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蒙納最近放出了他們對于 2023 字體視覺設計趨勢的分析報告, 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字體設計和服務供應商,蒙納對于整個字體設計行業有著深入的洞察和細膩的感知,而這份報告和往年的報告類似,對于 2023 年全年的字體設計趨勢有感性而具體的預測,同時每個趨勢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了展示。
為了盡可能清晰直接地呈現,我將會對整個報告做一定程度的脫水處理,盡可能直觀快速地將 2023 年的字體設計趨勢呈現出來。
下面是正文。
受限于過去幾年的疫情影響,大家只能在虛擬背景下進行遠程協作,而現在大家可以告別虛擬的海灘背景,真正走出去,靈感和創造力得以蓬勃發展,激情迸發。
放開所帶來的情緒上的改變,進一步體現在設計領域當中,俏皮和趣味開始在更多的設計作品中呈現,混搭、多樣性和包容性也以圖形化設計呈現出來,動效和3D也會更為深刻地嵌入字體和視覺設計,設計領域之間的界限會進一步模糊。
隨著用戶周遭屏幕數量的增長,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這樣的產品和場景將會進一步貼近主流市場,這也意味著相關的數字設計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
作為設計師,我們深知磨練技藝最佳的方式,始終關乎思考、質疑、挑戰、欣賞和持續不斷地實戰。而這也是這份報告的意義所在,它是一份同時兼顧反思過去和指引未來的作品集,你可以在此稍加停留,但是更重要的是為接下來的一整年做好準備。
這是一個從去年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設計趨勢,它趨于成熟,并且一直在發展。這種趨勢本身也相當貼合人的經歷和生活:及其復雜、多樣和豐富。
2022 Communication Desing TDC 大獎得主是一個來自澳門的設計項目,出自 Indigo Design 之手,他們圍繞著字體采用 Risogragh 來創造半調的質感,但是豐富的色彩和形態上的不同組合,將整套設計拓展 為均衡的設計作品。
Figma 2022 的視覺設計和 Stepan Solodkov 的標識設計同樣是典型的元素混搭,狂野的外表下隱藏著微妙的平衡。
而 Marlon Studio 為 Wild Kombucha 所設計的 LOGO 的混搭方式則更加有意思,棱角分明的筆觸和柔和有機感的筆觸,無縫銜接在一起。很多類似的設計,甚至會采用動態設計。
當然,還有的混搭設計會使用更加微妙的方式,比如 Bielke & Yang 為挪威一家名為 Sommerro 的酒店所進行的設計,兩種有著類似特質的字體被巧妙地混合在一個 LOGO 當中,不同但足夠和諧。這種不同但是足夠俏皮的設計對于字體搭配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且很大可能性僅僅只適用于你自己的品牌。
去年我們注意到「有機模塊」這樣的趨勢,而如今,這種風格有了新的演變,將網格作為一種組織形式,使用四分之一圓作為筆觸的過渡,將類似 NASA 的蠕蟲式筆觸應用到更加廣泛的字體設計當中,更加細致精確的切割出現在字體當中,規整而細膩。
Wolff Olins 為生物巨頭 GSK 所設計的新 LOGO 就使用了這種方式,網格所提供的精確感被自然的曲線所消解,一種強調人和技術融合的理念借此呈現。
這種略顯復古的視覺設計趨勢的復興有點讓人猝不及防。這種經常出現在美式漫畫封面標題式的字體設計,通常都有著醒目的幾何特征,帶著陰影和明顯的透視,形狀和用色都非常的扎眼。
這種漫畫超英風字體可能是受到當前超英文化的影響,它響亮而充滿趣味,毫不避諱地張揚。
設計機構 &Walsh 為葡萄酒 Stompy 品牌所設計的 LOGO 字體更加現代,告別了傳統葡萄酒品牌那種傳統沉重古樸的氣質,帶著透視和硬陰影,搭配更加鮮亮的色彩。
位于布魯克林的設計機構 Order 為名為 Forward Majority 的機構所進行的品牌設計也采用這樣的設計,力量感十足。
這種將極簡和沉靜、冷淡結合到一起的設計,可以在很多生活方式類的品牌身上看到,它大概也是一種永遠不會消失的潛在設計趨勢。它通常采用的是黑白灰為主、簡約的、居中的視覺設計特征,營造出一種安靜、沉穩冷靜的氣質,盡量少用文本字體,減少 LOGO 和圖標的使用,而它恰恰也是借用這種極致的簡單在日趨繁復的品牌設計競爭中脫穎而出。
品牌設計機構 Skinn 為家居品牌 Joli 所采用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現代性和精確感,沉靜而平和,讓源自產品材質的視覺吸引力自然流露。
通過切割來呈現零碎感和銳利感也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在某些時候看起來會有點像像素,它給人的感覺會具有速度感和科技感。而切割本身會增加字體的速度感,如果角度得當甚至讓人覺得動感。
比如知名的科技媒體 The Verge 就在去年進行了重設計,新的 LOGO 采用了這種切割效果,有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動感。科技領域發展迅速,而 The Verge 借用新的字體設計來呈現潮流感。
有的切割是從邊緣開始,有的則是從中心開始的。陷阱式的切口設計能讓字體設計擁有截然不同的趣味感,負空間和正空間一樣重要。Valenlim Studio 為 Konnichiwa ZhongShan 這個活動所設計的字體就趣味十足。
而名為 Koto 的日本工作室為 Boxy 所做的品牌設計也采用了類似的方式,這個初創企業的業務是將集裝箱改造為法國郊區的自動化便利店,他們的名字有像集裝箱致敬的意思,設計上,Koto 保留了字體的棱角曲線來降低字體的工業感。
像素風的游戲是我們對于數字工具熱愛的延續,是懷舊情緒的落腳點。有的像素化設計會將特征化的元素置于字體當中作為焦點存在,還有的設計則是將它單純視作漂亮的裝飾。
像素風可以營造出復古游戲感,這種趨勢是對早期數字化設計的一種致敬。不過這種將基礎元素變為小方塊的設計方式并不會消解設計的復雜度,就像樂高一樣,你同樣可以玩出花樣。
英國 NB Studio 為 Kudo 所打造的新設計就充滿了平易近人的感覺:
任何流動變化的東西都會更加吸引人注意力,無論是動畫效果還是可變字體。即使是在靜態的圖像當中,帶有傾向和變化趨勢的字體設計,都會有動感。屏幕允許更多動態視覺內容,這也變相影響著用戶對于內容「動態」的需求,所以字體設計也最好有流動的肌理。
來自底特律的 Hobbes 工作室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字體 Aerial,這種字體是借助 AR 和 VR 來實現的,字體借由無人機在空中拼合而成。
另一個案例則是 UnderConsideration 找品牌設計專家 Sultan Jum 所設計的怪異字體,他使用 Nuform Type 的 Ozik 所創作出來的奇異設計,充滿一種動態的怪異感。
我們之前曾經設想過 3D 建模在字體設計當中的應用,現在就已經發生了。這是因為現在的設計師有著比幾十年前更強的算力、更好的工具和更加復雜的技術吧?3D 建模和動效設計是否已經成為如今平面設計當中的標配了?設計的邊界變模糊了,字體設計的技術和呈現形式都在拓展。
Pentagram 為美國最大的藝術和認為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 所設計的 M 字母就反映了當前的現狀。整個字母采用了更加中性的色彩和材質感,同時它借助3D 建模和紋理渲染并且在呈現上,加入了動畫,在外在形態上,它又能喚起人對于雕塑、舞蹈和寫作等藝術形式的想象。
如今已經不再是玩具總動員塑料感十足的時代,金屬鉻、玻璃和木紋才是如今的新標準。
Red & Grey 為歐洲建筑師委員會所設計的新 LOGO 則在字體設計上采用了視錯覺的技巧,這種跨領域的視覺手法暗含了雙重性和對話的重要性。
通過膨脹的方式來強調和拓展,也是最近幾年呈現出來的明顯趨勢。品牌指南工具供應商 Brandpad 推出視覺設計就很好的體現出這一特征:
而冰激凌品牌 Nuvem 給人的感覺也相當的蓬松:
液化的設計形態能夠制造出奇異的體驗,而這種設計也最值得關注輸出效果的易讀性和可讀性。這一設計趨勢也是去年設計趨勢的延續,而且比起去年藏在酸性設計當中,今年的液化字體設計開始無處不在,從汽水到咖啡,無處不在。
Swerl Coffee Roasters 是一個 1972 年從面包車后座上開始起步的咖啡品牌,Andreas Pedersen 繪制了一個時髦的液態感十足的字體,讓人想起拿鐵咖啡表面漂浮的泡沫。
巧克力品牌 Dirtbag 同樣采用了液態膨脹的字體,粉色的主色調和字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俏皮而令人心生好感。
我們仍然處于人工智能設計工具的初期,但是發展速度也相當驚人了。人工智能工具正在改變藝術和設計領域,我們目前尚且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原型設計和構思過程,為設計師的深入探索流出足夠的空間。
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字母通常有著拼貼式的外觀,接縫的位置有時候會有一些柔和的污漬和處理。有時候 AI 生成出來的字體會非常的奇怪,但是這也可能會促使藝術家和設計師注意到某些未曾設想的道路。
工業革命帶來了革新,但是更多的利潤被企業吞吃,大家依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人工智能到來后設計會變的更好嗎?設計師的生活和工作會變得的更好嗎?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瑪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