和融合,創造新的事物;從深度上,我們需要溯源技術根源和問題所在。
首先我們聊一下如何在廣度上研究一個問題。從書上系統性獲取某個領域的知識是一個好方法,但我們需要認識到兩個前提:一,書本內容帶有作者一定的主觀性和知識的局限性;二,絕大部分書籍涉及的知識具有時效性,因此我們需要看更多的書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一個領域的知識。這時候筆者建議關注最近出版的書籍有哪些,還有了解作者的背景,再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閱讀。
從互聯網獲取新知識和新資訊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互聯網上的很多信息都是二手信息,部分內容有可能已經被以訛傳訛。在這里筆者推薦幾個優質網站供讀者參考,這些網站筆者分別看了 5~10 年,它們分別是 36kr、雷鋒網、機器之心、量子位和極客公園。搜索引擎是我們獲取知識的利器,但也是我們最容易獲取二手信息的渠道之一。為了避免這問題,筆者給出兩個建議:一,很多新知識來源于國外,所以多用 Google 從外網獲取原文比看國內文章更直接;二,學會用關鍵詞進行搜索,如果中文搞不定可以翻譯成英文再搜索。
在深度上,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熟悉蘋果的 HIG 和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設計規范,我們還應該多了解工業界和學術界發生了什么。第一點,多看發布會。每年蘋果的 WWDC 和 Google 的 I/O 大會除了主論壇還有各種分論壇,從這些論壇上我們能了解到蘋果和 Google 的最新動態和歷年的關注事項。舉個例子,在 WWDC 2020 的 Design for Intelligence 分論壇上蘋果設計師解釋了蘋果怎么利用 Shortcuts、Siri Suggestion 和 Clips 打造基于意圖理解的 AI 設計,這是蘋果首次公布自己關于 AI 和設計融合的想法;在 WWDC 2021 上蘋果設計師講解了空間交互的設計規范,空間交互有可能成為蘋果下一階段的重心,從 MacOS 和 iPadOS 的多屏聯動以及最近發布的 AirTag 能驗證該可能性。
第二點,多了解每家公司申請了什么專利。通過了解每年各大科技公司和實驗室在某個領域申請的專利數量,能讓你大概了解一個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包括技術的開始布局、技術成熟、布局完成或者放棄。專利檢索很考驗你的搜索技巧和工具,如果只想初步了解,可以通過免費的 Google Patents 搜索你想了解的專利內容,通過標題、權利要求和保護范圍能粗略知道這篇專利講了什么。
第三點,多閱讀某個領域里會議和期刊上的論文,例如人機交互和人因研究領域的 CHI、座艙領域的 AutoUI 等等(文章底部有更詳細的會議和期刊列表)。學術界不需要過多考慮工程實現和商業落地,所以能比較自由地探索新方向,但這也意味著部分教授做的事情有可能“并不靠譜”,我們在閱讀論文時尤其注意這一點。如何閱讀一篇論文?這里筆者談一下自己的心得:
- 找到自己感興趣領域最棒的期刊和論壇是什么。
- 閱讀論文不可能完整地閱讀所有的論文,因此需要通過跳讀的方式了解作者的工作內容是什么,尤其關注作者發現了什么問題和解決了什么問題,還有用什么方法解決的。標題、摘要、內容目錄和結論部分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如果覺得該論文很重要,適當的精讀有助于你了解更多信息。
- 關注論文底部中引用了哪些論文?如果遇到感興趣的論文重復第 2 步驟。
- 上 Google Scholar 搜索論文被引用了多少次,引用次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篇論文含金量是否高。
- 如果對作者感興趣,可以上 Google Scholar、ACM Digital Library 和 Aminer 了解作者的背景,同時搜索他的其余論文進行閱讀。
- 最好把一個論壇或者期刊的論文都讀完。
從工業界和學術界獲取大量知識后,如何做出創新才是關鍵。筆者認為兩個重要因素:了解技術是否已經成熟,還有從人的角度思考這些技術應該如何應用。有家名為 Gartner 的咨詢機構定期會發布一些技術趨勢圖,這有助于我們了解哪些技術正在崛起、哪些已經成熟和哪些已經沒落,例如 2020 年 Garter 針對人工智能發布了相關的技術趨勢圖:
如何挖掘出潛在的用戶需求確實很難。筆者認為,即使人類自身和所處環境在不斷進化,但人內心的變化是相對恒定的,以人的心理行為作為出發點探索新的用戶需求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在這里筆者借用天主教提出的七原罪,現在的產品多多少少都在滿足或者解決人類的傲慢、貪婪、色欲、嫉妒、暴食、憤怒及怠惰七種惡行,例如 VR 看房、AR 導航、語音助手、智能家居在一定程度解決了用戶懶惰的罪行。但是筆者認為,如果要用戶為一項全新的技術買單,一定要在體驗或者效率上遠勝于現有產品,例如用 VR 觀看小電影能為用戶帶來史無前例的沉浸感。但為什么 VR 還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階段?因為用戶沒有精力天天戴著 VR 頭盔看小電影,VR 還需要有其他 Killer Apps,例如 VR 辦公能為用戶帶來很不一樣的辦公體驗,詳情請看以下視頻。
學會研究不僅能為設計師帶來更多靈感,還能幫助設計師提升自我實力。最近筆者正在建立一個閱讀論文、專利和 WWDC / GoogleI /O 大會內容的學習組織 Designero,在這個學習小組里目你需要閱讀英文資料并每周提交一篇大約 1000 字的論文總結,與此同時你能從其他組員提交的論文總結獲得相關知識,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公眾號工具欄右下方“關于我”找到我私人微信號了解更多。關于尋找論文,我們可以從以下列表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然后在 Google Scholar、ACM Digital Library 搜索歷年來的論文,如果沒有下載渠道,可以搜索“Sci-Hub”并在網站中下載相關論文;如果英文能力一般的讀者,有兩種方法可以將論文翻譯成中文,第一種是利用翻譯狗等付費工具,具體價格大概是一毛錢翻譯一頁英文文檔;第二種是利用 Adobe Acrobat DC 將其 PDF 格式轉換成 HTML 格式,然后使用瀏覽器自帶的翻譯工具翻譯成中文。建議使用 Chrome 自帶的翻譯工具,但需要將 HTML 文件放入服務器才能將英文翻譯成中文。
最后,如果對《Incremental and Radical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versus Technology and Meaning Change》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附件下載。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薛志榮」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