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小乖乖老爸 :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日常的設計工作之余,也許會問自己(或被問到)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設計是什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設計的作用是什么?

每個人的回答都不盡相同,《網站設計的藝術與科學》一書的作者 Jeffrey Veen ,他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好的設計是解決問題

設計領域之外的人總是認為設計師的工作就是修飾,這讓我感到驚訝。好的設計是解決問題。

「設計 = 解決問題」這個說法似乎有點空洞,不太容易理解,更不知道怎么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而且不光設計師認為自己在解決問題,產品經理也說我們是在幫用戶解決問題啊。這就有點兒懵了。

沒關系,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案例,看看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文章目錄

  • 案例的背景介紹
  • 信息如何展示
  • 如何幫助小白用戶快速決策
  • 如何讓中階用戶看得懂
  • 如何向高階用戶解釋復雜問題
  • 吐槽

案例的背景介紹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食物詳情頁面的設計。

先交代下項目的背景:會關注食物熱量和營養信息的用戶,主要是減肥和健身人群。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不同人群關注的飲食

減肥用戶總是會問:這個食物減肥時能不能吃?吃了會不會長胖?他們比較關心食物的熱量、脂肪、碳水化合物。

健身用戶也有類似的問題,他們比較關心食物的蛋白質。

還有,孕婦會關注葉酸和鈣,糖尿病患者會關注 GI 和 GL,媽媽會關心兒童生長所需的鈣和鋅,高血壓患者會關心鈉、鉀、鎂……

薄荷健康App 在設計食物詳情頁面的過程中,踩過許多坑,以下是幾個有代表性的歷史版本。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歷史版本

左邊第一個是2014年的,那時流行擬物風,設計師會花很大精力在怎么體現質感上。然后一步步的扁平化,過渡到最右邊的,2018年的大標題的簡約風格。

不要覺得以前的版本土,人都是猴子變的。要是一直覺得以前的好,說明沒有進步了。歡迎大家對現在的版本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信息如何展示

食物的基本信息有不少:名稱、熱量、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近20項營養素(膳食纖維、維生素、膽固醇、鈣……)

這么多信息要如何展示呢?對比下國內外競品的做法。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國內外競品

薄荷的做法是:名稱等基本信息放在頂部,熱量信息放在明顯位置,次要的三大營養素放次要位置,更多的營養素就折疊在次級頁面。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薄荷的食物詳情布局

薄荷的食物詳情頁面,似乎比競品多了些東西,這是為什么,下面會分析。

如何幫助小白用戶快速決策

第二個問題來了:這些字我都認識,可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比如我是個減肥的小白用戶,我就想知道這個東西能不能吃,能不能簡單明了地告訴我?

為此,薄荷推出了食物評價體系。

方案A:分為10檔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分成10檔的評價體系

你覺得評級A 和評級D+ 哪個更好?

應該是 A 吧(猶豫中)?你再看看10個檔的顏色變化,確定了,應該是 A 比較好。

A 并不必然比 B 好。就像鋼琴十級比一級厲害,跆拳道則是一級(紅黑帶)比十級(白帶)厲害。

雖然能看懂,但是不夠直觀,不夠符合直覺。

方案B:紅綠燈

我們借用了交通紅綠燈,這是大家已經熟知的概念。看到紅燈食物就別吃了,黃燈食物就少吃點,綠燈食物就放心吃。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紅綠燈

小白用戶不需要正確的大量文案,他需要你的態度,你的結論,越簡單粗暴越好,這才能迅速地幫助他決定吃還是不吃。

如何讓中階用戶看得懂

中階用戶并不滿足于簡單粗暴的結論,他還想知道得更多,想自己來判斷。

比如一個蘋果的熱量是53千卡/100克,這意味著什么?53算是高熱量還是低熱量?沒概念。

要理解數字的含義,就得有相對比較。

方案A:參照物

不同類的食物不能簡單的對比,我們就多找了幾個參照物。主食類的參照物是一碗米飯,水果類的參照物是一個蘋果,餅干類的參照物是一塊奧利奧……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參照物

這個方案效果不佳,用戶對參照物本身都沒有什么概念,還怎么用參照物來衡量?

方案B:參照系

比如蘋果的熱量,比55%的水果都要低,那么蘋果的熱量是相對一般,不算高也不算低的。榴蓮的熱量,只比8%的水果低,那么榴蓮的熱量就相對較高了。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參照系

相比第一個方案,這就更容易被理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參照系會占用較大的面積,可以用,但不能濫用。如果熱量有參照系,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不落人后,也都來一個參照系,那整個頁面就沒法看了。

怎么辦呢?有辦法。

方案C:標簽

根據數值,給出「低脂肪」、「高蛋白」等標簽,也能幫助用戶理解,又比參照系更輕量。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參照系與標簽

所以薄荷App 上是方案B和C都有用到,而且還有「食物亮點」,列出該食物進入了 xx 榜單,來拓展閱讀。

如何向高階用戶解釋復雜問題

三大營養素的數據,最早是純數字展示,后來為了更直觀的展示,運用了可視化的表達。三大營養素各有一個圓環,三個圓環加起來是100%。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番茄的三大營養素

細心的用戶會自己去算,然后反饋說,這三個環里的比例是錯的。比如,100克番茄,蛋白質0.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3克。算起來,脂肪的比例 = 0.2 /(0.9 + 0.2 + 3.3)= 4.5%,但圓環上顯示的是10%,明顯是錯了嘛。

我們想表達的是:這不是重量比例,是供能比例,是這樣算的:

三大營養素都會產生熱量:蛋白質的熱量 = 0.9克 * 4 = 3.6千卡,脂肪的熱量 = 0.2克 * 9 = 1.8千卡,碳水化合物的熱量 = 3.3克 * 4 = 13.2千卡。

總熱量 = 3.6 + 1.8 + 13.2 = 19千卡。

于是,脂肪的供能比例 = 1.8千卡 / 19千卡 = 10%

請用盡可能少的篇幅,盡可能淺顯的方式,向用戶解釋。這怎么說得清呢?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數學易,設計難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三個解釋的方案

方案A:示意圖

見上圖左,我們試圖告訴用戶,三大營養素各自會提供熱量,加起來就是食物的總熱量。

用戶反饋:這組織架構圖似的玩意是什么?完全理解不了我們想表達的點。

方案B:公式

見上圖中,我們試圖告訴用戶,三大營養素是通過這個公式,算出熱量的。

注:0.9 x 4 + 0.2 x 9 + 3.3 x 4 ≈ 15千卡

用戶反饋:這個公式是怎么冒出來的,跟我解釋解釋?

方案C:一句話

見上圖右。在與運營同事一起反復斟酌文案之后,終于算是解釋清楚了。

注:以上為三大營養素的供能比例,不是重量比例。其中,脂肪的供能效率比較高,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2.25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是不對的。論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吐槽

如果借吐槽別人做得多爛,來顯得自己做得多好,這不太厚道。我們就來吐槽薄荷自己家做的小程序:「薄荷食物庫」,來看看有哪些坑,我們可以引以為戒。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薄荷食物庫小程序

1. 標簽

這里把標簽放在了很明顯的位置。其實這個信息并沒有特別的重要,而且對于小白用戶,沒有紅綠燈那么簡單直接。

2. 顏色

在健康類的 App 里,紅色是要慎用的。因為有些地方你需要用紅色來表示警告,而有些地方又沒有這個意思,用戶就猜不透這紅色到底有沒有傾向性了。保持一致性,是設計的基本要求。

3. 運動參照物

用運動來作為參照物是個不錯的點子,但有三點沒做好。

不能所有食物都用運動參照物,比如吃一個包子要打羽毛球50分鐘,那我是不吃么?

為了避免誤導用戶去節食,可以在紅燈食物上顯示運動參照物,而綠燈食物、黃燈食物就不要顯示了。

運動參照物不能只有一個,比如現在是晚上,我上哪兒去打羽毛球?最好有幾個可選項,最好不要有場地限制。更不能是隨機出現,一會兒讓我遛狗60分鐘,一會兒讓我工作40分鐘,讓人摸不著頭腦。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運動參照物

上圖左是薄荷食物庫小程序,上圖右是薄荷健康App。

設計師總是傾向于讓用戶知道:有新功能咯,在這里,快來用用吧。

新版本突出了標簽,增加了運動參照物,以及返回首頁的按鈕。你可以看到,這三個就特別的明顯。

要克制住這種沖動,新增加的元素,不要破壞整體效果,不要喧賓奪主。

結語

用薄荷健康的案例告訴你,設計是怎么解決問題的!

△ 在混亂中創造常態

設計師可以在混亂中創造常態,他們可以通過組織和操縱文字和圖片來清晰地表達信息。──Jeffrey Veen

在人機交互中,我們要傳遞的信息,用戶并不能完全吸收。很大部分都像水過鴨背,在傳遞的過程中損耗掉了。設計師的工作,就是要解決信息損耗的問題,把信息清晰地傳達給用戶。

「App分析讓你對產品理解更深刻」

收藏 59
點贊 7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