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中國式審美」的吐槽,從統一的街頭招牌到奇葩的城市建筑,從山寨的電影節海報到土味文化的流行……無一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為什么甲方客戶的審美總是很奇葩?是因為他們意識不到,并且沒有鑒賞美的能力。從而導致了設計師無法發揮真正的實力,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粗制濫造的設計品。
如此循環,出現了惡劣的環境,以及對于「中國式審美」的吐槽……我們是沒有好的設計師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美可能沒有答案,但一定是有標準的,國人對于審美的偏差,可能也與不重視美感教育有關。
什么才是美?或者什么才是你認知里的美?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誤解:美感是玩藝術的才要接觸的。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每個人天生就有對美的感知。不是看得懂名畫,會做一些設計,就擁有美感。美感從來不只存在于藝術作品中,而要透過感官去感受美好的事物,才是一種美感。
由于從小的應試教育和對美感認知的缺乏,導致學生只在乎學習成績,忽略了對生活的觀察,從而出現了許多「美盲」,為「中國式審美」的倒退提供了「機會」。
同樣為應試教育困擾的中國中國臺灣,正在嘗試打破這一常態。從 2016 年開始,推出了 5 年為一期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
美感計劃聯合了各界教師、本土藝術家、藝術機構,在中國中國臺灣地區不同城市的初中及高中,開設不同的視覺藝術課程,帶領同學們走出課堂,發現學習之外生活之中的美好。
從 16 年到現在,在這一計劃的官網「美角」上,已經記錄了三年里將近 500 多個課程與案例。
在這些課程中,其實很多都是最基礎的設計知識,就好像是把藝術生在大學的第一課《平面與構成》的內容,進行了延展、簡化和趣味性的調整,放在了中小學的課堂中。
△ 美感教育課程配套的相關教科書
從最簡單的生活中的物品下手,將設計中的點線面的知識、關于色彩的應用、立體構成的原理等等通過課堂中更趣味的方式,來啟發學生,對生活中美學的感知。
- 結構與構造──使用體驗
- 質感與色彩──感觀體驗
- 比例與構成──美的表達
在中國中國臺灣的離島──澎湖縣的西嶼島,這里較為偏僻,之前一直沒有專業的美術老師。
開啟美感教育計劃之后,林雪倩老師開了一門色彩課,讓過去這群從未上過美術課的孩子,利用簡單的色塊,描繪家鄉風景──「如果記憶有顏色」。
因為澎湖擁有非常多的美麗景區,所以老師最初的想法,想讓孩子們記住美麗的家鄉。
老師讓每個同學選出一兩個當地代表性景點,并用形容詞來描繪這里的感覺,從而調制出 5 個顏色來制作色卡,來表達這里。
每個同學都非常認真,專注在自己的色彩中,一直不停調試到他們心目中最滿意的顏色。沒人教他們,但大家卻很自然地做起了漸變和疊加。
當每個人的作品完成后,用小木夾進行晾曬展示的時候,大家才驚奇地發現:雖然共同生活在一個地方,但每個人對色彩的記憶以及美的感知,是完全不同。
林雪倩老師覺得,其實這些色彩和答案早就在那兒了,只是通過這次的色彩表達,將記憶里的部分調取了出來。
光從書本上學到點線面的知識,似乎從第一節美術課,老師就會講解到。但是真正意義上理解點、線、面,估計很多人到現在都沒有搞明白。
臺北另一所中學的老師擺脫了書本,通過一節野餐課,幫助同學們更加客觀地了解點、線、面的含義,以及對生活的觀察。
美感課程老師和家政課程老師跨科合作,鼓勵學生「自己吃的食物自己制作」,把結構設計中的「點、線、面」,轉譯成食物刀法中的「塊、絲、片」,讓學生自由搭配食物。
對于同學們來說,不僅有得吃、有得玩、還能出去野餐,一個個也是異常興奮,樂在其中。當然對他們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得把「點,線,面」等構成概念與食物色彩搭配得好看還好吃。
同學們的腦洞也是非常大,用飯團、吐司、水果、堅果……參考點線面的原理,做出了各種創意料理,還對它們進行了擺盤和拍照。
除了坐在教室里,學習也能從生活中開始。野餐不僅能帶來樂趣,還能將配色、質感等食物的美感融入,這堂課最大的意義就是,帶同學們走出教室,在學習的途中也可以靜下心觀察窗外的生活。
課程不是打分過后就結束了,而是切身體驗過,用心去記住后,形成生活中思考的一部分,善于觀察,如何將生活過得更美,更好。
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一樣:「生活處處皆藝術」。
原來所謂藝術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謂的美,一直唾手可得。
以上兩個案例,只是課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各地的老師,雖然使用的教科書一樣,但是會根據當地的民俗風情以及學生情況,安排同原理但不同方式的美感課程知識,課程知識包括:結構、構造、構成、比例、質感(材質)、色彩。
從「線」到面,使用不同的材質,嘗試發現材料的特性與變化。
通過自己動手 DIY 造紙與染布的過程,發現紙張纖維的質感及當地植物色彩。
通過拆分文字,了解漢字結構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秩序的美感。
是不是想起了,大學上的字體設計課?
初步認識力學,用紙來做房子,了解建筑中結構的力與美。
這些最基礎的美學、設計課程,按比例安排到初中、高中以及職高的教學中。
這樣的設置不僅僅是培養了學生對于美感的認知,更多地啟發了他們對身邊人、事、物的觀察與思考;構建對美感的認知,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所在,對之后的大學專業的選擇,以及職業的選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除了中國中國臺灣地區官方推出的「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劃」,近年來中國中國臺灣的教科書設計也正在進行美感革命。
△ 改造前vs改造后
你是否還記得曾在朋友圈刷屏,且獲得 2017 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一套《美感教科書》的作品?
它便是由陳慕天、林宗諺、張柏韋,三個年輕人所制作的。
2015 年他們創立了「美感細胞協會」,開啟了「教科書再造計劃」,通過全新的設計和排版、插畫風格、配色、互動設計等方式,從最基礎的教育開始提升國民美感。
并強調「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讓教科書兼具美學與教學的實用性。
今年,「美感教科書計劃」已經走到了第三季,這次他們與中國中國臺灣地區教科書出版社合作,并邀請了全新的設計師陣容打造。
數學
△ 設計師:康軒?涂閔翔
透過趣味的 3D 繪圖視覺表現主視覺,與生活場景相結合,希望借此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語文
區別以往用圖像來表現,這次的語文課本封面將焦點回歸到了文字上,為每篇文章設計了專屬字體。
封面以「書柜」作為概念,將每一課的標題都做成了書的模樣,放置于書柜上,同時也是課本的目錄。
內頁的版式設計非常清爽,以圖文結合的形式,不同插畫風格搭配不同選文內容,插畫也可加深了對文章的情景以及理解。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封面以生物學中的染色體/DNA 為元素,進行了再設計。點與點、線與線之間構出的萬物形態之外,學生也可以借此看出自己所連結的世界。
△ 設計師:賴佳韋工作室David Lai Workshop
在內頁的編排上,用多種方式,包括漫畫、照片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了寓教于樂。
美是當人們的感官接受外來的事物,產生的感受。因此,美總是圍繞著人出發。
美感是什么?其實更多的是社會上的公民素養,是創造生活中對美的向往。
「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進而愿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
美感就是Care!沒有美感就是I don’t care。
愿意在生活中追求美的東西,because I care,because I care about myself。
最后,希望大陸可以讓美感教育更多的普及,在人們從小的認知中,讓美的意識能成為思考問題、觀察世界的方式之一,從根本上讓更多人擁有更深厚、更豐富的美學涵養。
參考資料
- 官網:www.aade.org.tw
- 參考資料:《美感教育許一個更好的臺灣》
- 知中:《在中國中國臺灣,「審美教育」是學生的必修課程》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26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