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秋季發布會發布了新款 iPhone、Watch 等產品后,蘋果又開了一次史上最短的發布會(擠牙膏……發布了搭載了 M3 系列芯片的 MacBook Pro 和 iMac 系列產品。
作為我們重要生產力工具,新品的發布自然會引起最近有換機打算的同學的注意,那么問題來,做產品或者設計,應該選擇什么 Mac 型號。我就不一個個回復了,統一寫在這篇內容下。
往期教程:
這次 Mac 的發布核心就是芯片的更新,我們都知道 Mac 目前使用的是拼過自家的芯片 M 系列,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三代。
而 M 系列芯片并不是每代只有一塊,而是同樣劃分了多個檔次、性能的等級,如 Intel 的 i3、i5、i7、i9 等。
M 系列最基礎(低端)的芯片就是 M+數字,如 M1、M2、M3,中端的系列會在數字后加 PRO 后綴,高端的系列則在數字后加 Max 后綴,頂配系列則會在數字后加 Ultra(跟我念,噢楚啊~)。
同時,每個定位的芯片也會劃分出不同性能差異的型號,比如 M3 Pro 就包含了 11 核心處理器 14 核圖形處理器的版本,和 14 核核心處理器 18 核圖形處理器的版本。
和一些游戲本不同的是,蘋果沒有獨顯,是把圖形計算芯片也整合進處理器(類似集顯),所以選擇芯片就是選擇了處理性能和圖形性能。
低中高頂配的芯片自然會分別搭載于不同定位的設備中,下面是個簡單的概括:
本次發會主要發布了 M3、M3 Pro、M3 Max 三款芯片,Ultra 系列沒有更新。且發布的電腦中只包含了 Macbook pro 和 iMac 兩款,Air、Mini、Studio 系列均未更新。
本次更新新品:
根據蘋果官方的數據,處理器方面,M3 芯片相比 M2 提升約 20%,M3 Pro 比 M2 Pro 提升約 10%,M3 Max 對比 M2 Max 提升約 50%。而圖形能力上僅比上代提升 10-20%左右。
其余的一些差異,就是續航會比以前再好一點,CPU 增加了一個 AV1 編解碼器可以看網絡視頻更省電,在內存的調度分配更高效(效果未知),以及基本不可能用上的游戲光追,還有莫名其妙的 18G 標配內存……
其余更新基本就沒有,所以這次更新只是新一代芯片的早期市場投入,也是蘋果繼續擠牙膏的慣常操作,按這個四舍五入約等于沒有的更新,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代過度性的產品。
知道現在的型號以后,我們就可以討論使用需求了。無論產品還是 UI,在選配前首先要劃分需求,也就是我們買生產力工具要來完成哪些工作,再談買什么。
- 低算力需求:上網、多媒體、文檔工具、思維導圖工具等
- 中算力需求:Axure、即時、Figma、AI、PS 網圖、3D 僅建模、AE 動效、Protopie
- 高算力需求:PS 印刷圖、大型 Sketch 文件、一般視頻剪輯渲染
- 極限算力需求:高清視頻剪輯渲染、3D 渲染
對于 UI 領域來講,UI 設計類的需求對配置的要求其實一點也不高,只有一個舊朝遺佬 Sketch 在畫布擠入大量內容以后打開會非常吃 CPU,因為機制弱后,每次打開要同步渲染所有位圖和矢量圖,但只要注意下畫布的內容管理就可以避開。
其它高算力的需求就很少了,比如 PS 完成一些高分辨率、大畫布的打印項目,或者一些 1080P 以上的視頻剪輯導出。
最后說的極限算力,就是全部硬件性能且不是一時半會能處理完的,類似 4K 視頻的剪輯導出,一些 3D 場景的渲染。同理,這類工作碰到的場景依舊很少。
而我們普遍要區分的一點是,視頻剪輯和 3D 的硬件消耗是有高有低的,主流 1080p 級的視頻剪輯對現在的配置壓力很小,4K 的剪輯除非你自己有攝影愛好,不然根本不會接觸到。
而 3D 的項目中,是包含建模和渲染兩個部分的,建模是建模,渲染是渲染。建模對配置的要求也不高,UI 工作中涉及的模型都很簡單,不存在那種模型面數大到算力跟不上的場景。
而渲染雖然吃配置,但是因為我們渲染的圖通常也不大,所以還在能接受的范圍內。但要注意,Mac 中基本沒辦法很好的使用 C4D 的 OC,其它的基本沒有問題,所以能用 Blender 就 Blender。也因為沒有 N 卡,AI 圖形生成軟件如 Stable Diffusion 我就不寫進來了,約等于不能用。
所以不要對我們工作所需的性能有過度的高估,在 CPU 方面很難有跟不上的困境。而蘋果的 GPU 更雞肋,只有很少量的應用會真正去調用它,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處于躺平狀態。真正最影響我們生產力的硬件只有兩個 —— 內存、顯示器。
內存太小會導致開啟軟件、網頁的數量受限,對于需要大量查看網圖找參考的產品和設計來說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內存必然要從 16G 起步,有預算 24G、32G 更佳。
顯示器就是屏幕,直接給結論,就是不管你用 14 還是 16,對于涉及到原型、界面的設計來講都是不夠用的,顯示畫布的區域不足,容易“瞎眼”,尤其是 B 端設計。
比如下面是 14 寸最大分辨率模式下的截圖,100%顯示下連 1440px 寬頁面都顯示不全。所以主要完成設計工作的過程是一定要外接大顯示器的。
最后硬盤的要求上,你可以好好回顧你有哪些大容量的文件是一定要放的,類似設計素材之類的就實在不建議堆積太多,還有電影什么的放網盤就好了。因為蘋果的硬盤毫無性價比,堆積一些不必要的文件占用空間太傷錢包(當然,這可能也是因為我窮,是我的問題)。
正常的硬盤容量 512G 起步就可以,1T 可以選擇,再大就不建議了。如果都用云端軟件完成工作,256G 也不是不可以。
有了需求,就是最后的具體型號選擇了。
這里有個前提,如果是富哥富姐,直接選擇 M3 的 14 或 16 寸筆記本配置拉滿即可,不用糾結。
下面的分析,是針對心疼血汗錢,講究性價比的窮苦大眾們打造……
如上所說,UI 對配置的要求實在是不高,包含 Max 和以上的所有芯片是可以直接忽略的。同時,M3 作為擠牙膏的一代,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飛躍還變貴了,套買新不買舊的邏輯這不合理。
基礎 M1 作為第一代是有點老了,也可以先忽略掉。還有就是老的 13.3 寸 Macbook Pro 也可以略過,因為老模具已經被放棄,再用也沒必要了,看起來過于復古。
那么剩下可以選的范圍就下面幾個:
- M2 的 MacbookAir 13/15,16G/24G
- M1 Pro 的 MacbookPro 14/16,16G/32G
- M2 Pro 的 Macbookpro 14/16,16G/32G
- M2 Macmini,16G/24G
有隨身攜帶需求的買筆記本,沒有攜帶需求固定的話就買 Macmini 即可。
而筆記本中,我最建議的買的設備依舊是 Macbook Air M2,因為性價比最高,而且最輕,攜帶起來通勤是毫無壓力的。對于 Air 而言,完全不用管官方的充電器,自己買個 40W 的充電頭即可,體積非常小,還可以用充電寶充電(支持 PD 大于 28W 就夠了)。
我從 16 寸 Pro 換回 13 寸 Air 后的對比圖,以及現在用的充電器大小。
如果一定想買 Pro,那么也有預算大小的差別,M1 Pro 標配性能就比 M2 高一點,所以可以放心購買。如果預算比較高,那么就選 M2 Pro 的版本即可。
在購買渠道上,除了官網、京東還能買的老版本機型外,我肯定第一推薦永遠不會推薦官方,而是淘寶的一些專營 Mac 的大店,如蘋果家園、麥先生等。如果要再省到極致(比如我),就會去買官方翻新機或者二手(咸魚里),Mac 作為標品的質量還是過關的,沒有那么多幺蛾子。
下面我就根據對應的價格做一個表格,大家根據自己的預算,選擇對應設備即可。注:芯片全以默認為準。
選擇完設備以后,基本的配件還包括下面幾項,顯示器、硬盤、充電插頭、拓展塢。
1. 顯示器
在選擇顯示器上,沒有太大的要求,我是一直不建議在顯示器上投入過多成本,UI 的行業中不存在色準這種東西,能用就行系列……不差錢買蘋果自己的 StudioDisplay 或者 Pro Display 即可。
第三方顯示器中,根據屏幕比例包含 3 種類型的選擇。這里解釋一下,就是屏幕可放置內容的空間和比例遠遠比色彩和刷新率重要,怎么擺放窗口進行生產,才是第一生產力。同時,基于筆記本的特點,顯示器一定要帶 Typec 充電和視頻二合一口,一線直連可以給筆記本充電和視頻轉接。
第一種,我辦公室在用的 LG 的魔方屏,27.6 寸,16:18 的比例,約等于上下兩個 21.5 寸顯示器的組合。在全屏顯示環境下,配合 Mac 的分屏 Magnet,效果拔群,生產力加成非常大。
目前價格已經下降了,剛出 4999,目前只要 3499 即可。
第二種,就是以前經常推薦的帶魚屏,便于橫向擺放多個窗口。主要認準分辨率寬不低于 3440 的型號即可,我自己在家里用的 Aoc 的 U34P2C,打折應該在 2000 上下(不知道為什么最近漲價了,可以看拼多多)。
第三種,就是普通 16:9 的顯示器,這個選擇就太多了。目前顯示器多數是白菜價,Aoc、小米、HCK 等高性價比品牌都可以選,建議規格為 27 寸 4K(便于分辨率調整),其它參數不重要,有 Typec 口即可,按自己的預算選擇。
比如我最近買的 HKC 27 寸 P27U2Pro,專門用于做筆記和碼字,帶有模擬電子書效果對于觀看文檔和寫作非常有用。
2. 移動硬盤
蘋果的硬盤因為是花西子做的……好吧,窮是我的問題。所以一定有大容量存儲需求又差錢,那么外置硬盤的選擇是必要的。
目前固態 M2 接口的移動硬盤價格大跳水,2T 的硬盤普遍不到 500(蘋果+4500),4T 不到 1000(蘋果+9000),可以自己購買對應的容量,然后再買個硬盤盒即可。不僅小,而且非常方便攜帶。
要強調的是,買移動硬盤使用的固態,不用管極限速度的大小,因為 Mac 的接入僅支持 10Gbps 的速度,也就是 1G/秒。
所以,更進一步如果想要移動硬盤更小更省空間,就可以買 2230 規格的硬盤,和一般 U 盤差不多大。
3. 拓展塢
如果你們用的是 Air,或者有一般 USB 口接入的需要,那么才有必要買拓展塢。Air 要轉接沒有 C 口的顯示器、投影就需要拓展塢帶有 HDMI 的接口。
主要的參數核心就是 HDMI 上,要記得看參數頁面,得支持 4K 60Hz 的刷新率,部分只支持到 30 的用是比較難受的。而既然要外接硬盤,所以有很多拓展塢直接把這個一起包了,不用在買一個硬盤盒,比如下面這類。
4. 充電頭
最后就是充電頭和線,官方雖然有送,但每臺 Mac 我買回來后都是重來沒拆封過的……嫌棄原裝的充電頭太大根本不用。所以如果你們想縮小體積可以買,無所謂的就用原裝即可。
選擇充電頭首先要看設備的充電功率要求,Air 峰值 45W,達到 30W 以上就夠用,Pro 90-140W,實際只要 65-100W 就夠了。那么想要小體積的話,就記得搜索 GaN3 氮化鎵技術的充電頭,45W、65W、100W 的即可。通常都有多口,出門在外還可以給手機等充電。
有了以上這些拓展,其它就不用多說了,什么保護膜之類的看個人喜好,鍵鼠同理。希望大家能早準備好設備,節省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匯總。
電子產品就是一消耗品,謹記買回來是用的不是供著的,用兩年過時了咸魚出掉換新拉倒……
也別被什么能力范圍里最貴的那套消費主義洗腦了,沒那么玄乎,吃飯的工具是要趁手,不是要用金子造的才行(說的就蘋果的內存和硬盤)!
大家如果有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中回復。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超人的電話亭」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2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