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設計師們正在探索未知領域。十多年來,我們首次在用戶體驗設計中面對一個未被開墾的全新領域。這里沒有現成的劇本,也沒有既定模式可供參考。即便是最前沿的 AI 實驗室,也在通過實驗不斷學習,觀察哪些新交互方式能引發用戶共鳴。

這讓我想起移動觸控界面初現時,設計師們創造了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交互模式。正如早期 iOS 和 Android 的設計選擇定義了移動計算時代,今天的突破正在塑造未來數十年我們與 AI 協作的方式。

實時觀察這些設計選擇引起的連鎖反應令人著迷。當某個設計奏效時,競爭者會爭相效仿——這不是出于懶惰,而是因為我們都在共同探索這個新范式中的合理模式。

今天,我想重點介紹最激發我想象力的突破——那些塑造我們對 AI 交互集體認知的設計選擇。其中有些現在看來顯而易見,但每個突破是關鍵的發現,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和 AI 會如何協作。

相關干貨:

一、對話范式( ChatGPT )

核心洞察:人類本就擅長通過對話表達復雜想法——何必讓他們學習新方式?

影響:確立對話作為人機交互的基礎范式。

對話式 AI 如今已無處不在,但正是這個突破性設計開啟了我們的 AI 時代。雖然 GPT 技術早已存在于 OpenAI 的開發者平臺,但當時并未引發廣泛共鳴——它看起來更像是開發者工具。我記得初次使用時雖感驚艷,卻未能激發我對于 AI 潛力的想象。

采用對話形式帶來了質的改變,這被證明是本世代最重要的設計決策。聊天界面隨后被廣泛模仿,影響了幾乎所有后續消費級 AI 工具。這波生成式 AI 浪潮以自然語言為核心,而對話正是用語言交流的核心,這種范式會持續存在。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上面是早期的 ChatGPT,下面是之前的開發環境。

二、來源透明( Perplexity )

核心洞察:沒有來源標注,用戶無法驗證 AI 的研究結論。

影響:讓 AI 搜索結果變得可驗證。

當人們開始使用 ChatGPT 時,缺乏引用來源成為一個普遍的痛點。雖然 ChatGPT 能基于海量訓練數據生成回答,但無法追溯信息來源,使其難以用于嚴謹研究。

Perplexity 通過實時引用來源改變了這一狀況,使答案可追蹤驗證。該功能被廣泛模仿(包括 OpenAI 的網頁搜索),解決了根本的信任問題:用戶不僅要答案,更要答案來源的可信度。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雖然在UI方面很簡單,但引用來源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共同創作( Claude Artifacts )

核心洞察:對話不僅能生成文字,更能驅動生成創意資產。

影響:開創對話生成創意資產的創作流程。

首次使用 Claude 里的 “ Artifacts ”功能時,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不僅僅是和 AI 對話,而是和 AI 在共同創作。雖然之前和 ChatGPT 和 Claude 的對話有助于構思,Perplexity 有助于研究,但“ Artifacts ”功能給了我驚奇的體驗——我可以通過對話開啟創作流程,并將其中最好的部分轉化為可使用的創意資產。雖然生成資產之后的工作流仍需完善,但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進步。

對我而言,“ Artifacts ”功能證明 AI 協作將成為新型創作流程的核心,用戶將與 AI 共同生成創意成果。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和“ Artifacts ”對話共同創作。

四、自然交互(語音輸入)

核心洞察:語音比打字能實現更自然和更豐富的表達。

影響:降低和 AI 詳細討論的門檻。

許多人忽視了語音輸入的價值,這可能是源于對語音助手(比如 Siri )的固有想法。但現實是,AI 轉錄技術已非常成熟。

語音輸入是很關鍵的,因為它讓用戶能真正運用自然語言。當人們使用文字來表達時,會更仔細地組織語言。而口頭表達能讓用戶更即興地表達,為語言模型提供更豐富的輸入——這正是 AI 非常需要的。實際體驗表明,當前語言模型完全能過濾掉口語中雜亂的部分(比如"呃""啊"),捕捉到用戶想要表達的意思。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ChatGPT iOS 應用上的語音輸入

五、工作流整合( Cursor IDE )

核心洞察:深度嵌入的 AI 能優化工作流程。

影響:將代碼編輯器轉變為 AI 驅動的創造工具。

Cursor 將 AI 創作流程直接整合到代碼庫中。某些功能讓人頓生"代碼編輯器本該如此"的感慨(如強大的 Tab 代碼補全)。

作為前 UI 開發者,我已經幾年沒有編寫代碼了。因為代碼語法和框架迭代更新,重新開始編程對我而言是困難的。Cursor 幫助我規避了這些困難:我可以問 Cursor 任何關于的代碼的細節問題并快速獲得解答。

Cursor 還展現了 AI 直接讀寫文件系統的強大能力,大幅提升了用戶的工作效率。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與現有的編碼工作流程的深度集成

六、環境輔助( X 平臺的 Grok)

核心洞察:用戶在到困惑/困難的時刻,最需要 AI 的幫助。

影響:實現內容場景中的即時 AI 輔助。

X 平臺上的 Grok 按鈕十分實用。面對 X 平臺的信息洪流,我常缺乏理解帖文的背景信息。Grok 提供一鍵式實時解讀,無論是表情包還是新聞標題,都能快速獲得 AI 輔助解析。

隨著網絡內容日益增加,這類輔助將愈發重要。雖然當前設計仍有改進空間,但已讓我期待在其他平臺看到類似功能。Grok 按鈕展示了環境輔助的價值。最終,我認為操作系統級助手( Gemini、Siri 等)可能會提供此類功能。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Grok 按鈕可以為用戶提供即時背景信息

七、過程透明( DeepSeek )

核心洞察:展示 AI 推理過程能獲得用戶更多的信任。

影響:通過展示 AI 推理使其更擬人化。

DeepSeek 最近憑借 R1 推理模型引發關注。雖然它不是市場上的第一個推理模型,它做出了一個關鍵的設計決策:暴露模型的“思考過程”。它展示了它是如何得到最后的結論的,這種推理語言也使其更加擬人化。用戶可以依此驗證結論的合理性,甚至可能從 AI 的推理本身中找到值得繼續探索的想法。

這讓我想起進度條對網頁應用體驗的革命性影響。無反饋會引起用戶的焦慮,進度條的展示讓用戶知曉系統正在工作。展示 AI 推理同理——它證明系統確實正在運作。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DeepSeek 展示了它是如何“思考”得出結論的

總結思考

這些突破不僅是巧妙的交互/界面設計決策,更是人機交互新章節的開篇。每個突破都代表著有人勇敢的實驗,嘗試未有的模式,然后建立起能引起用戶共鳴的模式。

從 ChatGPT 的對話范式,到 Claude 的共同創作,再到 DeepSeek 的推理可視化——我們見證著新創意媒介的快速進化。創新速度非但未減,反而在持續加速。但正是這種態勢令人興奮,我們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每位與 AI 協作的設計師、開發者和創作者,都有機會為人機交互的新模式做出貢獻。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We-Design」

如何做好AI產品的體驗設計?先掌握這7個原則!

收藏 13
點贊 29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