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分享的主題是“創新與習慣”,我們經常會想去創新一些與眾不同的方案,但又擔心不符合用戶預期造成麻煩。

聽到心智模型這個概念大家一定不陌生,意思就是符合用戶經驗、預期、習慣的產品、任務等都能夠更快的被學習、使用。這里很有意思,當你有一個非常創新甚至脫離用戶認知的設計被用戶長期使用后,當你再問用戶是否有不順手的地方,他幾乎感受不到。但是有一些創新呢不管用戶用多久都會覺得不順手,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認為,之所以能夠逐漸的、快速的被用戶所接納的創新方案在背后是有原因的:

有歷史背景

例如微信首頁下拉后的更多功能模塊的展示,他們的歷史背景其實就是來源于抽屜式導航,將一些非核心的業務模塊、功能進行了收納,而如果單獨做一個顯性的入口則沒有必要和累贅,總不能在微信首頁的頂部加一個小程序的按鈕吧?用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聯想到我有東西藏在了上面,被收納了,這就是一個符合預期的結果,雖然他有一定的創新成本,但是用戶在使用習慣后,接下來的門檻就很低了。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再來舉個例子,不知道大家是否用過知乎、小紅書、抖音,沒用的可以直接看下圖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我們會發現通過側滑手勢都可以到個人中心,那么基于這樣的用戶教育,我們其實也可以找到類似的方案,例如微信首頁左往右側滑可以到文章縮略列表,qq 在消息列表頁也可以進入個人中心,而快手雖然和抖音是競品但是他們側滑出來的內容做了一個創新,把視頻作者的其他內容直接以抽屜形式展示在側邊,讓將場景更加的聚焦,還有個好處是可以直接定位到當前正在看的視頻,而抖音還需要通過點擊一次按鈕才可以定位到當前視頻。

再比如閑魚在用戶發布的商品詳情,雖然他沒有做側滑進入賣家主頁,但我覺得也可以做,因為本身賣家的主頁在左上角,單手就不太好操作,而詳情頁也基本沒有沖突的側滑手勢(只有評價模塊可以左右滑動但面積不大),再來看這個詳情其實產品非常希望買家能和賣家建立聯系,所以上下都做了關注賣家的按鈕,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將這個手勢也運用上去,那么賣家的主頁觸達率也會更高。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具有歷史背景這是滿足的要素之一,如果互聯網設計行業在剛開始的階段,說不定不需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硬件設施的科技程度有很大的飛躍,否則歷史背景還是很重要的。我們也順便可以開開腦洞,如果我們要進行某個任務流程,設備會先掃描你的人臉判斷你的年齡對屏幕的亮度、文字大小進行調整,當你注視某塊區域,并想刪除它的時候你可以連續眨兩次眼等等,甚至到了科幻片對于 UI 界面的現實操作那樣的交互,所以當我們在一個很成熟的行業中想去創新,歷史背景目前還說還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符合當下場景

創新方案之所以能夠被接納除了具有本身的歷史背景外,還因為在當下場景是最合適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抖音沒有出來之前,點贊、轉發的功能是不是通常都在頁面的底部?在當時,如果你說我要把點贊、轉發都放邊上去,想必肯定有人會反駁你,你看,大家都放下面,你反而放邊上,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如今,在短視頻產品中,點贊、轉發這些功能放側邊是最好的選擇,當然你也可以放下面,放下面造成的問題可就太多了,遮擋主要內容不說,用戶的操作效率和信息布局的美觀度也大大降低了,所以創新同樣要考慮的是是否能夠在當下場景做出合適的創新。

遷移成本低

上面說到,為什么有的創新方案會有那么大爭議,甚至用戶用了之后紛紛搖頭,說到:狗都不用。這真的是侮辱狗了,狗還是挺聰明的,那為什么這么聰明的狗狗都不會用呢?說明太難了,你的創新方案已經遠遠超過狗的認知了。這就好比,你想讓狗接飛盤,想創新一下接個別的東西,結果你扔了一塊大石頭,你讓狗怎么想。所以當你的新方案太過于新異,以至于都沒有滿足 1、2 亮點的前提下,用戶是很難理解的。

我們可以在思考一下,很多 web 端的產品遷移到移動端,其實就是交互和內容的遷移,例如刷新、翻頁、更多,從控制光標的左右鍵點擊到利用手指進行點擊、拖動、長按,從一個個按鈕變成了一個個手勢,這些都具有遷移成本,特別是按鈕到手勢的變化,移動端去掉了許多功能即按鈕的做法,例如翻頁按鈕被替換成了滑動,更多功能被替換成了長按等等。這個遷移成本不高,但是如果你在移動端也讓用戶去控制一個光標,再做成點擊你就會覺得很愚蠢,別說原生,連 h5 也不可能這樣。所以有時也不能一味去還原現實,就像實體按鈕會有不按、段落、有效鍵程,而虛擬按鈕則沒有有效鍵程一說,這是完全不同的。

以效率為目標

例如下方的案例,如果要對騰訊視頻中的廣場做一些小的交互優化可以怎么去做呢?經過操作,其實我發現用戶如果需要去保存圖片,則需要點開全屏大圖才可以保存,那我是不是可以對其進行長按就直接保存呢?甚至可以直接長按鈕后給用戶一個拼圖海報或者編輯的功能,這算是創新嘛?當然算,創新不代表前所未有,在這個產品中那就是一個創新,因為你也可以在其他產品中找到這樣的案例,例如淘寶、bilibili,對視頻和圖片長按之后都會有相應的操作,有的是不感興趣,有的是舉報等等,而這里的創新其實也是根據用戶使用的場景、動機還有提高用戶使用效率去設計的,甚至它都不需要做成顯性設計就能直接操作,是不是能提高用戶分享的效率。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有同學會問,有兩個問題:

  1. 騰訊視頻的廣場的內容和用戶場景和電商、視頻兩者不一樣也可以這么做嗎?
  2. 用戶還沒有點開大圖就給他做這樣的轉發、聚合的功能,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場景呢?

我的回答是可以,1.這個和產品類型沒有關系,我們在做體驗設計的時候需要滿足用戶價值和業務價值,而這里做的長按縮略圖直接讓用戶轉發或者聚合圖片也是預判了用戶在下一個場景會行動的操作,和兩個價值并不造成沖突。2.在這一層級是否場景不正確,這里我們其實做的是隱藏手勢,在保證點開大圖后的轉發和其他功能都具備的前提下,再去做這個功能。

符合用戶習慣

盧克·米勒在《用戶體驗方法論》一書中提到他曾經為了創新做一個短視屏的切換交互時發生的一個問題,他覺得當時利用一個按鈕來控制播放下一個短視頻太過時了,如果用左右滑動來控制是不是更好,也避免了功能即按鈕的設計,于是他想盡辦法來測試這個方案對于用戶是否有較高的成本,由于是新的手勢,于是他想在這里做一個用戶的引導,做了一個文字小貼士,告知用戶“滑動看下一個視頻”,若用戶未滑動則在幾秒后消失。

但是經過測試,有兩個人壓根沒看見貼士,雖然有 3 個人操作成功了,但是失誤了好幾次,因為他們那不知道要滑多遠才有效,滑動的時候非常謹慎,遠遠沒有點擊一個按鈕來的快。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因為當時的視頻是橫向播放的,所以用戶一個是沒看到提示,另一個則是不知道滑動的手勢究竟如何在這里使用,第三個是當短視屏橫向播放的時候,要用右手進行橫向滑動特別不方便(不信大家可以試一下)。所以回顧我們現在的短視頻的一些交互,首先它就沒有橫向播放的,有橫向播放的視頻一般也是用手勢來拖動進度而不是切換,豎屏 的上下滑動的切換比橫向的方便太多,甚至連我 2 歲的兒子都能用一根手指,只不過我用拇指他用食指,因為他是放在桌子上看而我是一只手拿著的。

所以用戶是如何在使用我們的產品,當我們要做一些創新方案的時候,不能脫離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和他們的習慣。

接下來我們也可以看一下什么樣的方案就完全避開了以上五點呢

大家可以看到下方的交互案例中,頂部的導航 bar 中間的內容有一個小三角,在沒有點之前,我們的預期是點擊小三角后會可能會出現和雜志同類型內容的選擇,因為這個文案+圖標的含義在其他產品中都是這樣的去用的,無論移動端還是 web 端。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但是當你點擊卻發現整個導航 bar 被推了下來,呈現出來的是你完全沒有預期和計劃的內容,無論微信還是淘寶的首頁下拉,至少我們在操作之前肯定是知道接下來我的操作會呈現一塊新的東西,而這個案例則告訴我們,我計劃著要吃一頓飯,結果你喂了我一坨翔。

再來一個案例,這個案例是學員提供的,交通銀行 App 把 tab 切換的動效做成了立體翻轉,這你受的了嗎?這個創新就真的沒有必要了,tab 本身就不是這么用的,能想象到設計師被領導逼著要做點創新的囧狀,實屬無奈呀。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最后

也引用一下俞軍老師書中的一句話: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所以創新的目的不是新,而是更優,是進化,是解決問題,讓用戶價值始終是增長的,你的創新點一定是有較高的體驗價值,就像高德地圖將搜索框放下來,雖然是個老案例了, 但這種創新滿足了以上四點原則,最終提升了用戶價值。之前有個防拉屎濺水的馬桶,他雖然也解決了問題,但是成本遠遠高于用戶自己拿一張紙去解決。

歡迎評論區交流哦~點點在看和贊支持下咯,你們的鼓勵是我原創的動力呀~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應謀鬼計」

想方案有創新?不會這5個原則怎么行!

收藏 27
點贊 14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