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看到一個挺有趣的觀點,所以提出來聊聊。

在「叮咚買菜」上購物,下單之前,會提示用戶是否需要蔥,點擊「需要」的話就會免費送幾根。

買完菜送根蔥,就是好的用戶體驗么?

有人說,這就是好的用戶體驗,因為它的價值在于「免費」。雖然送蔥模擬了線下的買菜場景,但核心是這根蔥是免費的。

對于這個觀點,我是完全不同意的。至于為什么,聽我道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至暗時刻》這部電影,當中有一個鏡頭特別經典 —— 丘吉爾演講。

序幕拉開時,導演利用了一盞微弱的頂光作為畫面的主光源,場景中的大部分人都被籠罩在黑暗之中,包括丘吉爾。在一些鏡頭里,丘吉爾在演講,但是觀眾看不到他的臉。

整個畫面顯得很陰暗,似乎給人一種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感覺,以說明國家目前處于危機之中,也就是電影的名稱:至暗時刻。

買完菜送根蔥,就是好的用戶體驗么?

隨著丘吉爾演講的進行,鏡頭打到了丘吉爾的臉上,這時候他的臉上出現了光,他本人也被光照亮。

買完菜送根蔥,就是好的用戶體驗么?

當丘吉爾演講到「我們將在山區戰斗,我們決不投降!」的時候,情緒激動,整個畫面的光線相比之前,更亮了。

觀眾也逐漸被帶入到了整個畫面之中,出現在光線下,開始鼓掌,人群開始互動,似乎看見了希望,情緒激昂,他們站起來開始回應丘吉爾的每一句話,即使并不需要他們回應。丘吉爾用言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這時候,畫面又回到了開始那個位置,相比之前,光線更亮了,觀眾也隨著這個情節的變化而感到情緒激動。

買完菜送根蔥,就是好的用戶體驗么?

這一幕可以說是這一部電影的經典。

或許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但許多電影都是通過運用這樣的技巧來營造出場景中的氛圍感,建立用戶的觀影體驗的。

光線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就是一種體驗增值。

如果一開始就給個大光,在會議室里,非常亮,然后從頭開始演講,聽眾也從情緒低落到充滿希望,但是這個氛圍感就出不來,觀眾雖然也能感受從危機到希望的過程變化,但前后對比肯定沒這么強烈。

這就是會用燈光,與不會用燈光的區別。

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一種被塑造出來的體驗,或者說,被設計出來的體驗感。體驗的形成在于過程,而不是某個結果。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回到「叮咚買菜」,下單時提醒是否需要蔥,確實是模擬了線下買菜的場景。

在菜場買菜的時候,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買完人家不送蔥的,你會覺得人小氣;還有一種是會送的,你就覺得人客氣,也有覺得是應該的。但這之間不會有中間值,比如覺得人不送是正常的。

所以幾根蔥雖然不要幾毛錢,但是在線上下單的時候提醒用戶是否需要蔥的意義,其實是豐富了整個購買流程。

至少讓用戶不會覺得平臺小氣。

另外,如果蔥不在下單時出現,而是出現在購物列表里,價格同樣顯示的是 0 元,那么這個體驗感也是常規的,沒有被搭建起來的。

類似于:我蔥放在那免費給你了,你自己沒看到去下單,關我什么事?

下完單后看到蔥免費送,之前沒看到,會覺得可惜;但是買的時候提醒你是否需要蔥,還能一鍵加入購物車,這是完全不同的。

提醒你要不要,是商家主動,類比買完菜大方的往你袋子里塞蔥;而放在那讓你自己找,雖然也是免費的,但就像在線下買菜的時候問,你這蔥送我一點唄,類似。

所以有人說,體驗的核心是免費,或降價,這是不對的。

這就類似于電影中光線的運用,一開始就一盞大燈打進場景,前后氛圍的對比出不來。都是燈,技巧不同,感受就不一樣。都是蔥,送的方式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

比如一些外賣產品,買完送到后發現沒有餐具,再打開 App 發現餐具是要買的,3 毛錢。但用戶在意的不是 3 毛錢,而是為什么沒有提醒「我怎么知道餐具還要單獨買的」?

如果結算的時候,自動算上餐具 3 毛錢的費用,我相信也不至于如此。用戶在意的不是 3 毛錢,而是沒給餐具,導致吃不了飯。

這跟送蔥環節類似,都在說明體驗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某個固定的節點,比如有蔥,是免費的,所以用戶體驗好。肯定不對。

再舉個類似的例子。

在一些出行類產品里,一次打車流程結束之后,因為各種原因,系統送了 10 元抵扣券,它的作用是在下次通勤的時候,用戶盤算著地鐵要 4 元,打車要 16 元,但抵扣 10 元,那就只要 6 元,于是選擇打車。

這張抵扣券對當下的打車體驗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它的目的是為用戶下次打車做引導決策用的。它與當下的體驗沒有任何關系。

如果是打完車,本來要付 16 元,系統提示說今天道路擁擠,顧客等待時間過長,于是減免 2 元,那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堵車的時候,我常常在車上想著:又堵車,堵車是不是也要算錢的,看來要貴幾塊錢了,不爽,畢竟窮。

結果最后還減免了 2 元。這是完全區別于前者的,體驗感的搭建與價值在于當下,而不是以后是否會減免。

就這樣的情況如果能被搭建,用戶的打車體驗就會完全不同,在車上的時候不會擔心堵車導致多扣幾塊錢的問題,還能愜意地跟司機師傅吹吹牛逼,不用去想堵車的事情。

所以 10 元抵扣券,跟減免 2 元,差了 8 元,后者的體驗更好,這是錢的問題么?用戶在意的不是合理地付出,而是控制外地失去。

所以錢能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跟體驗有關,這是一個過程問題。

用戶體驗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就是商業價值。

很多人說,用戶體驗就是站在用戶角度去設計產品,但這部分人往往忽視了商業視角。

比如送蔥的目的除了模擬線下場景,與體驗過程地搭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識是,讓用戶覺得「我」客氣。

每個用戶幾毛錢的節省就能搭建平臺的氣質,但這幾毛錢或許在其他商品里就已經被抵消,但是用戶就會覺得平臺客氣。

如果認為免費,就是體驗的核心,那是完全沒理解「用戶體驗」這四個字的意思。站在企業的角度給用戶送錢就是用戶體驗好?企業又不是慈善機構,體驗的搭建背后都是有商業目的的。

所以不要簡單的認為,用戶體驗,就是純粹地站在用戶角度去設計產品,企業也應該考慮進去才是。

大概是這樣,謝謝閱讀:)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呆呆U理」

買完菜送根蔥,就是好的用戶體驗么?

收藏 78
點贊 52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