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了很多照片后審美疲勞?在學習了無數構圖和后期技巧后反而無從下手?這時候或許我們需要一些觀念上的提升。盡管手機攝影是面對大眾的藝術,但我們不妨借用一些藝術上的概念來幫助大家提升手機攝影水平。
今天我們就專門來談談視覺上的陌生感。
先說「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這本是一個文學概念,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維克多·鮑里索維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等文章中所提出的。他認為,文學的功能就是使人們已經習慣化、自動化了的感知力恢復到新奇狀態。
這意味著,我們在表達某一事物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我們「表達了什么」,更要關注「表達的形式是什么」。
舉個文學的例子。我要表達一個簡單的意思,「春天來了,下了一場雨。」,如果我們讀古詩,是這樣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用了我們日常不會用到的表達的方式——擬人(春雨「知道」這是個好時候),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
舉個攝影的例子。我要拍攝一組地鐵站中的「燈」的照片,如果是日常的表達,那么也許會是這樣的,它正確而完整,但似乎缺少點什么:
△ 韓松 / 攝 iPhone 7p, 莫斯科地鐵的燈
如果是具有陌生感的表達,我會在構圖上隱藏它的尺度,后期上隱藏它本來的顏色。于是有了這樣一組照片:
△ 韓松 / 攝 iPhone 7p, 組照,莫斯科地鐵的燈
因為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的、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故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陌生化」就是要把平淡無奇的事物變得不尋常,從而增加新鮮感。亞里士多德就曾經提出:
給平常的事物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這是很好的;人們喜歡被不平常的東西所打動。
照片中的陌生感,我這樣理解。
許多朋友喜歡用長焦鏡頭拍攝鳥類,俗稱「打鳥」,大多數作品是下面這樣的。這些照片經常為人所詬病——因為這只是用超長焦鏡頭「真實地」拍下了他們,他們似乎曝光正確,構圖有理有據,但缺乏活力。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動物在真實世界中本身的美,而非攝影藝術的美。
△ 網絡上的「打鳥」攝影
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總亞軍David Craik拍攝的鳥,有一種如工筆畫般的畫面感,拉開了和現實的距離,多了幾分寫意氣質,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讓人為之一振,會心一笑。我想這是這是用手機拍照戰勝單反長槍短炮的絕佳例子。關鍵點就在于「陌生感」。
△ David Craik/攝,2015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亞軍作品
在知道「如何制造」之前,我們應該知道制造陌生感的關鍵在于「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當然這也是借用了「陌生化」的概念。
1. 改變慣用視角
成年人最常見的視角是「170cm左右的平視」,輕微打破慣用視角的方法如仰拍、俯拍等。
△ 韓松 / 攝 iPhone 7p, 波爾圖,倒置的視角
△ 韓松 / 攝 iPhone 7p, 布拉格,俯視
另有一種有效的方法便是變「全知視角」為「受限視角」,這是一種我們在日常并不舒適的視角,因為始終感覺所見的東西被遮住了。但攝影中運用這種視角反而會讓我們覺得新奇。
△ 韓松 / 攝 iPhone 7p,布達佩斯,被圓孔卷簾門遮擋的場景
△ 韓松 / 攝 iPhone 7p,莫斯科,被人群遮擋的人像
而螞蟻視角,吊燈視角等,手機攝影比數碼相機能更容易達到,也是超越了慣性的視角。
△ 韓松 / 攝 iPhone 7p,布達佩斯,吊燈視角
2. 隱藏尺度感
如果我們不能立刻感知到照片中被攝物體的真正尺度,那么我們自然會花幾秒鐘甚至更長時間去思考「這多大?」「這是什么?」等問題,在這種似是而非的過程中,我們完成了一次比一般照片更深度的解讀。
△ 韓松 / 攝 iPhone 7p
△ 韓松 / 攝 iPhone 7p
隱藏尺度感的關鍵在于,畫面中不要出現我們熟悉的東西,例如人、車等。
3. 制造眼睛所不能見的
攝影中有一些手法,可以制造出我們肉眼所見不到的東西。這無疑也是「陌生的」。常用的便是「慢門」——堆積快門曝光時間內的圖像,對于運動的物體可以拍到它們運動的軌跡。
△ 韓松 / 攝 iPhone 7p,柏林,旋轉木馬
類似的還有用慢門拍攝水面。
△ 韓松 / 攝 iPhone 7p,布達佩斯,曝光20秒的水面
4. 通過后期隱藏真實的狀態
現在幾乎人人用手機拍照都要后期,大多的人修片的目的都是讓照片變得「更美」,而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通過后期讓照片變得「不真實」。這并不難理解,大家常用的把照片調成黑白,其實就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法之一。很多人認為黑白的后期是為了讓照片看起來「更復古」,其實我個人認為,黑白制造了我們同我們所見的真實世界不一樣的意象。
△ 韓松 / 攝 iPhone 7p,波爾圖。黑白照片強化了光影感。
△ 韓松 / 攝 iPhone 7p,布達佩斯
除了黑白,有時候,對比度的調整也是隱藏真實狀態的手法。
△ 韓松 / 攝 iPhone 7p,布達佩斯
5. 重構場景
反射是將場景對等起來,強調了我們日常中少見的「絕對對稱」的意象。
△ 韓松 / 攝 iPhone 7p,波爾圖。倒影構建的場景。
通過反射和投射的疊合,制造更為朦朧迷離的場景。
△ 韓松 / 攝 iPhone 7p,布達佩斯。反射和折射構建的虛擬場景
△ 韓松 / 攝 iPhone 7p, 山形的竹林。車窗上結霧構建了虛幻的窗外景色。
制造視覺陌生感,肯定不止這些方法,但關鍵都在于擊破了某種「自動化」的詮釋,拉開和現實所見的距離。
1. 慢門
手機上的攝影功能都是全自動的,因此曝光時間都不可控且較短,需要通過一些app來實現長時間的曝光(慢門)。常用的app有slow shutter。由于曝光時間較長,需要配合手機三腳架使用。一些輕便的三腳架很實用,如「八爪魚」。
2. 反射
手機拍攝反射具有天然的優勢。將手機鏡頭所在那一端無限貼近反射面(如水面,玻璃)等,注意手機和反射面要保持垂直。可以獲得廣闊的反射場景。反射、折射的光線混合在一起使用,有時候會捕捉到奇異的效果。
最后,我還想說的是,「陌生化」不是為了新奇而新奇,而是通過新奇使人從對所見的漠然或麻木狀態中振奮和蘇醒過來。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抵如此。
如果你想和作者學攝影,只要有一個能拍照的手機(無論是 iPhone 還是安卓),能裝上 Snapseed 和 VSCO (iOS 和安卓都有,后期只用這倆就夠了),以及一門高效快速又干貨滿滿的攝影課,就夠了:
十個章節,不到 30 課時的快速課程,教給你攝影大賽冠軍的攝影秘訣:
想要來一發?桌面端訪問你可以戳這個鏈接:「iPhone 攝影大賽金獎得主:刷爆朋友圈的30堂手機攝影課」
手機訪問直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2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