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緋紅女巫

上周團隊剛從 XD 換到即時,今天就在這里看到了

編輯推薦:最近「即時設計」這款工具在設計圈里真的是賺足了眼球,不少朋友都在推,我們也已經關注和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即時設計」和 Figma 類似,是一個可多人實時協作的云端設計工具,從設計到評審、交付、團隊協作、版本管理都可以 cover。

作為一款上線不久的國產工具,起初大家對它并不是很看好,但不得不說,在深入使用后,不管是它的迭代速度還是它的完成度,比我們的預期都要高出太多,確實已經有了讓人重視的資本,甚至隱隱中還有了一股對國產的自信。

一直想找個時間把它分享給大家,上周剛好看到已經有朋友深度體驗并發表了他的使用感受,觀點足夠客觀,優缺點分析地也都到位,而且同為設計師,大家關注的點其實差異并不大,所以決定直接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后面有機會再從其他角度進行探討~

「即時設計」官網地址:https://js.design

前段時間一直在跟大家聊一些設計經驗和技巧方面的事情,好久沒聊工具了,今天咱們換個話題!

最近連續好幾個同學跟我提到一款國內的 UI 設計工具——「即時設計」,問我怎么看,但我之前沒太關注,所以也不好直接評價;但不得不說這還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認真用了一下他們的產品,順便還去他們用戶群默默潛水了一段時間。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說實話,他們產品的完成度和迭代速度是超出我預期的,而且不到一個月,又接連更新了 4 個大功能;在群里對用戶的反饋處理也相當迅速,用戶問題秒回、Bug 基本是當場修復、甚至提的一些小的新功能也能做到當天開發上線。

最要命的是,我在群里潛水了這么久,他們基本天天如此,也是很讓人佩服了,所以雖然還是有一些小 Bug 和需要優化的地方,但也讓我對國內的專業設計工具有了很大信心,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聊一下這款工具吧~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懶得重新錄,直接用了他們官方配圖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基本每天一更的更新日志

當然,對于用戶來說,光有態度肯定是不夠的,工具本身的體驗肯定需要跟上,既然是一款專業工具,自然也應當從專業角度來介紹它,我會從設計師比較關心的一些維度給大家分享一下我這些天用過之后的感受。

上手體驗如何?切換成本高嗎?

「即時設計」的布局和操作基本和其它設計工具一樣,如果你已經能熟練地使用 PS、Sketch、XD 或者 Figma 這類工具,那估計沒什么學習成本。

而且,它還極其人性化地提供了「Sketch 適配模式」,支持使用 Sketch 原生的滾輪縮放習慣和快捷鍵!對于像我這種 Sketch 忠實用戶來說真的是非常給力了。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在文件遷移方面,它支持了 Sketch、XD 文件的直接導入和編輯(別的工具應該都不支持 XD ),想要把項目遷移進去還是很方便的。

不過目前還不支持批量上傳,希望能盡快支持一下,畢竟歷史文件還是蠻多的。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最令人驚訝的是前天上線的「Sketch 導出」功能,剛一發布群里就跟炸開了一樣,**兩個字此起彼伏的……這好像是目前唯一一個支持導出 Sketch 文件的設計工具吧?他們心還挺大,不過也確實有底氣,不用擔心用戶流失。

初步體驗了一下,雖然是 Beta 版,但還原度真的蠻高的,編輯性也保留了,感覺比 Figma 上面導出 Sketch 文件的那個插件效果要好很多,所以如果你也想遷移到上面試試,但公司又要求必須有 Sketch 文件備份的話,現在應該沒啥問題了。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能看得出來,作為一個新的設計工具,「即時設計」在用戶遷移體驗這塊確實還是花了相當多心思和精力的。

已經能滿足設計需求了嗎?

像矢量編輯、蒙版、布爾運算……這些基礎的功能肯定都有,就不多說了,畢竟如果連這都沒有的話,那也根本算不上是一款專業的設計工具。

可能比較多同學關注的引用組件(Symbol)、樣式管理、Resize 這些也都一個不差,矢量網格也是參考的 Figma 的形態,除此之外,Figma 上面那幾個最提效的功能——

自動布局(Auto-Layout),有了!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變體(Variants),也有了!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全部用了一遍,就目前來說,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它的可用性都已經足夠高了,起碼在原生功能方面,「即時設計」基本上已經和主流工具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

而且迭代的步伐只快不慢,也就原型這塊還是弱了一些,動效和事件比較單一,不過設計時用得少,所以影響也不是很大,如果能再把原型里的功能完善一下,基本就齊活了!

有什么特別的功能嗎?

對于一款國產的設計工具來說,肯定不能只做 Figma,本地化的特色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1. 文件遷移

這幾個功能在前面一 pa 其實也講過了,在為其他工具用戶提供的便利性上,「即時設計」做的確實夠多了,兩個主流本地工具 Sketch、XD 的文件導入,一個最主流的 Sketch 文件導出,它這基本上相當于給用戶完全敞開了大門,不管你是想進來還是想走,都全憑自己決定,光這一點,格局就已經比很多工具要大上不少了。

2. 資源廣場

官方提供了一個可以查找和引用設計素材的資源廣場,里面有設計規范、App 概念設計、頁面、組件、圖標、插畫等幾種不同類別的內容,應該是有專人進行維護的。

這兩天上線的餓了么和 Ant Design 4.0,還有上個月華為發布的鴻蒙 OS,他們上面都有成套的設計規范。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雖然數量上比不上專門的資源網站,但我的態度和給各位同學分享資源一樣,這種東西永遠是在精不在多,量大的心理安慰固然很重要,但是能真正使用并轉化到設計上的才是好的。

起碼看起來,挑選的內容質量還是不錯的。

3. 資源庫

這也是和其它工具區別很明顯的地方,針對國內設計師的使用習慣,即時設計做了「資源庫」的功能,和我們平時常用的 Eagle 這類工具的定位類似,可以保存自己收集的設計資源,比如規范、組件、圖標、圖片等,在不同的項目中直接使用。

這無形中又節省了一項軟件成本,而且一項很大的優勢是所有素材全部存在云端,所以隨時隨地登錄賬號就可以使用。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4. 與國內平臺的接入及合作

在國內的環境下,即時設計如果要和一些國內常用的協同平臺進行合作必然會比 Figma 要來的更加方便和實際,目前可以看到他們已經作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UI 設計工具接入了「飛書」,和飛書的消息系統以及快捷面板都打通了。

如果你的團隊剛好在用飛書,那便利性肯定會高很多。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這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事情,雖然不知道后續會不會再接入類似的辦公平臺,但這部分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5. 字體共享

即時的字體使用模式也和別的工具不太一樣,除了官方內置的字體外,其它字體是需要靠自己導入到平臺的。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最開始還是覺得不能使用本地字體有點麻煩,后面用了一下,發現其實這個模式也還挺好。

第一,這相當于建立了一個自己的線上字體庫,即使換了電腦甚至是用 iPad 來進行設計時,也一樣可以訪問和使用;

第二,當你邀請別人一起協同編輯某個文件時,如果要用到特殊字體,你可以直接把字體授權給文件,這樣所有協同者和預覽者都可以使用或看到這個字體了,這可比以前每次要給別人安裝字體爽多了。

忍不住安利!這款設計工具真的被低估了!

團隊使用體驗如何?

因為我主要是自己用的,所以團隊部分沒有過多實際使用,但是我看了一下,團隊管理、多人實時協作、標注切圖、鏈接分享、打點評論等等都是和 Figma 一致的,一個鏈接就可以讓所有人(包括產品、開發、運營)參與其中,項目修改實時更新。

所以應該是完全能滿足團隊使用需求的,而且據我了解,身邊一些同學也已經在團隊中用起來了。

什么系統可以用?

因為是在線工具,所以直接瀏覽器訪問就可以,對于系統沒有任何限制,Windows、Mac、Linux 用戶都能用,甚至你想用 iPad 也是沒問題的(鍵鼠、觸屏和 Apple Pencil 也都支持)

貴嗎?

免費!!!所以。。。不用擔心。

有同學擔心割韭菜的問題,團隊也多次明確地表達了態度,說永久免費就永久免費,盈利計劃會放在商用素材、私有化部署和企業權限管理等其它方向上,不必擔心突然收費而增加成本。

最后

基本上到這里,關于「即時設計」本身想說的也差不多了。

一個初創團隊,上線不到一年的時間,在工具的功能性上就做到了這種程度,性能也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日常設計工作,盡管跟發展了好幾年的 Figma 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偶爾也會需要通過刷新來解決一部分穩定性的問題,第三方的插件市場也還沒有開放(目前有一些常用的內置插件),但我還是非常看好他們的,不為別的,就單憑這群人做起產品來跟瘋了一樣的迭代速度……

當然,還有一點個人的期許吧,用了這么多年國外的東西,確實也很希望國內能夠出現一款與之相媲美的專業設計工具。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大多數國內用戶剛好還處在 Sketch 和 Figma 交界之間時,「即時設計」無疑是在極為恰當的時機從中間沖出了一條新的跑道,并且已經跑在了很多人前面。

最最后,我覺得他們現在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

知道的人還不夠多!

我都已經分享到這種程度了,同學們趕緊用起來吧~ 可別再觀望了,你不用我不用,國產何時能出頭啊!……咳咳……

「即時設計」地址:https://js.design

收藏 111
點贊 53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