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編者按:一年半時間進行過6次「三個月自學計劃」,成功讓他從一個非科班新人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的自學能力讓人驚嘆,自學方法更值得我們借鑒。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門技能?這篇@Daidai丶呆?的專訪會給你答案。

人物簡介

呆呆,非科班產品設計師,呆呆U理專欄作者。曾參與天天動聽、微貸、青團社等項目,現自由設計師。

一路靠自學成長至今,他特別善于總結設計經驗心得,在多個設計平臺發表過原創設計文章,閱讀量過百萬。

今天這篇專訪,帶你了解一個更加全面具體的他。

1. 給大家介紹一下您自己

各位好,我是呆呆,目前是一名「自由職業設計師」,2014 年畢業,所以做這一行只有 4 年多時間。大學畢業的時候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互聯網,也是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才開始接觸到所謂的「產品設計」,以至于一路走來非常「辛苦」,但也確實「有趣」。慚愧于不是科班出身,起步較晚,但是設計是一門綜合學科,講求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也并沒有把這當成是一個缺點,反而更像是一種挑戰。

自學產品設計大概是在 14 年的 8 月份,因為那年 6 月份個人代表院校發表了一篇關于 3D 建筑渲染的學術論文,所以免去了畢業答辯的繁瑣過程,在別人焦慮的忙于畢設與答辯的時候,我已經在全國各地旅游。所以 8 月份回到杭州,了解到互聯網產品設計的相關訊息,還覺得挺有趣,索性閉關自學,大概一個半月后拿了一份像是作品集的東西四處投遞,面試了 4 家公司,幸運的是都拿到了交互設計的 offer,于是選擇了一家自認為還算可以的初創公司,開始了「產品設計」的職業生涯。

四年期間,涉及過娛樂直播、互聯網金融、電商、大學生招聘、人工智能等領域。參與過的項目包括天天動聽、微貸、情咖等。能夠沉浸于產品設計除了本身的興趣之外,更多的是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腦海里泛濫的各種奇思妙想,很沉迷這種感覺。

早期的個人愛好其實不少,包括拍微電影(幸運拿過大學生全國二等獎,一等被當時的東道主浙江傳媒的專業團隊拿走了)、彈吉他、旅游、閱讀。但是畢業后,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了,讀讀書、做做專業上的研究,勝似「思維旅行」。而以往的人生宗旨是「生命在于靜止」,不過近期也把運動、健身提上了日程,還是那句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陽光、開朗才是最重要的吧。

現在也在運營著一個公眾號「呆呆U理」,會寫些產品設計類文章。而我的人生目標,應該是能夠像高曉松那樣有講不完的故事與豐富地人生閱歷吧。

2. 為什么給自己取名叫呆呆呢

說來話長,「呆呆」其實并不是自取,是大學時候一次上課,忘了什么原因一直在發呆,老師三番五次提醒也沒用,于是被同學們笑話,才有了呆…阿呆…呆呆的稱呼。后來參與撰寫校園文章的時候,索性將其當做了筆名,沿用至今。

甚至在家庭群里,老爸還笑稱說:眼神靈動,何故取名呆呆?

但是能被我主觀接受的最根本原因,應該還是在于承認這個「名字」適合自己可愛的特性吧,嘻嘻~

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3. 一路自學成長至今,您在自學方面有哪些心得呢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通過自學成長為優秀設計師的人了,相比于他們,我只能說自己還在路上蹣跚前行,且時刻都在提醒著自己不要尋求所謂的捷徑。而我又是一個不喜歡社交的人,且從來沒有參與過線下分享會,也很不好意思地婉拒過一些平臺、社區的分享邀請,因為我早前會覺得自己還做不到施教于人,所以每天就是一個人安靜地待著學習。

也就不敢說有什么心得了,但從我目前尚淺的經驗來說,我認為自學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這就跟我們做產品設計類似: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

中間我也看到過不少小伙伴在自學的過程中并不理解交互的意義,甚至不明白什么是交互,以及它能給產品帶來的價值是什么。認為一個按鈕位置的擺放,布局的整理就是交互設計,其實這樣的認知過于淺顯了。交互設計更多的是對功能邏輯的梳理,信息架構的調整,產品規則的制定,等等,從而達到提升用戶體驗的易用性與可用性的目的。

還有很多人學習交互,要么花很多時間學習Axure、Sketch 甚至AE 等非核心競爭力的軟件,要么因為交互設計的體系龐大而復雜,缺少沒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學習規劃,可能看了很多文章還是沒入門,導致半途而廢。

所以我近期開始在寫一個專題內容,是關于「交互設計」教程的系列文章,在近期也會產出,目的是為了幫助一些希望入行成為交互設計師,以及從事 UI、產品的同學,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到交互設計對于產品設計的益處。

專題文章主要會從交互設計知識體系出發來講解其相關內容,如需求的拆解,競品分析的套路,情感化設計,界面易用性,尼爾森可用性原則,交互四要素等,再從方法論倒推,告訴大家如何學習交互設計,以及相關資訊、案例采集的路徑,讓零基礎的新手能按照這個框架去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逐步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交互設計師。

我一直堅信,思考方式才是設計師最需要具備的能力,而不是所謂的技能或技法。我希望通過這些內容,來幫助大家少走彎路。

??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 部分導圖

4. 能具體說說您執行過的那些三個月自學計劃嗎?

這個話題還是要穿越回到 14 年,從我進入互聯網行業后說起。

入行之后,我深刻的發現自己的基礎知識有多么薄弱,一個半月的自學雖然為我帶來了這份工作機會,但是它并不堅固,且很有可能隨時會被淘汰。在與各個部門對接的過程中就能暴露這個缺點,經常無法理解對方的訴求,更別說滿足業務部門的功能需求了。所以在經歷半個月的工作低潮后,萬幸般的迎來了國慶長假,能讓自己喘口氣。在這次長假期間,我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盡快掌握基礎知識,以及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我知道短期的學習不可能把能力迅速拔高,但至少能讓我沉著應對工作,所以目標很明確,就是通過三個月時間的學習鞏固專業上的基礎知識。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艱苦自學之路,每天學到凌晨一兩點,早上七點多起床去上班。第一次三個月學習計劃,我首先通過讀書,包括《點石成金》、《用戶體驗要素》、《界面設計模式》等專業類書籍來強化自己理論方面的知識;然后是看行業內的前輩對各個產品的功能分析,那時候各類平臺的這類文章都很少,所以都是看博客,以及逛 Medium,把好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再去分析一遍,以此幫助提升自己的思維方式;再查閱國內外各大牛的作品,看看別人做文檔的思路與自己的有什么區別。

這三個月下來,我對完成工作已經沒什么太大問題。之后,我又通過制定多次三個月學習計劃,學習行業內的各種方法論,比如用戶畫像,競品分析,不同系統的設計區別,尼爾森可用性原則,交互設計的四大策略、七大定律,交互設計的系統化流程,規范化輸出物,用戶研究等等。

在一年半時間里,我一共進行了 6 次「三個月學習計劃」。說實話,過程中還挺累的,但是就像我開頭說的那樣,又很有趣。后來我發現自己的文檔不太美觀,且視覺同學的界面產出不夠讓我滿意,于是我就又開始了自學視覺的計劃,也就是你們后來看到的那些被各平臺首推的視覺作品,都是我業余時間自己練的。往后,在 17 年中旬,甚至開始自學字體設計,當時為了讓各位讀者了解「三個月自學計劃」,我通過那次字體學習的過程,很詳細的描述了我是如何通過這三個月計劃進行自學的。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天賦,是努力的結果」。所以我不斷通過自學來提升自己,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看起來不那么差吧。

三個月字體學習計劃:http://www.czdes.cn/font-design-study-plan

??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 自學成果

5. 您的自制力特別驚人,平時是如何管理時間的呢

自制力這塊對我影響最深的應該是我哥,因為我爸媽經商前是老師,經常會有很多書往家里運,所以總能看到我哥與書相伴,以至于我也多少受到些影響,似乎我們的童年就是書,以及夏日里的一瓶冰紅茶,邊喝邊討論《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節,懵懵懂懂,好似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些許能使得性格靜謐的種子吧。

我一般不會去做嚴格的時間管理,是因為我覺得人在認真做一件事情時,會自然而然的投入進去,刻意的管理時間反而會使得時間與精力碎片化,導致沒辦法做好一件事。比如我早上安排讀一小時書,常常會因為過于投入而忘記時間。所以我一般就是制定自己今天要做哪幾件事,比如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通過這種塊狀的時間來把握自己做事情的專注度,而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把時間細化成幾點到幾點做什么的樣子。

同樣的,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不應該去營造什么儀式感,搞得儀式比學習還重要似得。好比有的人說要打造閱讀清單,每天碎片化閱讀幾百篇甚至上千篇文章。我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消磨時光吧。簡簡單單,想做就做,不要把自己活得那么累。

要是真的有時間,我覺得靜下心,坐下來翻開一本書好好的讀讀,反而比做時間管理要有用得多。

????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 書架一角

6. 從小公司到大廠帶給您什么樣的變化,這兩者的差異您覺得在哪呢

一個好的平臺對于一個人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成長,自始至終我都相信,一個上進的人無論在哪里,都不會被環境限制自己的成長,因為這個人有自己的思想。

所以對我來說,除了福利待遇,工作時長有變化外,其他基本沒什么太大改變。雖然游蕩過各大小廠,也待過僅有十幾人的小團隊,但是我始終認為成長是需要靠自己的。有些小伙伴,一味的尋求好的團隊,好的導師,好的領導,只會讓自己的發展更局限,要知道這種客觀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不能過分依賴于外界對自己的幫助。

在我的工作下半段時期,我基本是半年一跳,包括在大廠也沒待上幾個月,因為我個人的宗旨是不以年限為考量,而是以項目為導向,期待參與更多有趣的產品設計。當然這樣的方式不好,各位不要借鑒。

中間我也看到很多人擔心自己沒什么競爭力,我覺得這和在什么公司其實并沒太大的關系,我也見過很多上班混日子的設計師,原來底子挺好的,后來每天就是上上班,平日里也不做練習,對圈子里的事也不太關心,這種人遲早會被淘汰,所以核心點還是認清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斷突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就好像大多數人對于「求職」與「離職」也是雙向標準一樣。求職時,大家非常理性,會去想這家公司給到自己的待遇,團隊的能力等等,離職的時候大體都是覺得老板不好,團隊氛圍糟糕等等。所以話說回來,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可能獲得成長。

一個人的自身價值不應該通過外在的光環來側面的烘托自己,而是通過自身優秀的能力與真實的內在涵養從而被人真正認可。

7. 2018 年有 UXD 設計師,2019 年有 UGD 設計師,您怎么看待這類變化

有人說在我們這個階段的人,已經成為行業的「邊緣人」,前面沒有領路的人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所以才出現各種 UXD、UGD、全鏈路等頭銜,以此來促進設計產業繼續發酵。我反而覺得這是行業沉淀不足所導致的不良現象。畢竟概念誰都會說,但是有了這些崗位職稱概念,依然沒有指向標來引導這個階段的設計師如何持續有價值的成長,也是無意義。

或許更多的原因是:目前市場設計師的背景也過于雜亂。自學入行,轉行過多,交互相關專業畢業的人才稀缺,心理學、行為學等相關領域的系統知識欠缺。研討方案更多的是「我覺得」,而不是有「案例證明」。其實想想律師在做辯證時,會收集很多相關案件的判決資料,給予法官與陪審團作為參考,不正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方式么?然而要做到這點所要覆蓋的知識面也要夠廣,不是隨意找一些相似案例口述就行。

所以造成這個局面的不僅僅是行業現狀,更多的是環境導致從業人員視野不夠廣。才有行業沉淀不足,自身成長到行業所需的「偽臨界點」,導致設計師容易看到所謂的天花板的現象。

其實用心看的同學應該會注意到我開頭有聊到「產品設計」,為什么我一個交互設計師,一直在說產品設計這樣的概念術語呢?如果是早年被人問到這個問題,我一定會說自己是「做交互的」,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很不嚴謹。無論是 UI、交互亦或是產品經理,我們在做的都是產品設計。類比于這些 title 也是一樣,無論市場定義的設計師頭銜發生怎樣的變化,大家都是在做產品設計。只是有部分人過于看重這些頭銜的意義,但本質上來說,其實不需要怎么關注,因為這些變化并不影響每位設計師的工作職責,或者說目的。

如果非要搭上關系,我覺得唯一值得大家關注的應該是為什么會有這類 title 出現,它背后所隱含的知識架構與專業技能是什么?這才是大家需要關心的,而并不是頭銜本身。

設計師除了聚焦于技能與執行力的提升外,還應該從其他方面來督促自己的成長。培養自己對于優秀界面的審美素質,理解可用性、易用性背后的設計原理。這些能力不單單局限于設計本身,還需要海量的知識來輔助。將其融于一身,才配得上「產品思維」這個稱呼。

8. 您典型的一天是怎樣的?

分兩種吧,以前上班的時候一般是 6:30 左右起床,不需要鬧鐘,因為已經形成生物鐘了,然后洗漱、吃過早飯后,讀一小時書出門上班。早上基本是處理一些瑣碎以及前一天遺留的小問題;午休時間就是吃完飯也讀讀書,我喜歡空閑時間讀一些小說緩解一下工作壓力;下午是進行當天的主要工作內容,以及參與一些會議,晚上加班后回家,基本也就是讀書、寫文了。

現在做自由職業,早上會在 7:30 左右自然醒,下樓吃過早飯散完步,上來看書,接著吃過午飯后睡一會兒開始做個人項目,大概 4 點左右到樓下的健身房鍛煉,然后吃點東西,回來寫文章,睡前再看一會兒書,在 11:30 左右躺下睡覺。

如果說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的一天,我覺得應該是「乏味」吧。但這種乏味的日子,需要有高度的自律性來支持,否則就會荒度。顯然,我自己很喜歡這種簡單、專注的狀態。

??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 工作臺

本次專訪暫告一段落,如果你有想深入認識了解的設計師,不妨微博私信@3年2班程遠,我們會盡量安排上。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

從非科班成長為大廠設計師,他是如何學習的?

收藏 153
點贊 21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