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托馬斯并不是一名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師,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欣賞他的作品。作為成熟的設計師,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在某一刻成為靈感,更何況托馬斯作為一名藝術家,本身輸出的還是平面類型的作品,我們更容易從中學到東西。
好啦,話不多說,我們先來隨意感受一下托馬斯作品中的獨特氣質。
相信大家看完這組作品以后,一定和我一樣能夠切實感受到托馬斯的藝術作品中,存在著許多轉化為平面設計靈感的可能性。
今天就讓我們「庸俗」一把,不去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不去做閱讀理解強行揣摩他的理念。我們只做一件事,總結出托馬斯的作品的大致類型與特點,這樣我們就可以直觀的學習到一些創作上的方式。如果沒法直接應用到設計里,那就看看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看完托馬斯的作品總會有一些莫名的熟悉感。我想,其中原因不外于在他的作品中本身就存在著許多「文字」。因而當我們看到某些作品時,甚至都會感覺那并非是什么藝術作品,更像是海報之類的。
這事兒說奇怪也確實奇怪,畢竟在尋常的認知下,藝術家要么就是純粹地涂涂畫畫,要么就是搗鼓一些裝置藝術等等,玩文字的確實不多見。并且據我觀察,托馬斯最愛的就是無襯線字體了。(巧了么這不是,俺也一樣!)
不僅如此,托馬斯本身也是一把手繪字體的好手,小到在筆記本上涂涂畫畫,大到戶外墻體的標語都不在話下。這樣嫻熟的技能,顯然是當下許多設計師都不一定具備的。
扯遠啦,觀察這些通過切割、錯位、拼接而制成的作品,首先最大的感受無非就是我們常說的「哇,好有形式感」,往往在這之后,我們又會提出疑問「這種形式感適合放在設計里嗎?」。
但是如果再仔細看,我們會發現其實托馬斯中所有的切割和拼接看似隨意,卻仍然具備我們經常強調的的「識別性」。比如說上面的兩個作品,通過較短時間就能認讀出「冒險大好き 好奇心旺盛!」以及「How did we get here?」這兩句話。
這樣的處理,本身就與我們在制作海報時的情景很相似。試想一下,假如我們的標題就是「How did we get here?」這句話,而單獨放大常規的字庫字體又顯得少了一些「設計感」,那么這時候通過切割和錯位,一下子就讓版面變得有趣起來了,最關鍵的是,這并不影響你去閱讀。從「因為不同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到「花一定時間去認讀」,這本身就達到了海報的目的了。
在這個基礎上,隨意編排一些具體的信息,是不是一張海報就像模像樣地完成了呢?當然,這里我只是作為一個可行性的演示,大家千萬別鉆牛角尖,如果對別人的作品原封不動加點小字就當自己的作品,那無疑就是抄襲了。
除了文字以外,托馬斯的作品中還包含了許多在圖形方面的創作。嗯,圖形加上文字,更加有版式設計內味了!
托馬斯在圖形上的創作方向并不在于復雜性或多變性,更多是簡單的幾何圖形以及重復效果,另外還有比較常見的就是楊柳樹枝葉的圖案,這些密集、重復的圖案很容易形成一種肌理感受。
說到簡單圖案的重復,由單元像素點通過重復就能構成的「二維碼」可以說是代表中的代表了。而正是二維碼這一當代設計師們做圖時最煩惱的元素,竟然也成了托馬斯最愛用的圖形元素之一。
對于我們來說,面對二維碼也許可以換一個角度,不把它當做一個構建畫面時多余的累贅,嘗試把它融入畫面成為風格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可行的思路。托馬斯將二維碼變成了一種肌理感的呈現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思路。再不濟,把它當成一個塊狀元素處理也是未嘗不可的。
說回肌理化,通過對基礎幾何圖形的拼湊和重復化,再配合文字編排,就能形成獨特的肌理感受,可以說是一種相對簡單又容易出效果的創意思路了。
色彩構成可以說也是托馬斯作品里的「定番」之一了,甚至可以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直接通過購買獲得。
大家可能會認為這樣的造型與配色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在當下的平面設計中并不鮮見。的確,在純粹的以色塊構成作為圖形視覺的平面作品我們早就看過太多了,但是托馬斯的色彩構成類作品并不是純粹的色塊拼接。
可以看到,托馬斯在純色塊的基礎之上還會加入一些變化,來讓整體顯得不那么平庸,其中包含了漸變色的加入、具有筆刷感覺的色塊涂抹、還有之前有講到的紋理型的圖案......雖然并沒有加入什么驚為天人的創意,但就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加法,就讓原本色塊構成的形式變得耳目一新,實在是有著「四兩撥千斤」的感覺。
想想平日里我們見到的色塊構成類的作品,大多相差無幾,這里并不是說這類作品有任何問題,只是當一種表現形式開始變得泛濫甚至模板化的時候,這樣的設計就難以稱之為真正意義的「設計」了。
有趣的是,往往在濫用后開始厭惡這種風格的人卻是最開始喜歡這種風格最要緊的那群人。其實吧,錯的不是哪種形式或風格,做設計要避免僵化死板,這時候如果能像托馬斯這里一樣,只是經過一個小小的組合或改變,也許就能讓這樣的形式煥發新的生機了。
前面我們說到,托馬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肌理控,這一點雖然是我個人的猜測,但是看了下面這組作品相信大家也會更加認同這樣的觀點。
這些作品除了呈現出一種很強的肌理感受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在現成的報紙上被二次創作而成的。
報紙本身密密麻麻、滿滿當當的圖文排布已經充滿了一種肌理的感受,這時候在其上加入一些圖形、圖案或是文字,兩種層面的元素組合在一起會讓整體的肌理感受更上一層樓。坦率地講,這可真是一種低碳環保的創作方式!本身報紙也是頗有市井味道的物件,經過托馬斯的簡單處理就煥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感覺,真是相當奇妙。
除了報紙,快遞用的文件袋也是托馬斯的心頭愛,隨意加入一些文字就能讓原本平凡的事物變得立馬「有感覺了」。有的時候,越是司空見慣的事物就容易被忽視,當我們回過頭來再審視一番,往往就會有新的發現。
比如快遞袋,或者快遞盒,本身就具備了一些獨特的質感,再配上貼紙、線框、圖表化的文字編排和一些既定風格的字體,就已經渾然天成為一種獨特的視覺印象了。并且這樣的印象已經牢牢刻印在了當代人的潛意識之中。如果我們能夠巧妙運用這些元素,無疑可以創造出令人驚喜的作品。
△ 以快遞、票據、黃歷等等原型來創作
我們都知道,實際上設計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原創。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與組合,最終通過自己的理解才產生了所謂的原創。這些創意的原材料就來自于我們平時的所見所聞了。
「所見所聞」一方面來自于對于現成優秀作品的學習,比如說像托馬斯一樣的藝術作品;或者直接去看優秀的設計作品也是可以的。另外還有一處瑰寶就屬于「生活」了,上面的各種以快遞盒、票據、黃歷等為原型的創作是對于生活最直接的學習轉化,而實際上我們能從中獲取的是遠遠不止這些的。
相信大家看到這里,已經能看出來托馬斯作品中的一些明顯的特點了。第一,作品中的各類元素與服務于客戶的平面設計作品有著很高的相似性,這也是我們方便獲取靈感的原因;第二,托馬斯非常崇尚手工感、人工制造感,從他偏愛通過手繪文字和絲網印刷等一些創作方式中就可見一斑。
而這一系列作品就更加有「托馬斯這家伙分明是在做設計」那種感覺了。怎么說呢,設計師常用的印刷類字體,加上拼貼感覺的圖片置入,配上別具一格的手寫字,活脫脫一種高級感就撲面而來了。
另外看到托馬斯這里馬賽克風格的摳圖模式,立馬讓我想到了之前那篇關于「服部一成」的講解,我在制作那期封面時就是應用了近似的組合。有的時候,摳圖的意思也不是一定指把背景摳個干干凈凈,在處理圖片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加靈活一些,除了「矩形的圖片」和「摳個干凈」以外,也許還有別的選擇。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像托馬斯這樣用大量手寫體傳遞出一種獨特感受的設計作品其實已經比較常見了。很多看似是隨意寫的字體在制作起來可并不會像它看起來的這么簡單,不信的話大家嘗試一下就知道了。另外,介于服務的對象以及項目的不同,盡管這種風格看起來很酷,但換到自己這里就未必能執行開了。要知道,人家托馬斯并沒有在服務客戶呀。
△ 手寫體在設計中的應用
所以盲目的模仿一定是不可取的。如果自己的字寫不出想要的感覺,而文字量又少的話,完全可以選擇用字庫字體代替自己手寫。就比如上圖中最后一屏的由王志弘所設計的書封案例一樣。
而跟風模仿的現象往宏觀了講,是行業內大部分設計師容易犯的毛病,當看到一種新穎的形式時,感受到了新奇與刺激感,到自己這里就容易不由分說地開始「抄」起來了,且不說是否「抄」得高級,形式本身也不一定合適。
托馬斯酷愛各種印刷方式,除了剛才提到的絲網印刷以外,印章也是在他的作品中比較常見的元素之一。
我們知道,盛極一時的「Helvetica」是典型的無情緒字體,你幾乎可以在任何版面里用上這款字體,相對應的,它也不會明確地傳遞出任何一種明確的氣質,硬要說的話,就是現代一點吧。
而托馬斯就很喜歡先用「Helvetica」(或者同類型的字體,如 Arival 等)放置一些大字號的文字在版面里,隨后就開始運用各種印章質感的文字、圖形等元素進行混排。最終達到一種看似亂擺但版面卻穩定的感覺。這些作品沒法用設計的眼光去評判,除了最大號的字,接下來就不知道該看什么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一種興奮感——那種看到了優秀設計時的興奮感。
我們幾乎可以斷言,盡管馬老師(啊不,托馬斯)的這些作品中充滿了看似隨意的布置,但他并非是一個「任性」的人——非常在乎畫面上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在靠網格系統做東西,而是一種「心里的網格」,根據眼睛和內心的經驗去放置每一個元素的位置和大小。這一點倒是和做設計相通了,不能總是依賴網格和數據,很多時候自己的眼睛才是最好的量尺。
這就好比在字體設計中,我們需要講究筆畫分配與內白的勻稱,因而初學者總喜歡用一鍵平均分配筆畫間的距離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只要對視覺錯覺有一定的認知我們就會發現,「一鍵平均」只是做到了物理上的均等,對于視覺感受來說并非如此。
好了,今天就先說到這里吧,這次的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隨筆,邊看些作品,邊總結一些關鍵詞,沒有什么前因后果、長篇大論,旨在更加直觀地讓大家了解到大師究竟用了什么形式去創作。
有時候,「不實用」「太玄乎」并不是阻礙我們去追求更美、更好事物的理由。磨刀不誤砍柴工,多多充實自己的武器庫,時刻做好了準備,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希望通過這次文章,能給大家帶來或是設計形式、或是設計學習上的一些新感悟。我們下次再見。
歡迎關注研習設的微信公眾號:「Yanxishe2017」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7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