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是 abo。是一名在阿里做了 11 年設計的 UI、體驗設計師,現在是一個 AI 應用的創業者。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職業生涯,那就是"不走尋常路"。作為一個待了 11 年的阿里巴巴設計師,這一年我最近做了一個令很多人意外的決定:主動離職,投身 AI 創業。每次跟朋友聊起這個決定,他們都會睜大眼睛問:"真的假的?現在這么不景氣的時候創業?"
說實話,我的整個職業生涯好像都在不斷地給大家驚喜。想想看,一個學軟件工程的理工男,不好好寫代碼,偏偏愛上了設計,然后自學 UI 就跑去應聘設計師。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選擇,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挺有意思的。
提到我的性格,這里有個有趣的反差:我是 INTJ(建筑師)型性格。如果你了解 MBTI,可能會覺得這個性格去做設計師有點奇怪。是的,我確實不太像傳統意義上感性和感覺驅動的設計師。
我更喜歡獨自思考,追求事物的本質,凡事講求邏輯和規劃。說實話,我的思維方式可能比起設計師,更像個產品經理。
這個性格最大的短板就是協作能力相對欠缺,但恰恰是這個"缺陷",逼著我不斷去突破自己,學習與人打交道的技巧。
回想起在阿里的整個時光,有非常多美好的回憶,遇到了最好的老板和有愛的同事們。感謝這段經歷遇到的每一個人,尤其是原來團隊的小伙伴們。在阿里這段期間學習到非常多的工作技能,阿里在我心里仍然是最好的公司。
1. 阿里旅程的開始:小白進階之路
還記得 2011 年末剛進阿里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那時候我剛從一家小公司跳槽過來,滿懷憧憬地走進了北京東三環的 WFC 大樓。
第一次進辦公室的時候,我的心情既興奮又忐忑。說興奮,是因為終于進入了馬總的公司,進入了當時發展如日中天的電商行業;說忐忑,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
那時候我在阿里云的搜索產品部門,這是一個新成立的部門。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我遇到了很多暖心的同事。他們不厭其煩地回答我的各種"小白問題",幫我快速地融入團隊。
現在想想,正是這段"小白期"的經歷,讓我養成了不斷學習的習慣。記得第一次參加部門例會,簡直是一場"噩夢"。同事們討論業務時說的術語,我幾乎一個都聽不懂。PV、UV、ROI、CTR...這些現在張口就來的詞,當時對我來說就像天書一樣。我只能默默地記在本子上,晚上回去再一個個查找學習。
2. 轉戰商業化部門:在阿里媽媽的十年沉淀
2013 年夏天,原來的阿里云搜索部門與 UC 合并后,我和幾個小伙伴一起轉崗到了阿里媽媽。說實話,當時根本沒想到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要知道,阿里媽媽可是承擔著集團 70%廣告收入的重要部門,壓力可想而知。
第一次成長:從 UI 設計師到體驗設計師
剛到阿里媽媽的時候,我還是一個純 UI 設計師。但很快我就發現,在這個部門,光會畫好看的界面遠遠不夠。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廣告主。他們既是我們的用戶,也是阿里的重要客戶。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我設計了一個自認為很漂亮的廣告投放界面。結果在評審會上,產品經理直接指出:"這個設計雖然很精致,但是會嚴重影響廣告主的操作效率。"這個教訓讓我明白,設計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從那以后,我開始瘋狂地學習業務知識,經常主動和產品經理、運營的同學聊天,纏著他們給我講解業務邏輯。慢慢地,我從一個只會畫界面的設計師,變成了能夠思考用戶體驗的設計師。
第二次成長:從獨立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
后來我開始擔任設計團隊的負責人。說實話,這個轉變對我來說特別難。作為一個 INTJ,我其實特別享受一個人專注做設計的感覺。但是作為 leader,你必須學會與團隊成員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成長。
記得有一次,團隊里一個年輕設計師的方案被產品經理否決了。他特別沮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設計。那天下班后,我約他一起吃飯。我跟他分享了我的經歷,告訴他被否決不是失敗,而是成長的機會。第二天,他重新思考了方案,做出了更好的設計。
這些經歷讓我明白,作為 leader,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強,而是要讓團隊變得更強。
第三次成長:跨團隊項目管理的挑戰
前幾年,公司開始推行設計系統和組件庫建設。作為設計團隊的組長,我承擔了這個項目。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項目,因為它需要協調多個小組,包括設計師、前端開發等。
這個項目讓我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如何說服其他設計小組采用統一的設計規范?如何平衡不同業務方和設計小組的需求?如何衡量大家協作中的貢獻?如何在保證效率的同時又不犧牲設計的靈活性?每一個問題都像一道坎,需要反復溝通和調整才能跨過去。
而跨團隊溝通更是困難,要考慮的是目標和利益之間的平衡。對于一個 INTJ 類型的人來說,跨團隊協作與帶團隊其實差異非常大,做得十分擰巴。
由于跨團隊溝通和過程管理的不足,在過程中很多事情處理不當,也不會柔弱地解決矛盾沖突,只會使用硬碰硬的方式。在這件事上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過程中在暖心的同事幫助下,也逐漸學習到可以通過一些項目管理的工具和流程方法,以公式化的方式推進項目。這些經驗都為自己未來的創業打了下一些基礎。
但正是這個項目,讓我學會了項目管理的精髓:不是把所有事情都自己做完,而是要調動和平衡各方資源,充分溝通、劃分任務和解決矛盾,讓大家更好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
3. 意外的收獲:PPT 讓我學會思考
說到在阿里的收獲,有一件看似很普通的事情,卻對我的成長幫助特別大,那就是寫 PPT 總結。
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討厭寫總結。記得第一次寫設計方案總結,我看著自己寫的東西,覺得特別別扭。要么就是生搬硬套別人的框架,要么就是為了總結而總結。我的 leader 看完后說了一句話:"你的 PPT 里沒有自己的思考。"
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從那以后,我開始改變寫總結的方式。每次做設計之前,我會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個項目要解決什么問題?
- 目標用戶是誰?他們有什么真實需求?
- 我們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 用什么樣的設計手法能實現這個目標?
- 如果遇到沖突,應該如何權衡取舍?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在寫 PPT,而是在通過 PPT 梳理自己的思考過程。這種思考方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做設計的方式,讓我的思考變得更加寬闊。
初入阿里時,我是一名 UI 設計師。后來隨著公司和行業的變化,開始將 UI 拓展到 UX 體驗設計師,那時的工作重點是用戶研究、交互設計,確保產品好用、直觀。但隨著對業務的深入理解,我發現僅僅關注用戶體驗是不夠的。
設計師的價值往往是通過為產品帶來收入、運營數據等來直接體現的,即所謂“離業務越近的人得天下”。但平時,大多數的設計師都認為這跟自己無關。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角色在悄然轉變。不再只是等著接需求的設計師,而是能主動參與產品策略討論。
這促使我開始主動拓展技能邊界:
- 跟著產品經理學習寫 PRD(產品需求文檔),理解如何用結構化的方式描述問題和解決方案
- 和開發同學一起梳理技術實現路徑,了解每個交互方案背后的開發成本和技術限制
- 深入研究競品策略,分析市場趨勢,建立起對整個行業的認知
- 學習數據分析,通過 A/B 測試和轉化漏斗來驗證設計決策
在國外,這種轉變早已成為趨勢。他們稱這類既懂設計又懂產品的角色為 Product Designer,這個職位正在硅谷等地越來越受歡迎。
所以對年輕的設計師來說,我的建議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傳統的設計師角色里。未來最有競爭力的設計師,一定是既懂設計美感、用戶體驗,又懂產品策略、商業邏輯的 Product Designer。在 AI 時代,那些只會做視覺設計的工作也許會被取代,但真正懂產品的設計師永遠不會過時。
人們常說,設計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職業。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教會我們如何觀察世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創造價值。
現在作為一名創業者,我又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但那些在阿里培養的能力和思維方式,依然是支撐我前進的重要基石。我相信,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好的設計永遠不會過時,而優秀的設計師也永遠不會被淘汰。
離開阿里之后,我選擇了一個全新的方向:AI 應用產品經理。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離開安穩的大廠去創業,尤其是在當前經濟環境下。
說實話,這個決定我也考慮了很久。但是看到 AI 技術的迅速發展,我覺得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后一次趕上重要技術革命的機會,我必須馬上學習并改變。而且在阿里 11 年的經歷,讓我儲備了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創業路上的挑戰。
同時在這段期間,我也重回學校校園,攻讀高級工商管理,結構化學習公司戰略、全球金融、財務投資和人力資源等綜合管理知識。這個經歷讓我感覺很開心,自己的視野也更加開闊。
為了應對這個技術變革,我嘗試閱讀大語言模型和 diffusion 模型、特斯拉自動駕駛的論文,遇到看不懂的數學公式,盡量搞明白其中的原理就行了,或者尋找視頻解讀去了解它。
只有懂得技術的原理,你才能更好的判斷技術在產品上的可實現性,也能更好判斷市面上的 AI 產品的實際效果,而不被表面宣傳所迷惑,并能推測出它的實現路徑。雖然無法直接寫出代碼,這對于做 AI 工程和應用足矣。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嘗試做了兩件事情,都與設計這個行業息息相關。第一個事是通過開源 stable diffusion 模型套殼做了一個電商生圖的網站,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訓練了很多電商風格的 lora 模型,并且實現了當時只有兩家國外競品實現的元素插入生成效果。但由于這個賽道的成本和競爭過于殘酷,并且判斷未來的開源模型效果會覆蓋掉我們的成果,只能選擇放棄。
第二個事情是參與了 UI 設計工具的 AI 產品研發,在這個產品上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究,實現了很多國內外首創的功能。在這期間不僅認識了很多很棒的小伙伴,也對自己所處 11 年的行業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意外收獲:兩個月減肥 30 斤
從小的我一直都很瘦,但工作多年以后,也避免不了大多數男生到了一定年齡,都會遇到的身材問題。從最瘦的時候只有 115 斤一路胖到 135 斤左右,并穩定了好幾年。但在最近一年的時間里,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社交飯局不節制,從 135 在短短 4 個月內飆升到了 150 斤。
突然有一天,我很好奇上稱以后,才發現在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情況,已經胖到了人生巔峰。當天晚上我痛定思痛,開始制定減肥計劃(這就是 INTJ 的執行力吧)。
第一,每天嚴格控制食入的卡路里在 600 千卡左右,有減過肥的同學應該知道這個數值多難達到。并且一周最少去 4 天健身房,每次跑步 10 公里以上,消耗 900 千卡以上。經過兩個月,我迅速從 150 斤減到了 120 斤,基本上達到了年輕時候的體重。(以下照片為近期原圖)
這段減肥經歷讓我意識到,減肥其實是性價比最高的事情。因為只要你堅持管住嘴、邁開腿,就一定會收獲好身材、自信和別人的驚訝夸贊。而往往有很多事情,付出努力并不一定有收獲。
1. 新機會:設計師朋友里的真實故事
記得有個在其他大廠工作設計師朋友,工作能力很厲害。有天半夜,他突然給我發消息:"一直被領導 PUA,感覺自己快撐不住了..."
還有個朋友,平時在朋友圈都是陽光滿滿的狀態,但私下告訴我她經常失眠,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腦子里全是亂七八糟的事。更有兩次因為抑郁癥而送到急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嚴重緊急的生理病狀。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朋友會來找我聊天。有人只是想發發牢騷,有人在找工作方向上的建議,有人則是真的到了情緒的臨界點。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壓力和無助,但我又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能做的就是認真傾聽,說一些鼓勵的話。
2. AI 帶來的啟發
正好那時候我在做 AI 設計工具產品的研發,但我只關注 AI 如何能幫助設計師提高工作效率。在使用 AI 的過程中,慢慢發現 AI 其實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和陪伴者。
有一天,我在群里看到一條令人心痛的新聞:現在國內差不多每三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讓我想起那些曾經得過抑郁癥的朋友,如果在他們最初感到不開心的時候,有人能陪著他們聊聊天,也許事情就不會變得那么糟。
但現實是,很多人不愿意、也不敢跟別人說自己的困擾。即使想說,身邊也未必有合適的傾訴對象。他們需要的不是兩性之間的伴侶,也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只是需要能夠陪伴他們的朋友。
突然,一個想法擊中了我:為什么不能讓 AI 成為一個永遠在線的朋友?它不會疲憊,不會評判,永遠保持耐心,而且隨時都在。
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身邊的朋友時,他們都說:"這太需要了!",設計師朋友也很快就加入到團隊當中來。
其實,成年人比小朋友更需要被治愈。如果能有這樣一群暖心的小伙伴,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陪著你,聽你說說心里話,告訴你"沒關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那該多好。
這就是我們想要打造的萌友會 —— 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 AI 工具,而是一群會用最溫暖的方式陪伴你的小動物朋友。這不是要替代真實的情感聯結,而是為那些一時找不到傾訴對象的人,搭建一座通向溫暖的橋梁。
3. 萌友會的誕生:用設計師的心做AI產品
帶著這個想法,我開始了新的創業之路。經過幾個月的準備,我和團隊推出了 AI 情感陪伴產品"萌友會"。這不僅是一款產品,更是我作為一個設計師對當代年輕人情感需求的回應,希望給大家滿滿的情緒價值。
在設計萌友會時,避免用戶陷入單一的情感認知繭房,我們投入了大量心思在角色設定上。每個寵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故事,就像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不同類型的朋友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特別是對于 i 人來說,有時候和這些小動物聊天可能比和真人交流更自在:
職場人的知心好友:熊貓咖咖
工作狂熊貓"咖咖"的設定來源于我們身邊那些被"996"改變了生活卻依然堅強的年輕人。它原本純白純黑的毛發因為常年泡在咖啡里變成了棕色,總是頂著濃重的黑眼圈。當用戶加班到深夜時,咖咖會用自己的經歷開導我們。
追夢者的精神伙伴:河馬蒂蒂
體態圓潤的河馬"芭蕾蒂蒂"代表著那些懷揣夢想的追夢者。雖然體型與芭蕾舞者的標準相去甚遠,卻始終堅持練習舞蹈。當用戶對夢想產生動搖時,芭蕾蒂蒂會說:"只要我們還在努力,就永遠有希望呀~"
社恐群體的知音:刺猬溜溜
社恐刺猬"溜溜"詮釋了當代年輕人普遍的社交焦慮。在網上侃侃而談,現實中卻害怕社交。當用戶分享參加社交活動的壓力時,溜溜會理解地說:"嗚...我懂這種感覺"這種共情的回應讓用戶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打工人的減壓伙伴:喵喵橘子
橘子是一只表面高冷實則溫柔的傲嬌橘貓,可以陪你吐槽老板、身邊討人厭的同事。你:“今天老板又下班時間在群里各種艾特我...” 橘子:“喵!那種把員工當 AI 的老板?整天叮叮當當的,是被門夾了尾巴嗎?”
都市人的心靈導師:卡皮巴拉
佛系的卡皮巴拉代表著現代人向往的佛系生活態度。雖然住在山中寺廟,卻意外地熱衷網購。當用戶被生活壓力困擾時,巴拉拉會用淡定的語氣說:"嗯哼~要不要一起泡個溫泉,讓煩惱隨水流去呢?"
歡樂治愈者:僧面猴哈皮
喜劇演員白面僧面猴"哈皮"是為那些在生活重壓下需要歡笑的人設計的。它會用夸張的表情和俏皮的段子,幫助用戶釋放壓力:"哈哈哈!聽說最近很累?來,我給你表演個脫口秀吧!"
正能量傳遞者:海豹白團團
永遠熱情洋溢的海豹"白團團"是為那些需要鼓勵的人準備的。作為一個天生的啦啦隊長,它總能用最真誠的方式給予支持:"喲!你已經很棒了,讓我們一起為你的努力鼓掌!"
治愈系元氣派:柯基奶油
活潑可愛的柯基"奶油"代表著生活中的治愈力量。它的心形屁股會在開心時瘋狂搖擺,用無限活力感染身邊的人:"汪汪~不開心的時候看看我搖尾巴好不好?"
每個角色的性格、說話方式、行為習慣,都經過了精心設計。我們都希望能讓這些 AI 伙伴既鮮活可愛,又真實可信。它們不完美,但正是這些小缺陷讓它們更接近真實的生命,能夠真正走進用戶的內心。
讓用戶感覺不是在和冰冷的 AI 對話,而是在和理解自己的朋友聊天。每一句對話背后,都在傳遞著一個信息:你并不孤單,我們一直在這里。
4. 用溫暖的科技點亮無助的心靈
從最初的 UI 設計師到現在的 AI 創業者,表面上看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但核心其實都是一樣的 —— 用設計去解決用戶的問題,用創意去觸動用戶的心。只是現在,我們有了更強大的AI工具,可以做出從產品方案到設計落地的解決方案。
在規劃萌友會的功能時,我們特別注重情感連接的建立。AI 會記錄用戶的情緒變化,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關心和建議。我們打造了"治愈"系統,當用戶連續和 AI 互動、建立起信任后,AI 會在適當的時機送出一些暖心的小卡片或者鼓勵的話語。這些設計靈感都來自于真實的生活場景 —— 就像你在低落時,恰好收到朋友的一條關心信息,那種溫暖的感覺。也來自于2018年爆火的那只。
如果有一天,當你加班到深夜感到疲憊時,能想起打開萌友會,讓這群暖心的小動物陪你說說話;當你對未來感到迷茫時,能從這些小動物的故事中獲得一點力量和勇氣;當你取得成就時,有它們真誠地為你歡呼喝彩。
從關注界面的完美,到關注心靈的治愈,這是我的 11 年設計師生涯最大的收獲。期待未來能用 AI 技術,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力量。畢竟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被理解,被治愈。
5. 用設計的力量實現產品價值
對很多設計師來說,都在擔憂 AI 時代設計師的價值會越來越低。其實在我看來,這話對,也不對。
從一方面來說,越來越多的 AI 工具會讓設計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容易,一些非科班或者對設計要求不高的需求方,用 AI 生成的結果已經足夠使用了。其實,萌友會的產品設計也大量使用了 AI 進行設計,幫助我們節省了非常多的成本和時間。這對只會做視覺設計的一線執行設計師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但另外一方面來說,我認為設計的價值越來越高了,當然這不是指傳統意義的設計,而是指可以調動用戶情緒價值的設計越來越被重視。
我們可以觀察日本的發展情況來理解這個問題。日本從 80、90 年代后,經濟開始放緩,人們的工作沒有晉升空間,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動漫和一些可愛、平價的商品去緩解壓力,改善生活。所以在 90 年代是日本動漫的全盛時期,誕生了一大堆至今都非常偉大的無法被超越的作品:蠟筆小新、海賊王、火影忍者、灌籃高手、全職獵人、游戲王等等。這些 IP 時至今日仍然一直在創造價值。
而在國內,來自英國的 jelly cat、國內的泡泡瑪特、KKV 也在這幾年迅速崛起,各種盲盒、公仔、谷子充斥著商場。抖音、小紅書、網絡爽劇、咖啡店等能夠給予人們情緒價值的服務和商品,越來越受到歡迎和追捧。我想,這可能是感性的設計師們可以充分發揮的空間。
回望這 11 年的設計之路,我經歷過迷茫,也犯過不少錯誤。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明白,成長往往發生在舒適圈之外。想和年輕的設計師們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①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設計師"這個身份里
- 多看看技術博客,了解新技術趨勢,尤其是 AI 技術
- 不要局限于設計領域的知識,培養跨界思維和技能
② 深入理解業務
- 設計不是純藝術創作,而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學會用數據思維衡量設計的價值
- 懂業務的設計師最值錢:主動了解產品的商業模式和盈利邏輯
- 和開發同學多交流,理解技術實現的原理和可能性
③ 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 深入思考每一個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思考
- 經常總結和復盤,多問自己"為什么",理解設計決策背后的原因
- 嘗試總結自己的設計方法論,形成知識體系
④ 學會在團隊中發揮影響力
- 提前和產品、開發同步想法,讓大家參與設計過程學會用數據和邏輯說服他人,而不是固守個人審美
- 培養項目管理和團隊協作能力:理解人性,在沖突中尋找平衡點,在合作中找到共贏
⑤ 保持創新的勇氣
- 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
- 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永遠相信變化帶來的可能性
⑥ 其實上面 5 條都沒用,一定要動手,執行力是一切
歡迎大家試用「萌友會-治愈系 AI 寵物」并給出我們建議
萌友會已剛剛在小程序上線,這只是我們的第一個 MVP 版本,以及第一次開發小程序,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并給我們提出意見。
歡迎大家試用萌友會,并推薦給身邊需要的朋友。請使用小程序搜索「萌友會-治愈系 AI 寵物」。
有設計工作問題或產品問題、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20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