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
- 所有變革性技術的本質,它們的終極目標始終都是消解自身的存在,也即充分的,無孔不入的深度融入個體以及人類的生活與歷史的構成之中。
- 軟體交互范式的巨大躍遷,會進一步讓更多人放棄自身思考和判斷的“過程正確”能力的建設,進一步沉淪在“結果正確”的便捷之中,從而逐漸失去對于真相的思考能力,甚至失去對于真相的思考興趣。
- 硬件載體的進化邏輯是從客體設備到生物融合,這個路徑的終點是邁入一個不再具有設備,不再需要交互的時代,也是主體和客體顛倒和互融的時代,是人的數字性和生物性界限真正模糊的開始。
- 在這個后AI時代,數字交互無可阻擋的革新趨勢面前,我們必須更加警惕一個發展悖論:最自然的數字交互,也可能成為最隱蔽的控制。
- 更自然的軟硬件數字交互體系的發展,將帶來進一步的連接與異化,和進一步的增強與分化。這是歷史上我們第一次面臨,能夠對人類主體性不僅僅有增強,而也有替代可能的技術,未來的分化將史無前例。
任洋輝的未來花園:數字交互技術的演進史,本質上是一部“技術適配人”的歷史,這和所有變革性技術的本質一樣,它們的終極目標始終是消解自身的存在,也即充分的,無孔不入的深度融入個體以及人類的生活與歷史的構成中,語言和電力,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變革技術,無不是這樣。
在當今這個已經深入數字化的世界中,我們又站在了一個巨大的拐點之前,AI 驅動的自然語言交互、新一代的可穿戴設備,都在推動數字交互能力向人類感官和本能體驗無限趨近。這將給我們新的巨大便利,同時這也將可能會和語言及電力一樣,重新定義和塑造人的體驗與能力邊界,最終也將進一步模糊數字性和生物性的界限。
01 軟體交互范式的數次躍遷更貼合大眾,更貼合本能
命令行時代:專業人群向機器語言權力的對接在計算機早期時代,在 DEC VT100 終端的綠色熒光屏前,人類被迫使用機器語言進行對話。UNIX 系統的“管道符”邏輯要求用戶將需求拆解為線性指令鏈,這種交互模式實則是機器語言的權力彰顯,人類必須遵循機器的思維模式。1991 年 Linux 系統的誕生,表面上開放了技術民主化,但卻未改變根本的權力結構,工程師等技術群體通過代碼構筑技術霸權,大眾仍被隔絕在數字高墻之外。
GUI 革命:機器語言與大眾體驗對接的重要革命
施樂 Alto 計算機的“桌面比喻”設計,本質上是一場認知革命和技術平權,它將文件系統轉化為視覺對象,用文件夾圖標解構層級目錄,讓數字世界首次符合人類的認知本能。蘋果 Macintosh 的 WIMP 體系(窗口/圖標/菜單/指針)進一步強化人的數字空間感知和交互能力,最重要的是 GUI 讓大眾人群真正第一次有機會使用計算機,進入數字世界,從而真正開啟了人類整體的數字化時代。
△處于正常開機運行狀態的Alto,圖片來源:Wikipedia
觸摸交互時代:技術向人類本能趨近的時代探索
2007 年 iPhone 的電容屏觸控革命,本質上是將數字交互錨定在人類生物本能之上。多點觸控的“捏合縮放”手勢,直接調用人類對物理對象的操作經驗,其認知和執行效率比傳統 GUI 菜單操作提升數倍。這些技術演進也驗證了最自然的交互,必定符合和建立在人類進化形成的生物本能之上的這一判斷。也正是有了這個交互體驗基礎,我們才會看到,甚至還無法講話的小孩,都可以操作在觸控屏幕上的簡單游戲應用。技術向人類體驗和本能的趨近,持續釋放著更廣義人群進入數字世界的潛力。
但在下一項數字交互技術誕生之前,雖然觸摸交互時代已經有了明顯的向人類感官和操作本能進化的趨勢,但它仍在 GUI 的范式之下,GUI 時代的“功能迷宮”實質仍是各類應用在生產側的權力以及技術權力的展現,它依然不夠“以用戶為中心”,它必然被新的變革所改寫。
AI 時代的自然語音交互:技術平權讓交互無限貼近大眾的本能
AI 自然語音交互它不僅是在解析詞語,更是在無縫接入人類思維的本能運作模式,進而以革命性的技術,首次主動適應大規模的、非一致化的、具備很多缺陷的人類輸出能力。傳統 GUI 要求用戶能理解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拆解為功能路徑(如“首頁→我的→修改密碼”),而自然語言交互則可以直接打通人類從意圖產生到指向結果的最短鏈路,最大化向大眾能力和需求貼近。我們將可以看到更多的類似農民用方言持續且非精準地向 AI 描述土壤和作物問題,要求 AI 給出解決方案的案例,這將是先進技術真正的平權化,將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
但同時,可以預見的是更多人類在如此的便利性前,一定將會放棄自身思考和判斷的“過程正確”的能力建設,進一步沉淪在“結果正確”的便捷之中,從而逐漸失去對于真相的思考能力,甚至失去對于真相的思考興趣。
對大眾來說,這將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將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02 硬件載體的進化邏輯從客體設備到生物融合
外部空間的客體設備從 1946 年 ENIAC 占據 167 平方米的龐然大物,到 1981 年 IBM 5150 個人電腦的“便攜化”嘗試,早期計算機始終扮演著物理空間的獨立存在物,即便在個人電腦開啟普及的 1980 年代,IBM 5150 依然重達 11.3 公斤,搭配 12 英寸 CRT 顯示器(重 9.5 公斤)占據 0.8 平方米的桌面空間,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站立面積。
近代的個人電腦有了顯著的技術進展,體積和重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作為設備的本質,仍然和人之間存在明確的客體性,它仍是一個具備獨立空間存在度以及具有相對標準化的使用場景,甚至適宜使用姿勢的外置設備。
直到智能手機革命前,計算機始終是物理空間的客體,雖然個人電腦已經具備了巨大的計算能力和簡易的軟體交互體驗,但只要設備仍然首要是一個“外置物”的存在屬性,技術的普世化就永遠存在物理阻攔。
進化為“數字義肢”的智能手機
而 2007 年 iPhone 的誕生,標志著硬件開始逐步進化為人體的延伸。其電容觸控技術迎合了人在真實世界的觸控本能,視網膜屏幕的誕生匹配了人眼分辨的極限,接近無限的 APP 供應也無限的放大了人的欲望,這些都使得智能手機逐步進化為人的“數字義肢”。
全球每人每天要打開手機近 100 次。同時有研究也顯示,手機依賴癥患者的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有明顯下降,證明智能手機這個“數字義肢”也已經開始反向影響和塑造人類的神經系統。
可穿戴設備的無感化嘗試
當前可穿戴設備正在努力突破“可感知”的物理極限,向無感化終極目標進化。Meta Ray-Ban 智能眼鏡僅重 48g,與普通光學眼鏡重量差進入 5% 的范圍,可以期待 AI 眼鏡未來一定會達成日常眼鏡的近乎無感的佩戴體驗。AI 耳機也在進一步的無感化,與豆包合作的 AI 耳機 Ola Friend,單耳重量為 6.6 克,正在接近人耳耳廓平均承重閾值 5.2g。
硬件設備的無感化存在趨勢,以及對人類主要視覺和聽覺感官的無縫接入,將帶來數字調用和消費能力巨大的提升,人類作為主體的工具使用效率,和人類作為對象的數字化消費內容產業,都會進入更快的發展通道。
△Meta Ray-Ban 智能眼鏡,圖片來源:Meta
融合技術的未來圖景
當硬件技術突破“佩戴”概念時,真正的生物融合革命也在謀劃中逐步到來,電子皮膚和腦機接口,雖然仍在實驗室和小規模的嘗試之中,但是它們所揭示的未來圖景已經十分明確,即我們的未來會如何將數字化深度的集成進我們的身體甚至神經網絡之內。
而從此我們將邁入一個不再具有設備,不再需要交互的時代。我們將逐漸不再需要主動輸出自己的需求,產品的創造也將很難有“痛點”所依,人類的需求和痛點都可能會被新的融合技術提前捕獲,那將真正是數字交互時代的終結,也是主體和客體顛倒和互融的時代,是人的數字性和生物性界限真正模糊的開始。
03 深遠的未來影響
在這個后AI時代,數字交互無可阻擋的革新趨勢面前,我們必須更加警惕一個發展悖論:最自然的數字交互,也可能成為最隱蔽的控制。我們在積極推進和擁抱這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時,也需要有保守和更全面的視角去理解我們的獲得,和可能的失去。
進一步的鏈接與異化
數字世界的“在場性”將進一步的增強,這將進一步摧毀真實世界的沉浸度以及真實世界的人類關系。基于人類視覺的無感化智能增強設備,人將具備無時無刻接入數字世界的能力,人類的眼前將不再是單純的物理和真實世界,對大多數人來說,純粹的真實世界將會逐漸消融在下一代的設備和智能之中。
人類學家項飚說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參與創造了一個讓現代人所面臨的,稱作“消失的附近”的境況。而新一代的設備和智能進化,可能將會造就人類更進一步的數字依賴和真實疏離。
進一步的增強與分化
強大的超級人工智能,將會通過直接給“最優結果”的能力,逐漸讓更多的人主動獻祭自己的主體性,放棄自己對過程思考的能力甚至放棄思考的意愿,讓越來越多的人淪為超級人工智能的學舌鸚鵡。超級人工智能也可能會進一步的加深大多數人所面臨的信息繭房與認知的局限和困境。同時更加無感化和沉浸化的下一代數字設備,也將進一步加大大眾對于數字內容的沉迷。
而對已經取得優勢和掌握良好習慣的人,新的數字交互體系可以全天候的提高工作效率,加速跨領域的知識學習和研究,這都將進一步的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人類的每一次生產力的進步都將面對效率和分化這個無法平衡的命題,這一次軟硬件的共同進化,也將無可避免的將人類推入新的挑戰,只是這次我們將面臨的更加劇烈。
因為這是歷史上我們第一次面臨,能夠對人類主體性不僅僅有增強,而也有替代可能的技術,未來的分化將史無前例。
結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需要審慎的時代。
我們正站在人類文明新的臨界點上,這場數字交互革命的本質,將不僅僅是一場工具效率的提升變革,而是一場以新一代軟硬件數字交互能力通過更強的“無感化”和“在場性”,進一步嵌入人類認知和本能體驗,進一步增強和塑造人的“歷史儀式”。這次我們面對的技術進步將過于強大,它不再僅僅是被駕馭的對象,而是一個足夠強大和危險的,可能會反過來駕馭和塑造我們的技術客體。
當然,我們也應該從樂觀的視角看,這次的技術發展,以及軟硬件數字交互發展的最終歸宿和指向,都將更好地激發每個人都能以完整的生物本能和認知潛力,去擁抱數字文明的全部可能。從這點看,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無疑是巨大的幸運。但,我們仍需要無比的審慎,因為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這將激發我們更大能力和潛力的新一代的更自然的數字交互系統,也可能成為對我們最隱蔽的控制。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