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個角度,總結了這份AI時代的設計師生存指南

一、設計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設計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評估:

  1. 功能性價值:設計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優化用戶體驗(UX)、提升產品可用性、增強品牌辨識度等。好的設計能直接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 Apple 通過設計驅動產品差異化,創造巨大商業價值。
  2. 情感性價值:設計通過美學、情感共鳴連接用戶,增強品牌忠誠度。比如,某些奢侈品牌的設計不僅是功能性的,更是身份和文化的象征。
  3. 商業轉化價值:設計在營銷、用戶轉化率、品牌傳播中起到關鍵作用。比如,一組優秀的 IP 美宣插畫,可以顯著提高谷子銷售的轉化率,直接帶來收入增長。
  4. 創新驅動價值: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被廣泛應用于商業創新,幫助企業發現新機會、優化流程。

然而,設計的價值在不同企業和行業中的認可度差異很大:

  1. 在高利潤行業(如科技、奢侈品、大文娛等),設計被視為核心競爭力,企業愿意投入大量預算。
  2. 在低利潤或傳統行業(如制造業、餐飲),設計往往被視為“錦上添花”,預算有限,甚至被削減。

因此,設計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業務模式、盈利能力和對設計的認知。如果企業本身不掙錢,設計預算自然會被壓縮,這也是我經常會提到,在大部分企業里“設計是必要但是并不那么重要”的原因。

二、AI 對設計行業的沖擊

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如 MidJourney、DALL·E、Figma 插件等),設計領域的準入門檻顯著降低,人人只要學會用 AI 工具就能做出非常好看有趣的設計。AI 對設計行業的具體影響包括:

積極影響:

提高效率:AI 可以快速讓腦海里的想法生成初稿、配色方案、排版建議,減少重復性工作,讓設計師有更多時間專注于創意和策略。

降低成本:企業可以利用 AI 工具以較低成本完成基礎設計需求,特別適合中小型企業。

拓展可能性:AI 生成的設計靈感可以激發設計師的創造力,探索更多可能性。

消極影響:

低端崗位受威脅:AI 能夠取代部分基礎設計工作(如簡單的海報、LOGO、網頁布局),對初級設計師或以執行為主的設計師造成沖擊。

薪資壓力:隨著供給增加(更多人能通過 AI 生成設計),市場競爭加劇,普通設計師的薪資可能被壓低。

同質化風險:AI 生成的設計往往基于大數據,容易導致設計作品趨于同質化,缺乏獨特性。

數據支持:

根據 2023-2025 年的市場報告(如 Statista、McKinsey),全球設計行業受 AI 影響顯著,約 30%的基礎設計任務已被自動化取代。

一些 X 帖子和 Reddit,小紅書,微博討論反映,部分自由設計師表示因 AI 工具的普及,客戶對低端設計的預算大幅減少,甚至要求“用 AI 免費生成”。

三、大部分設計師還能維持工作和薪水嗎?

設計師的職業前景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1)設計師的定位與能力

低端/執行型設計師:主要從事重復性、標準化工作(如 Banner 制作、簡單 UI 設計)。這一群體受 AI 沖擊最大,可能面臨失業或薪資下滑。

中高端/策略型設計師:具備品牌策略、用戶研究、跨領域協作能力的設計師(如 UX 研究員、設計總監)受 AI 影響較小。企業仍需這類人才來制定設計方向、解決復雜問題。

跨領域復合型設計師:掌握設計+技術(如開發、3D 建模、動態設計等)或設計+商業(如增長設計、產品管理、運營策略等)的設計師更有競爭力。

(2)行業與市場需求

高需求領域:如游戲設計、AR/VR、元宇宙、文娛內容、二次元等相關設計,仍有大量機會。

低需求領域:傳統平面設計、基礎 UI 設計需求減少,競爭加劇。

(3)地域與經濟環境

在國內中小企業的設計預算有限,AI 的低成本優勢可能加速取代低端設計師。

在香港或者海外等成熟市場,企業對高端設計和品牌價值的重視程度更高,資深設計師仍有穩定需求。

可預見的發展趨勢:

  1. 短期(1-3 年):AI 將繼續取代低端設計任務,初級設計師的就業壓力增大,薪資可能持平或下降。
  2. 長期(5-10 年):設計行業將分化,低端崗位減少,高端和復合型崗位需求增加。能與 AI 協作、專注策略和創新的設計師將獲得更高回報。

四、設計師的恐懼與市場反應

設計師的恐懼主要源于以下幾點:

  1. 失業焦慮:AI 工具的普及讓許多設計師擔心被取代,尤其是在經濟下行、裁員潮的背景下。
  2. 薪資下降:客戶對設計的預算壓縮,自由設計師和初級崗位的議價能力減弱。
  3. 技能貶值:傳統設計技能(如 Photoshop 操作)被 AI 部分替代,設計師擔心現有技能過時。
  4. 市場信息放大:社交媒體(如小紅書、微博、脈脈等)上關于“AI 取代設計師”“裁員浪潮”的討論加劇恐慌。

如何看待這些恐懼?

  1. 恐懼有其合理性:AI 確實在重塑設計行業,低端崗位的替代趨勢不可逆轉。市場對低技能設計師的需求正在減少。
  2. 但并非全盤悲觀:設計的核心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單純的工具操作。AI 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在情感共鳴、文化洞察、復雜系統設計中的作用。
  3. 市場反應被放大:社交媒體上的失業浪潮信息往往聚焦負面案例,忽視了高端設計崗位的穩定性和新興領域的機會,而且掙錢的設計師也沒那么有空日日發帖子,大部分只有很閑沒工作的才會日日網絡沖浪水帖圖片。

五、設計師如何應對?

對于普通設計師,應對 AI 沖擊和市場變化的策略包括:

提升核心競爭力:

  1. 學習設計思維、用戶研究、品牌策略、業務商業邏輯等高階技能。
  2. 掌握 AI 工具(如 Gork、Sora、MidJourney、Figma AI 插件),將其作為效率提升的助手,而非競爭對手。
  3. 跨領域發展,比如學習數據分析、編程、產品管理,深耕某行業業務,轉型為復合型人才。

專注細分領域:

  1. 選擇 AI 難以完全替代的領域,如交互設計、體驗設計、3D 動畫、品牌敘事、IP 打造。
  2. 深耕垂直行業(如文娛、教育、游戲、醫療、金融等),積累專業知識。

建立個人品牌:

  1. 通過社交媒體(X、Behance、小紅書、站酷)展示獨特的設計風格和案例,提升市場辨識度。
  2. 提供差異化服務,如結合文化洞察或定制化策略的設計。

適應市場變化:

  1. 接受 AI 帶來的低成本競爭,主動調整定價策略或服務模式(如訂閱制設計服務)。
  2. 尋找紅利期細分行業的設計需求,提供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持續學習與心態調整:

  1. 跟進行業趨勢,關注時事熱點,保持學習狀態。
  2. 接受 AI 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主動擁抱變化,而不是抗拒。

相關干貨:

最后總結

設計的價值:設計在功能、情感、商業轉化和創新方面有巨大潛力,但其價值在低利潤企業中往往被低估。

AI 的沖擊:AI 降低了設計準入門檻,取代了部分低端崗位,但也為效率提升和創意拓展提供了機會。

設計師的前景:低端設計師面臨失業和薪資壓力,高端及復合型設計師仍有穩定需求。行業將進一步分化。

應對策略:普通設計師需提升核心競爭力、專注細分領域、擁抱 AI 工具,并建立個人品牌以適應市場變化。

對于設計師的恐懼,建議理性看待:AI 是工具而非敵人,真正的威脅不是技術,而是停滯不前的技能和心態。只要主動學習、適應變化,設計師仍能在 AI 時代找到自己的價值和位置。

收藏 21
點贊 45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