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辦公和在線協作已經成為目前互聯網工作的主要形態和重要趨勢,各種工具類產品也成了互聯網工作的“基建設施”。優秀的工具能幫助效率獲得極大提升。那如何設計好用的工具產品呢?下面是個人一點淺薄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相關設計干貨:
各種工作涉及到的工具產品各不相同,具體的工作流、產品邏輯、交互邏輯和視覺細節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如何設計好一款好用的工具產品,涉及到的內容會非常多。篇幅有限,我自己概括一些通用的要點,主要有以下 5 點:環境(Environment)、用戶(Users)、呈現(Present)、易用性(Usability)、云協作(Cooperation)。
主要區分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
1. 硬件環境:主要影響來源于操作外設和顯示器尺寸。不同外設帶來不同的操作方式,不同的操作方式由于其人體耗能、協調性(主要指手眼協同)不同,帶來的操作體驗也完全不同。
上面羅列了常見的辦公外設,針對每一種外設各自的特點,我總結了工具設計時需要注意的點,能夠幫助提效以及提升體驗。
鼠標:市面常見主要是滾輪式和觸摸式鼠標,其滾動和觸摸的方向和屏幕展示的滾動方向是否一致,在工具的默認配置、更改設置等方面,需要特別考慮。
鍵盤:快捷鍵能夠極大程度的降低耗能,提高使用效率。設置快捷鍵要考慮用戶的學習成本和記憶成本,同類型的操作最好設置為市面上已有的使用率最高的配置。如果沒有用戶廣泛接受的快捷鍵組合,自定義配置的時候需要考慮組合按鍵的數量和按鍵之間的距離,降低每次操作的成本。選擇鍵盤上面的字母按鍵時,對于帶有明確含義的操作,可以考慮其英文首字母,降低用戶學習和記憶成本。
注意:在配置所有官方快捷鍵操作,一定要規避掉系統級別的通用快捷鍵。
觸摸板:觸摸板在大多數場景下和鼠標的作用相同,但是其多點觸控的能力,增加了更多操作方式的可能性,在設計手勢操作時,其對象運動規則需要和鼠標的運動規則保持邏輯一致。設置快捷操作的基本思路和鍵盤快捷鍵一樣。
觸摸屏:觸摸屏大大小小,種類繁多。觸控媒介也分為手指觸控和其他電容設備,最常見的就是電容筆。具體會在下面展開。
順帶一提,鍵盤、鼠標、觸摸板等耗能都比較低,但協同性也較低。觸摸屏的協同性很高,但是隨著屏幕尺寸的增大,其人體耗能會大幅增加,不適合長時間使用。
此外,隨著 VR,全息投影等設備的普及,這些設備進入協同辦公場景的可能也在增加,不過其物理反饋和高耗能操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前面提到的,觸摸屏隨著屏幕尺寸的增加,耗能也會增加,通俗來說就是用著會累,尤其屏幕在豎直方向的時候。在使用觸摸屏的時候,需要關注一下誤觸操作的可能性,尤其設備需要兩只手持的時候,當然大部分誤觸判斷的問題在系統和硬件層面就會解決。最后,關注一下完成這個動作是不是會要用到設備實體按鍵。
觸摸屏常見的操作是二維的,但是也有一些屏幕會有壓感,另外電容筆的壓感和角度識別,這些都增加了在更多維度進行功能設計的可能,如果你有需要的話都可以考慮。
2. 軟件環境:主要影響來源于操作系統和窗口尺寸。不同的操作系統會使用戶形成不同的使用習慣,如果你的產品是跨平臺、跨系統的,需要考慮這一點。
了解你的用戶常用設備,常用系統之后,接下來就需要了解他們的常用設備尺寸,這對整體布局來說非常重要,這里提供的網站可以按地區、時間查詢用戶屏幕的分辨率,幫助你定位合適的「基準尺寸」。
操作系統除了操作邏輯有差別,屏幕分辨率帶來的顯示效果差別也是主要影響用戶體驗的原因。舉個例子:Windows 設備常見的系統分辨率等比縮放,會使得原本產品針對高清大屏的布局變得混亂和局促。
在我們確定了基準尺寸,完成了工具的基本框架之后,需要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會不會有經常改變窗口尺寸的可能?會不會有跨系統協作的可能?會不會有跨平臺適配的可能?如果有,上下限在哪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確定相應的適配策略。我常用的設計方法列出了以下三種:模組化,響應式布局,針對設備/系統分別設計。每一種方式都有各自的適用場景,根據你的產品特點選擇,這里就不展開了。
前面提到關于軟硬件的設計要點,其實和用戶人群息息相關。這里我想要介紹的是關注視覺細節的一些點。常見的 B 端工具大部分還不用做適老化設計,但是我們需要關注弱視群體,通用型的辦公軟件可能會有很多近視,色弱人群使用。還要關注用戶會不會長時間使用,會讓他們的眼睛不舒服么?
1. 用戶人群的視力:前面提到確定產品框架的「基準尺寸」,那內容的「基準尺寸」呢?默認字號和間距給定多少合適?你的用戶能不能看清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然這可能需要調研和測試。對于一般的工具,合適的大小可以參考市面的主要競品,沒有競品也可以擴大范圍,參考其他工具產品,后續關注反饋在迭代中摸索。如果你很了解你的用戶人群一般視力情況,則可以做偏小/偏大的整體設計。
2. 用戶人群的辨色力:你的用戶是不是有可能出現色盲或者色弱。如果你的產品是一個通用型的工具,在使用特定含義的顏色時候會不會對他們造成困擾。假設顏色的分辨會有帶來一定的操作困難,后果的風險有多少,這些是需要評估的,根據評估結果來確定視覺表達的信息密度,顏色不足以傳達信息的時候可能要增加圖形、文字、聲音或其他形式來增強信號。
主題色:如果你的用戶不需要考慮上面的情況,那你需要關注顏色的表意。用戶對基本顏色有共識,合理利用這點可以幫助有效信息傳遞,例如你的產品如果和金融相關或者有很多的數據趨勢展示,在確定品牌或主題色盡量需要規避掉紅/綠,如果不這樣做,后續你的系統設計起來將會非常麻煩。
背景色: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整體提升/降低畫面亮度的作用,對視覺疲勞也會有很大影響。
如果你的產品需要適配黑夜模式,可以考慮以下兩種色彩調校方法。
3. 視疲勞:如果你的用戶需要長時間使用你的產品,那你需要保證他們的眼睛相對舒服,減少高對比的顏色刺激,可以多選用黃綠色彩傾向的主基調,適當降低整體的飽和度和對比度。在視覺縱深上面也可以多做減法,減少層級關系帶來的注意力疲勞感。
在一個確定面積的窗口內,如何平衡工具承載的信息量和展示的功能?我總結了 4 個需要關注的方向
1. 共享空間:簡單的說就是當信息過載時,采用折疊/切換/顯隱/遮蓋/位移等方式展示用戶當前關注的功能內容。
2. 用戶自定義:我們在實際項目中發現,很多新的功能沒有成熟的產品可以參考,但是又無法確定哪一種方案更好,而且對于功能越多,越復雜的工具產品,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越高,對此我們可以將定義配置的權限開放給用戶,收集好數據幫我我們迭代產品。
3. 靜態表達:經常利用的是色彩、圖形、樣式、文字等的組合,以下是經常出現的方法組合,可以參考制定你的設計規范。
4. 動態反饋:下面列出的是我經常使用的方法,可供參考。
這個問題很具體,但是在項目中,我個人總結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平等的對待用戶,不要教育用戶”。工具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讓用戶會使用即可,不要試圖把產品邏輯都教給用戶,讓用戶精通工具那是產品說明書的工作。
此外,在系統層面要給用戶兜底。幫助用戶遇見可能的風險和損失,在對應的位置設置攔截/撤銷機制。考慮定時或實施存儲。考慮歷史版本。
在線協作辦公已經成為最主流的趨勢,其中:
輕量化的工具更容易獲得用戶,最核心的功能往往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全部工作場景。
跨端/跨平臺/跨系統:用戶不受限于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能獲得更一致的體驗。
云存儲與云計算:你的終端只需要和云端鏈接就能享受超級的存儲和算力,對終端性能要求大大降低,不卡了,效率高了,體驗自然更好了。
同時,你需要關注一些細節,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內容需要在具體產品中慢慢挖掘。
我個人想說,做好一款工具是一件長期的事。要時刻關注你的用戶反饋。要經常使用你自己的產品,你會有很多發現。
歡迎關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6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