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作品集輸出、外包項目匯報上,只展示界面、圖例的做法是行不通的,還要加入文字說明,來表達你的設計思路(Design Thinking),俗稱項目分析。
對項目分析應該寫什么的疑問和抱怨非常多,有相當一部分設計師對應該怎么解釋自己的設計是完全沒有概念的,以為網上字寫的多,專業名詞、概念用的多的項目包裝,就是優秀案例,并以它們為樣本來學習。
所以今天的分享,就是理解項目分析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進行 "分析"。
相關閱讀推薦
從事設計行業,就要正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只是 “畫圖的 / 美工”,還是 “做設計”的。
首先我們理解不同平臺對設計的解釋:
- Wiki 百科:所謂設計,即“設想和計劃,設想是目的,計劃是過程安排”,通常是指有目標和計劃的創作行為及活動。
- 百度百科:設計,指設計師有目標有計劃得進行技術性的創作與創意活動。設計的任務不只是為生活和商業服務,同時也伴有藝術性的創作。
- ChatGPT: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旨在解決特定問題或實現特定目標。
- 通義千問:設計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滿足需求、傳達意圖和情感、提升用戶體驗或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
總結起來,設計包含兩個部分,即計劃和實施。計劃就是對設計的目標做分析,并對后續的實施方案進行策劃。而實施就是使用對應的工具完成設計內容,并根據項目要求進行交付的過程。
不管在哪個領域的成熟設計,都包含這兩個部分,比如服裝設計師設計新品需要考慮時下潮流的趨勢和風向,建筑設計師設計建筑需要考慮預算和安全性,品牌設計師設計 VI 需要考慮企業的文化和受眾。如果缺少這些專業、嚴肅的思考過程,那么設計就是無根之木,大概率無法符合現實世界的需要。
什么是現實的需要?即需要設計解決的問題。
國內有一檔節目叫 《夢想改造家》,很好得記錄了室內設計師在計劃和實施兩個階段的工作過程,從前期訪問業主實地考察分析,到后期設計并解釋如何解決現存問題、滿足業主需求,推薦所有設計師一看。
“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 的,這是學習設計師反復會聽到的一句話,但相當一部分同學都會把它當成正確的廢話。
因為在目前接觸的工作環境里,設計的目標看起來和解決問題 “毫無關系”,只是老板、產品經理給出需求,然后你跟著做,接著再按他們的意見修改,你認為好的設計沒被采納,意見也不聽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對環境的吐槽,總結自己是如何淪落成美工的,根本沒有分析的余地。這是種巨大的誤區,任何項目的設計都包含可以分析的對象和要素,問題在于設計師有沒有定位這些問題而已。
先從一個理想的項目流程說起,首先老板/產品要做需求的制定,提供項目說明和原型,然后設計師要在這個階段分析業務、用戶、體驗、競品、交互、視覺的內容,然后再展開設計完成后續的交付。
在這個流程中,分析階段第一步是先理解業務,也就是需求這么制定的原因,需要解決哪些業務問題,帶來的收益是什么。比如做個審批流程,流程交互和狀態很繁瑣,設計師不能只看操作的流程不顧現實業務流程的邏輯。
比如審批的領導很多,每級都要過審,打回的話重新開始流程的規章是啥樣的,決定了最終產品應該制定的功能和交互。不管拿到什么需求,分析背后的業務邏輯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 B 端設計一定可以展開分析的部分。
因為 B 端項目不存在沒有目的的需求,任何規劃和構思都是圍繞在特定的問題中展開的。可能很多設計師會說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工作中碰到的需求要多離譜有多離譜,都是老板/客戶/產品拍腦袋想的,沒有任何道理。
如果是針對一些小細節,比如按鈕位置、表格列數之類的,確實可以只由個人偏好決定。但只要維度變大,面對整個產品流程、模塊、項目的需求時,這種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作為設計師,業務分析中,并不只是糾結別人和我們的想法不一致或你不認可,而是搞懂制定需求的人所理解的業務和解決方式。即使沒有已經開始運轉、成型的業務,決策者也會有他們自己建立的思路和理解,只是很多時候提供需求時并不會和設計師解釋。這需要設計師主動去問,搞這些決策的理由,這個過程同樣也是分析的過程。
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需求方會拒絕和設計師解釋需求,可能因為邏輯復雜懶的解釋,或者前期工作過程中的矛盾積累(設計師一直唱反調,解釋成本過高)。這種情況分析需求會變得困難,但不是背后的業務因素就不存在,要靠設計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和相關人員溝通。
有一定經驗的設計師,但凡有了項目的目標和對業務的理解,再結合產品需求、項目場景,就必然能思考后續設計工作中的目標是什么,會遇到的阻力有哪些。
工作目標即設計要實現的內容,有抽象的也有具體的。抽象就是解決某些問題,比如滿足某業務的需求、更符合主流的設計、提高用戶體驗的交互等等。而具體的部分,就是要交付的工作內容,具體哪些頁面、圖標、標注、切圖等。
工作目標是無論如何都會有的,而項目后續要面對的問題、阻力自然接踵而至,只要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設計師都能分析出來,很多設計師其實已經分析到了但不自知而已。比如他們會到社交渠道吐槽:
- 需求給的不夠清楚,產品沒時間寫 PRD 和整理字段
- 項目給的時間太少了,但是要設計的頁面太多
- 項目前任用的規范一塌糊涂新項目根本不知道咋下手
- 客戶喜歡的設計風格很奇葩,完全不想配合
- 開發說了要直接用開源框架不會按我的設計稿還原
- 流程太復雜,感覺用戶根本就用不懂
這些不就是問題?不就是阻力?設計的過程,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難題,而設計師的任務之一,就是想辦法解決設計上的難題,而不是指望別人什么都準備好了給你。
基于對問題的理解,才會有后面的解決方案,比如沒有完整的需求,你可以自己快速輸出原型評審建立需求,設計師時間少,那快有快的做法,前面規范混亂,你怎么根據項目流制定新的規范標準等等……
在多數 B 端項目中,項目背景、相關業務、產品需求三個要素就前期分析的核心內容,已經足夠支撐設計師展開具體的設計,并對成果做出充分的關聯和解釋了。而理想項目流程中會提到的用戶、體驗、競品分析等,在 B 端項目中從來都不是必需的。只有在上面三個要素分析中得出相關的結論需要用到它們,才會開展。
比如很常見的項目是靠客戶領導拍板決定的,或者就少數人使用的工具,用戶的研究可能只涉及一些簡單的溝通,不需要開啟完整的體驗設計流程。而如果沒有找到能訪問的競品,并不會有什么影響。解決自己項目產品、業務的問題和競品有什么關系?只有在項目目標是直接要和競品展開競爭,且競品是用得到的前提下,才有競品分析的意義。
以上都是前期分析的部分,只要完成分析并獲得結論,那么到了實施階段,交互、規范、布局、樣式的制定,就應該都有清晰的邏輯和思路了。這和設計師本身的基礎能力有關,只要熟練掌握相關技能,那么完成設計的過程肯定會去遵循某個邏輯脈絡,而不是做到哪算哪。
比如全局框架制定中,怎么兼顧不同功能頁面、操作的需求。設計風格定義中,以品牌的角度切入還是行業的特征。界面布局時怎么做更符合業務場景,組件前后排序的依據是什么等等。
在我們過去的改版案例中,對有給過對應的分析過程,這些就是實際項目執行過程中會考慮的東西:
實施階段可以分析的內容是最多最雜的,很多初級設計師在這個階段完全沒有思路,唯一的原因就是基礎能力不足,在應付視覺部分的工作就已經耗盡全部精力疲于奔命,那當然不會產生多余的想法。
比如從項目剛開始,設計師對自己應該怎么把界面有效做出來都沒信心,后面的一些頁面類型應該怎么做也完全沒有概念,那么就絕對不會浪費時間去思考設計以外的問題,哪有閑工夫關注背后的產品邏輯和項目流程。
所以項目分析,是在設計師能做好設計的核心工作基礎之上,對設計內容意義的探索。一個人只有在吃飽飯的時候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
最后總結一遍,項目的分析,包含的內容有前期計劃和實施兩個部分。
計劃階段的分析重點是認識項目的背景,看懂產品的需求,調查分析需求背后關聯的業務。然后總結設計的目標、任務,以及完成工作會遇到的阻力。思考的結論決定了進一步要完成哪些工作,是否有必要做用戶調研、體驗分析、競品分析。
實施階段的分析,則是完成交互、規范、布局、界面的思考過程,你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前面的結論怎么推導的,還是單純自己對體驗、權重、美感的理解而做的決策,都是分析。區別只是是否合理,能不能夠說服別人。
以上囊括了一個 B 端項目會促發的常見的分析對象,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以分析的內容,可以理解成只要你工作涉及的每一個環節、事件,都有分析的空間,因為實踐是靠思考去引導的,而不是隨機發揮。
用意大利設計師馬西莫·維涅利的話說:
“設計是對問題的有組織的解決方案……”
如果理解了項目的設計分析是什么,就會發現可以分析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對于項目的輸出來說,最大的問題反而不是沒有分析能寫,而是全部寫進去根本寫不完。
所以項目包裝之所以叫包裝,不是純粹做虛假的美化,而是要有目的性得控制對一個項目的展示內容。雖然你的設計可能非常專業,但如果你把所有細節都展示出來,那么這么瑣碎臃腫的包裝是不會讓觀看者滿意的。
項目包裝除了展示基本的界面視覺外,還有展示 —— 界面設計的過程和相關思路,是一個需要花時間去建立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演示,且包含清晰的邏輯和前后順序。
所以創建項目包裝前,要先把整個包裝的展示大綱建立起來,這個大綱可以用下面這樣的順序:
- 項目介紹
- 業務說明
- 設計目標/問題
- 用戶/體驗分析
- 競品分析
- 風格分析
- 界面解釋
首先介紹項目是什么,然后解釋你對項目涉及業務的理解,設計的目標/問題的認識,如果涉及用戶、體驗、競品的分析過程就做進去,沒有就不放。接著展示根據前面分析的成果,解釋設計風格是怎么來的,以及具體做完的每個頁面布局、組件、細節有哪些特殊的考慮。
除了先定大綱外,也可以先用文字寫一篇完整的介紹,解釋設計經過哪些思考過程產出出來的,然后再去拆分它們的模塊形成大綱。
再強調一次,大綱的目標是為了幫助我們篩選合理的分析內容和順序,要建立包裝的前后關聯,而不是前后兩個部分是完全脫節的,前面說前面的,后面說后面的。或者導致分析部分內容多出了一大堆沒有用的廢話,比如網上很多項目包裝案例 “好為人師” 的解釋專業名詞、概念。
當然,上方只是最通用、簡單的框架,不同項目完全可以產生不同的分析大綱,比如有的項目是業務驅動的,有的項目是政策驅動的,有的是競爭驅動的,那前面計劃部分的關注重點肯定就不一樣,這就導致需要展示的內容和順序注定是有差異的。
在包含多個項目的作品集中,每個項目根據各自的特點建立的大綱,必然是不同的,這樣的作品集看起來是合理的,而不是套用相同的模板復制出來的 “預制菜”。
還有一點,分析的大綱只是對分析內容脈絡的整理,并不是整個作品集只包含這些內容。因為一個完整的項目輸出分析只是一部分,還有實施的成果展示。在一些模塊之間插入、拓展只展示成果的部分是合理的。
比如風格分析上,不管是對行業、用戶、VI 還是情緒板的分析,都可以拓展出不同的設計成果,比如規范中的字體、色彩定義,制作的不同設計樣例,或整理的組件、圖標元素等。
穿插不同的成果展示,只要不太過度,就可以豐富和完善整個項目的包裝內容。這才是項目包裝的真實過程,而不是為了做長強行湊內容和字數,寫一堆沒有人看自己都嫌棄的分析內容出來。
在整理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邏輯不自洽的地方,可以修改分析的內容,也可以適當優化設計內容,讓設計更好地結合思路做展示。這都是項目包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最終邏輯自洽,內容合理,才能表現出作為設計師的專業性,而不是原項目很多解釋不清、模糊的地方全都無腦堆砌進去。
基于這種思路完成的包裝,設計必然會對它的認識更深入、全面,連帶的收益是,在面試中面試官讓你自己介紹一下這個項目,或者問你項目的設計思路,你絕對不會回答不上來只會當場阿巴阿巴……
想要更好得掌握這種建立項目分析框架的能力,可以多花時間去看大廠寫的項目復盤和總結,整理這些內容的大綱,并分析他們的合理性,你就再也不會對項目分析和包裝感到陌生和害怕。
項目的分析是設計師綜合能力、專業性的反映,這部分的能力屬于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作品集會誠實反映這一點,想要獲得長期的競爭力,就要系統提升專業技能素養,而不是就依賴作品集包裝的模板、指導。
別忘記,想要 B 端設計能力大幅變強,就來參與付費大課了? ?? https://pro.uisdc.com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超人的電話亭」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2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