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編者按:作為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流媒體平臺,Netflix 不僅僅是一個充滿粘性、全球分發的優質內容平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影視行業和制片的機制。Netflix 的 APP 有著一套完善成熟的 UX 機制,確保全球不同國家地區的用戶都能夠對他們的內容產生興趣、能夠持續地觀看下去,那么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做的?Mary Borysova 的這篇文章就詳細分析了背后的原理和技巧,以下是正文: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你是否注意到,瀏覽 Netflix 很容易就會浪費掉一個小時(或三個小時)?

作為一個花了無數個夜晚探索他們精心制作的影片推薦的人,我對 Netflix 在設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真的非常欣賞。

最讓我著迷的是,它所提供的個性化體驗。我的Netflix主頁和我伴侶的完全不一樣。

Netflix 創造了一種體驗,它不僅能理解我們想看什么,還能幫助我們發現新事物。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

更多文章:

Netflix 的層次結構

  1. 頂部位置那一行顯示 Netflix 最希望你觀看的內容(通常是 Netflix 原創劇集或新發行劇集)
  2. 「繼續觀看」功能減少了用戶不斷返回觀看的阻力
  3. 個性化推薦有助于建立內容的相關性
  4. 趨勢/流行內容引入社會認同的機制
  5. 特定類型的合集出現在更下方的位置

整個布局嚴格遵循 F 式布局模式,其中用戶主要關注點在屏幕的頂部和左側部分,隨著向下和向右移動,注意力會逐漸減少。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的分類

類別的創建

Netflix 并不局限于傳統的類型分類。他們創建了高度具體的微類別,例如「燒腦科幻驚悚片」或「90 年代輕松浪漫喜劇」。這種分類方法目的在于貼合多種不同的心理學目標:

  1. 它創造了「特異性悖論」 ——極其具體的類別比廣泛的類別,更讓人感覺它分類與個人相關
  2. 它能夠進行「自我驗證」 ——強化你作為有特定品味的人的身份
  3. 通過創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選項子集,來減少「選擇過載」的情況發生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個性化分類

認知科學家發現,分類本身會改變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當內容被歸類到你認同的類別時,你在看到其中具體內容之前,就會對它做出更積極的評價。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個性化分類

內嵌式社會認同機制

除了明確的排名之外,Netflix 還在整個界面中融入了微妙的社交認同指標:

  1. 「現在流行」系列表明當前的流行程度,但沒有具體的指標。
  2. 匹配百分比指標暗示了「像你」的人所享受的東西。
  3. 「Netflix 上的熱門」與「前 10 名」不同,它指的是持續的流行,而不是短暫的流行。
  4. 特定類別的流行度(「最流行的紀錄片」)創造了「領域權威」的感覺——在特定背景下的流行度。

這些策略實現了「多源驗證」——當某事物在幾個不同的環境中顯得流行時,它的感知價值就會急劇增加。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視頻預覽

好評指標

Netflix 的特色是屢獲殊榮、廣受好評,以及來自可靠來源的高評分。這體現了「權威原則」 ——我們傾向于受到可靠專業知識的影響。

  1. 獎勵徽章(奧斯卡獎得主、艾美獎提名者)創造了「質量啟發法」——評估作品價值的心理捷徑。
  2. 爛番茄評分提供「外包評估」——將判斷委托給公認的專家。
  3. 批判性的引用提供了「周邊線索」——不需要深度處理的產品品質相關的信號。

沉浸感:讓你感覺自己已經融入故事之中

Netflix 甚至在你點擊播放之前就讓你沉浸在視頻之中。自動播放的背景視頻、自定義的音效和動態縮略圖營造出「預先說服」的效果。

預先說服是羅伯特·西奧迪尼 (Robert Cialdini) 發現的一種技術,即決策之前的背景會影響決策本身。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的預覽視頻,自動播放剪輯片段,以及個性化的內容推薦

自動播放:為什么播放電影片段而非預告片

你是否注意到 Netflix 開始播放完整內容而不是播放預告片?

這里運用的心理學原理是「阻力最小的路徑」。當內容開始自動播放時,繼續觀看無需任何操作,而停止則需要刻意操作。

心理學家稱之為「默認效應」 ——我們傾向于堅持預先選擇的選項,而不是主動選擇其他選擇。

一旦你看了5到10分鐘的節目,你就會投入其中。你的大腦會想:「好吧,我已經花費了這么長的時間來看片段,不妨繼續看下去。」這種心理機制讓你一旦開始觀看,就不太可能停下來。

自動播放功能還消除了「摩擦點」——任何可能導致用戶重新考慮選擇的步驟。瀏覽和觀看之間無需停頓,用戶無需再猶豫「我現在真的想看嗎?」。

為什么無法在標簽頁中打開多個影片

與 YouTube 或許多流媒體競爭對手不同,Netflix 不允許你在單獨的瀏覽器選項卡中打開多個節目和視頻。

這種設計選擇是為了對抗「選擇過載」或「選擇悖論」。

研究一致表明,選擇過多會導致決策癱瘓,降低我們對最終選擇的滿意度。Netflix 通過限制用戶每次只能觀看一個流媒體視頻,消除了用戶擔心錯過其他標簽頁中更精彩內容的焦慮。

單視頻的方式也促進了深度參與而非淺層瀏覽。

當設計上無法實現多任務處理時,用戶會更加專注于他們正在觀看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反而創造出更令人滿意的體驗,用戶會與內容建立更強烈的情感聯系。

從認知角度來看,這種限制尊重「工作記憶」本身的約束。我們的大腦一次只能主動處理有限量的信息。強制進行單任務處理,可以消除同時追蹤多個信息源的心理負擔。

一個關注列表覆蓋所有

Netflix 僅提供一個關注列表,而不是多個分類列表。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提供一個我的關注列表,以及一個推薦列表

對目標追求的研究表明,可見的進度標記可以增加用戶的動力。

每次你從清單上勾掉一項任務時,你都會體驗到「完成偏差」(completion bias) ——完成一項任務的滿足感。

與多個碎片列表相比,單個列表使這些完成更加引人注目。

進度原則:突出顯示你已開始觀看的視頻

Netflix 最有效的 UX 功能之一是使用進度條顯示部分已開始觀看的內容。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的進度顯示

當我們感覺自己已經取得了進展時,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任務。這些視覺進度條營造出一種投入感,這會產生一種「放棄一場演出就像放棄了你已經贏得的東西」的感覺。

這個功能還利用了「蔡格尼克效應」 ——我們總有記住未完成任務的傾向。

通過強調未看完的視頻和影片,Netflix 創造了微妙的認知緊張,只有完成你之前沒看完的視頻才能最終解決。

「為你精選」和個性化設計

當內容被設計成專門為你精選時,它會產生一種獨特的身份認同感。

研究表明,只需將推薦內容標記為個性化推薦,即可提高用戶滿意度,即使這些推薦與向其他人展示的推薦完全相同——這種現象被稱為「個性化安慰劑效應」。

社會認可度:你所在國家/地區排名前 10 位

「十大」榜單利用了「社會認同」——我們傾向于從他人的行為中尋求認同和參考,尤其是在選擇娛樂內容等不確定的選擇情況下。

Netflix 是怎么讓用戶上癮的?我總結了12個設計細節!

Netflix 中的排名機制

這些榜單會引發「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當某個東西在你的國家流行時,觀看它就像是參與到一個共同的文化時刻,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內容消費。

通過將這些列表本地化到你所在的國家/地區,Netflix 利用了「內群體偏見」 ——我們對所認同的群體中流行事物的自然親和力。

你所在地區的流行節目,比全球流行的節目,對你而言會更具有相關性。

編號排名系統也創造了競爭機制——我們本能地關注等級和排名。這種編號系統使受歡迎程度變得具體可比,而非抽象。

持續提升參與度的循環

這些用戶體驗決策的綜合效果創造了一個行為鏈——每個動作都自然地以最小的摩擦,引導向下一個動作:

  1. 個性化推薦吸引注意力
  2. 自動播放和沉浸式預覽激發用戶參與
  3. 單視頻觀看機制更能吸引注意力
  4. 進度跟蹤機制創造隱形承諾
  5. 社會認可機制幫你更快做出選擇
  6. 關注作品列表確保你未來參與進來

這種循環創造了「心流狀態」,創造出一段沉浸式的互動時光,時間仿佛消失了。通過消除決策點和認知摩擦,Netflix 的精心設計,創造了一種讓你的觀看時間超出預期的體驗。

總結

從 Netflix 的界面來看,很明顯他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他們編排節目的方式,創建奇特的分類,以及讓進度條清晰可見,都是為了吸引觀眾繼續觀看。我發現自己也陷入了這種模式。

有趣的是,當我們瀏覽 Netflix 時,我們以為自己在做出自由選擇,但實際上心理因素在推動我們這樣做。

Netflix 在幫助我們找到內容和巧妙延長觀看時間之間游走。下次你發現自己已經看了三集原本不打算一口氣看完的劇集時,請記住,這其中可能存在某種行為設計。

收藏 11
點贊 28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