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經的我一樣,在剛入行 1-2 年的時候,過方案稿的時候對自己的設計提案并沒什么信心,怯怯的說不出個所以然,經常被評審的產品、開發等上下游問懵了,然后現抓理由緩解尷尬,會反復修改,找不到感覺。只怪自己當時嘴太笨了?表達力不到位確實是一方面原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想的不到位,我們對產品了解的不夠,沒有明確的方向,一直在盲目的嘗試。自己也缺乏設計策略,缺乏分析和判斷力,缺乏多方換位思考的能力。有理有據的設計才能讓人信服。
設計就像打怪升級,歷練的越久,經驗值越高,對于怪的判斷就更清晰,打法就越明確,熟悉各方隊友的思路和隊友配合的越默契。
本文將講解設計前、中、后的結構,總結設計師在什么樣的階段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能提高過稿率。
(一)設計前
關鍵詞:了解、共識、體驗
1. 了解產品,量體裁衣
在設計前我們一般通過需求評審會跟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溝通了解產品需求設計的前因后果、設計目標,以達到雙方:信息對稱、理解一致、設計目標一致。我一般會從三個角度了解:
(1)“聊”解產品、體驗產品
在設計前,第一件事一定不是根據“我”的主觀理解判斷直接去做,磨刀不誤砍柴工,越了解產品越能避免后續因理解偏差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的反復修改。不會提問的好設計師不是一個好裁縫。我一般會從產品側、受眾側、限制條件三個角度去提問了解。這一層的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快速了解產品抓住設計重點,減少一些產品經理或甲方爸爸們遺漏交代的條件。下面是我的會涉及到的一些問題羅列:
除了通過產品經理描述(功能藍圖的繪制者),我們也要親身站在用戶視角體驗去用一用競品,搜集一下競品用戶反饋,可以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揚長避短。分別帶入不同的角色去使用查驗自家產品的已有版本,發現產品需要優化的體驗點。
(2)時間節點評估
了解雙方的時間節點、合理的安排設計策略,更好的提升效率。減少雙方時間規劃不一致,過度壓縮設計時間、環節遺漏等情況發生。
預留設計的時間段=產品上線時間-開發介入時間
設計主要流程節點:風格確定+主要優先級界面+設計規范+次要界面+切圖標注+設計驗收
非緊急項目:我們可以根據不同上下游的時間段,整體規劃設計時間段。使用這種方式能讓各方的思考修正更完善,減少了上游思考不全導致的下游聯動調整。
緊急上線項目:我們需要采取更機動靈活的方式,邊設計邊開發,規劃好界面設計優先級,將設計規范前置。
(3)設計體驗目標達成一致
設計目標評估=產品階段+ 具體矛盾+可用時間
如果你經常出現設計交付延遲,或產品認為你的設計結果沒達到他預期時,一定是沒有預期溝通好此版本的設計目標,在時間、條件有限的前提下,一方想要盡善盡美。產品目標和設計目標都是一步一步成長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在不同階段,分析解決產品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對癥下藥。這就需要設計和產品方、業務方提前達成一致的設計目標,首先要確認產品處于什么階段:從 0-1 的萌芽期、還是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應當對應著不同的優先級的設計目標,比如初創期的目標更強調主要功能完備,架構流程流暢;達到可用的目標。發展期 or 成熟期目標:易用、視覺優化升級品牌化等。
結合上方的時間節點評估,避免產品期望在短時間內期望達到精裝房,而實際設計師在限制時間內只能完成簡裝房;或者產品提出含糊的優化需求,他期望優化流程架構、而設計理解為給房子進行涂裝等方向錯誤。雙方的設計預期目標沒有達成一致性。
過了“望聞問切”的設計需求評估分析階段,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可以針對產品目標、制定設計目標。在交互設計輸出后,視覺設計可以轉戰第二階段大展拳腳!
這方面篇幅較長,我們將在下篇詳細說明,敬請期待喲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志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