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了谷歌的發布會以及各種文章,有些感慨。這份感慨憋了有些日子,一直想寫文章聊聊,又覺得沒到時候,畢竟 AI 還會越來越強,而我說的也很可能在未來被更強大的工具反駁。但還是想趁著現在有時間跟各位聊聊,就寫到哪算哪吧。
我 16 年剛開始在公眾號寫文章那會兒,就跟各位讀者聊過這么個觀點:做設計這行當,別整天盯著那些花里胡哨的技術問題。
大概是說,別花大把時間在研究那些與你當下工作關系不大的動效技巧上,別沉迷于那些你暫時用不上的 C4D 建模,也別花太多精力去鉆研所謂的"運營插畫"。
就像我文章的封面,放以前,許多設計師得畫好久,然后發到 Dribbble 上在設計群里求幾個贊。
現在只要一些提示詞,分分鐘就出來了。
那這些技能還要學嗎?可以學,但有個前提——先把你的本職設計工作做好。
怎么算"做好"呢?簡單說,就是真正理解業務,能從產品角度去思考設計方案和邏輯。
畢竟 UI 工作在技巧層面的要求,其實沒那么高,甚至可以說相當低。
市面上那么多 App,那么多網頁,你能找到的參考樣式簡直是汗牛充棟。
今天這個產品改版,明天那個功能上新,稍微留個心,多看多琢磨,很多所謂的"新趨勢",其實都能找到借鑒的對象。
那做什么呢?與其花大量時間去研究那些可能一年都用不上一次的技巧,不如多在業務邏輯和設計邏輯上下功夫,這對你未來的發展會更有幫助。
這些話,都是我 16 年寫過的原話,且我還在文章中講解過不少功能案例。
包括做交互的,我也說過:要多從產品角度思考交互邏輯。
表面上看,這好像是在"越俎代庖",與產品經理的工作有些重疊。但實際上,這是在幫你更好地理解產品邏輯,從而做出更合理的設計方案。
說到底,產品、交互、設計,本就是一碼事。
多學習知識,多從不同崗位角度思考問題,這種"跨界"思維給你帶來的幫助,肯定比你埋頭研究某個交互控件的十八種用法要大得多。
甚至我還說過:無論你現在做什么崗位,只要能從我提到的這些角度去做產品設計,那么無論未來行業怎么發展,出現什么新崗位,你都能從容應對,隨意切換。
因為歸根結底,設計只是一種技能,行業才是根本,你最終服務的,是業務本身。
這也是我在 17 年“嘲諷” UXD、UED 之類崗位名稱時寫的原話。
我還特別強調過:別太在意頭銜,多去思考業務。
有意思的是,那些把我這番話聽進去的讀者,現在大多還在關注我,而且工作做得也挺不錯。
反倒是那些當年反駁我的,堅信"技能至上"、"方法論為王"的朋友們,現在好像都不怎么見了蹤影。
如今 AI 興起,技術門檻被拉得極低。
但注意,你在一個行業深耕多年積累的經驗,依然是你最大的優勢。
憑借這些經驗,你完全可以借助 AI 工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產出更優質的作品。
想到最近很火的"一人公司"概念,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 Dan Koe 了。
這位仁兄幾乎就是通過各種 AI 工具來傳遞他想表達的東西。
說白了,就是他憑借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借助 AI 工具高效完成各種創作。
現在全網粉絲量突破千萬了。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你這些年來一直只專注于技巧和技能,對自己所處的行業卻知之甚少,只能說出些皮毛,不了解其中的門道和細節,那么即使最強大的 AI 工具擺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該怎么用。
除非有明確的需求來源,有了需求,再通過 AI 去完成創作。
而一旦沒了需求,自己不會挖掘、探索,那么這些工具就只是完善你自身技巧的一種手段,除此之外再無用處。
這就是現在許多人所面臨的困境——"每天出現的這些東西,跟我有啥關系?"或者,"我應該用它們做什么呢?"
有趣的是,他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甚至不是"我能用它來解決什么問題",而是"我為什么要用它"。
于是開始反駁:“每天花里胡哨的更新,真有人在用?”
直到 Midjourney 和 Lovart 這類工具的出現,他們才恍然大悟:“我的工作可能真的要被取代了。”
當然,這種擔憂只在一種情況下成立——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只是在琢磨工具和技巧,甚至連自己的審美都沒有刻意去提升。
我之前參與某項目認識了一位 95 后的小畫家,在小紅書上有百萬粉絲,發的多是自己的畫作。
在朋友圈,我常看到她分享對文學、哲學的思考和感受,或是截圖某個藝術作品進行解讀,表達自己的喜愛。
前幾天,我看到她用 Lovart 創作了一張與她個人風格結合的作品,相當出色。
至少對我來說,是無法靠自己操作 AI 做出那種水準的作品的。
這就像有些人會問的:“現在 AI 這么強大了,我還有必要學美術嗎?”
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你學的當然是美術,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美術培養的一種認知能力。
很多人對 AI 工具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是錯誤的,而且這類人必然是大多數。
就像 AI 的出現不會讓原本不讀書的人開始讀書,而是讓本來就愛讀書的人對書的理解更加深刻。
舉個例子。
最近大家可能都聽說了 Google 的 NotebookLM 有多厲害,我最近也在深度體驗,效果確實不錯。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它能幫你梳理并給出相關解答。
同時,它也能解讀你上傳的各種文檔,與你進行對話。
但問題來了:如果你從來沒思考過這類問題,你怎么知道該讓它幫你做什么?
更進一步說,如果你上傳一本你沒讀過的書,你們的對話本質上是不完整的。
我看很多人用各類 AI 工具去解讀文章和書籍,但自己卻從未讀過它們,這種人與 AI 的對話多是單向索取,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比如"這本書寫了什么""作者想表達什么""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等等。
當然,或許會有一堆提示詞輔助他們理解這本書,但問題的本質沒變:沒讀過書就向 AI 索取信息,和讀過書后與 AI 進行對話,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和收獲。
新工具的出現,一定要積極擁抱。但更重要的是,要從這些工具的視角去審視如今的自己:這些年來,是否真的有所成長?還是說,只是一味地在啃那些低門檻技術的老本,幻想著通過學習各種技術來充實自己?
想想看,如果你是那種能夠真正理解業務,能從產品角度思考問題的設計師,那么 AI 工具對你來說,不過是幫你更高效地實現想法的助手。但如果你只是一個埋頭畫圖、做效果的"技術工",那么當 AI 能夠以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式完成這些工作時,你的價值在哪里呢?
末了,不灌雞湯,不安慰誰。
只想對當年那些聽進我話放棄技巧研究的各位,道一聲:沒想到被我蒙對了~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8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