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你提前了解人工智能,這位高級交互設計師寫了本書

薛志榮,目前在職百度,走在交互設計路上的第四年。我們共同的朋友池煒說:「設計師&程序員這兩個標簽,都無法再簡單定義志榮目前已有的實踐」。

從 IT 走向 AI設計,志榮樂此不疲地在摸索中向前。

何謂AI

春芳:

你在 AI 和 Design 領域深耕也有一段時間了,你如何看待 AI?

志榮:

從計算機的角度來看,現在的 AI 更多屬于機器學習算法上的提升,尤其是深度學習。AI 能幫助人類更好地識別并解決某些具有結構性的問題,例如通過圖像識別去解決圖像分類問題;通過大量的文本訓練去實現一個客服機器人。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AI 更多是各種概念,例如已經落地的阿里鹿班,它運用到很多算法實現了批量生產運營圖的 AI 技術;還有語音交互和增強現實,這些新型技術都是和 AI 密切相關的,也會對設計產生很大沖擊。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目前的 AI 很難去定義,因為它在某些方面很聰明,但很多方面都很不聰明,所以它很難擔當「智能」一詞。如果一定要準確定義的話,我認為現在的 AI 更多是靠海量數據去解決某個核心問題的一種方法。

春芳:

你有說,覺得 AI 是一種設計方法。設計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深度學習也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種方法、一種技術。那 AI設計對你個人來說,意味著什么?

志榮:

這里要引用一下 IDEO 設計公司的總裁蒂姆·布朗說過的話:「設計思維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和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現在的人工智能跟以前很不一樣,它是以人為本而發展的,例如無人駕駛、人臉身份識別、機器客服等技術,它們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幫助人類解決效率、安全、易用性等問題,從而提升每個人在不同場景下的體驗,所以我覺得人工智能也是一種設計方法。

AI設計對我來說意味著三點:

  • 通過 AI技術去優化現有產品的交互流程,或者直接打破現有產品交互的局限性。
  • 可以在 AR、語音交互等新型平臺上做更有趣更有意義的體驗設計。
  • 可以減輕我們現有的一些工作,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思考有趣和有意義的設計。

春芳:

在你的文章里有提過,不懂技術做設計會有局限性,就跟盲人摸象差不多。很難看清楚產品本質是什么,框架是什么。那你覺得編程開發能力對你的設計來說有什么幫助?

志榮:

首先聊一下我在宏觀上的理解。這里要引用一下柳冠中教授說過的一句話:「設計是一張桌面,它由理科工科文科藝術四個桌腳支撐著。」技術主要由理科工科決定,如果不懂技術,你的桌子就缺了兩條腿,這時候桌子很容易倒下去。還有社會的進步主要由商業和技術決定,而設計是更好地讓人存活在這個社會里,所以如果你不懂技術,那你怎么知道你的設計能讓人很好地活下去?

說一下我在微觀上的體會。對于一個互聯網產品,它的架構主要分為交互架構和技術架構,在我眼里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是用代碼實現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技術架構,你是不知道如何多條路去優化你的交互架構的。

在工作中,我經常遇到一些涉及開發和設計的問題,我會看到程序員和設計師經常會為這些問題討論半天,其實我覺得這些問題都很好解決,只是他們缺乏對方另外一半知識而已。再細究下去,現在開始流向 SVG圖標,大家不要小看 SVG 這個小玩意,做圖標時如果你懂 WebGL、Canvas、CSS和JavaScript,你可以把這個圖標做成一個超級酷炫的動態圖標;如果你什么都不懂,那它只能是個靜態圖標,跟 PNG 沒什么區別。

所以我真心覺得,如果你不懂技術,做起設計會很局限,真的跟盲人摸象差不多。編程能力不僅能更好地幫助你實現自己的設計,同時能減輕你和程序員溝通時的壓力,最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鍛煉你的邏輯能力和全局觀。

興趣&天賦導向

春芳:

你什么時候開始對設計感興趣的?

志榮:

我大一學習網站開發的時候開始接觸網頁設計,然后就對設計感興趣了,大二的時候確定往交互設計這條路走,因為我覺得這條道路很有趣,我能在里面學到很多知識,而且我相信自己在這方面是有天賦的。

春芳:

當你開始接觸設計,你覺得設計對你的 IT 思維有什么改變嗎?

志榮:

有相當大的影響。最主要是我一定要把我的產品在技術框架上優化到我滿意為止,這樣才能避免性能和 Bug 的問題,因為我覺得性能和 Bug 比交互流程更影響用戶體驗。

春芳:

現在很多設計師都在擔心自己會被 AI 取代。那你從 IT行業走進來,初衷是希望改變什么樣局面?又或者說進來之后印證了自己之前的什么想法?

志榮:

我的初衷有兩個,第一就是比別人更快地往前跑,避免被后浪沖走;第二是我很熱衷研究新東西,我希望能比別人更快地研究出有用的新東西,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我一個人能改變什么局面,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實在有限,一個這么大的領域是需要大家協同才能共同進步的。

春芳:

你覺得現在的 AI 的界限在哪里?

志榮: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上年都在寫《AI 改變設計》,為了讓自己對人工智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幾乎把市面上跟人工智能相關的書籍還有各種專家大佬的采訪都看遍了,每個大佬對 AI 界限的理解是很不一樣的。現在回望2018年人工智能的發展,你會發現很多人會說現在的人工智能更多是泡沫,它會不會像前三次浪潮一樣退回去?我認為是不會的,但它的確存在很多泡沫。

為了讓你提前了解人工智能,這位高級交互設計師寫了本書

△ 2019年1月將陸續在各大書店上架,作者:薛志榮

注:當當已經上架了,優設特意聯系了出版社,給大家一個小福利,現在購買,結算時輸入優惠碼 J34VS9 立減5元,49包郵 →?http://product.dangdang.com/26485737.html

在我看來,尤其是我親手做了一款 AI 小產品后,我深深覺得,當創業者和大公司把泡沫去掉后,現在大部分的 AI 更多是存活在實驗室環境下的,但真正拿到商業環境時會有一大堆問題,例如準確度、效率、性能和社會倫理等問題,更不用說各種用戶吐槽了。所以我認為現在的 AI,在某些擁有大數據的專業領域里,它能發揮很大的作用,而且它的界限由專業的界限而決定;但對于更多沒有專業一說法的領域里,AI 目前根本發揮不了實質作用。

春芳:

你自己獨立設計開發過哪些產品?

志榮:

一個讓世界傳遞微笑的網站:Smileworld;一個讓你知道別人有沒有男女朋友的神奇安卓應用:CoY ;一個關注你目標的 Chrome 擴展:Focus Matrix ;一個屏蔽黃圖保護孩子的 Chrome AI 擴展:R18 for kids

IT x 設計 x AI

春芳:

從 IT 到設計,到 AI 與設計的結合,你現在嘗試的這些,希望最終走向哪里?

志榮:

我認為這是一道哲學和人生的問題。我覺得我的各種探索正是因為我不知道哪條路更有趣更有意義所以我才會去嘗試,但是有一點我是確定的,如果我知道這條路快要到盡頭時,我會選擇另外一條路繼續走下去。

春芳:

你對現在研究的這幾件事情,有什么心得嗎?

志榮:

最大的心得就是這幾個方向都很有趣,如果跨界起來能產生更大的作用,而且這幾個方向路很漫長,望著看不到盡頭,繼續走下去肯定沒有錯。

還有就是深度學習,也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是真的很有趣,而且它對未來幾年的設計、用戶體驗帶來的改變和價值會持續的影響。例如我上年做的鑒黃AI擴展,如果它陸續禁止各種成人暴力等18禁內容,它對年輕人的身心發展以及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春芳:

你怎么看待 「不懂 AI」的設計師后面的發展?

志榮:

這個真的不好評論,因為這問題坑很大,所以我只能建議大家與時俱進,避免自己被后浪沖走就是了。

這里我要聊一下別的話題,我上年被《偶像練習生》給吸引了,當然不是被各種小鮮肉吸引住,而是每一個十幾歲青年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吸引到我,我真心覺得,如果00后十幾歲就懂得開啟追夢模式,對于十幾歲還停留在學校努力應試的我們來說,后面的壓力會很大。

最后說一下,現在的高中已經有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了,還有部分地區高考增加了編程考試。所以大家覺得如果不懂人工智能,后面的路會很好走嗎?

春芳:

也許有 IT 同胞,想要走向設計,你會給你同專業的小伙伴什么樣的建議?

志榮:

首先一定要說清楚,設計不只是畫畫圖標還有改改UI,設計涵蓋的內容真的很廣。

第二,設計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如何重構優雅的代碼是一種設計,如何搭建具備魯棒性的技術架構也是一種設計,只要具備設計思維,很多設計都是相同的,所以不用太擔心自己不能堅持下去。

第三,學好設計,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會不一樣,你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精彩。

iBrandUp

能在更年輕的時候遵從內心喜好,找到個人天賦,并能有付諸實踐的果敢,能身在其中本身已是獎賞。

志榮:

最近發現,成功這個詞并不代表著終點,它不是永恒的勝利,它只是暫時性的。設計也一樣,只要它在一個階段內給產品和用戶創造價值,它就是好的設計;當它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少甚至是負值時,說明這個設計需要做出變化。

一個好的框架設計應該能滿足現狀,并且盡可能適應未來發生的變化。這個設計即是一個平衡點,它因項目而異,但你必須要找到它,因為這是成為優秀設計師的必備能力。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薛志榮」

為了讓你提前了解人工智能,這位高級交互設計師寫了本書

收藏 11
點贊 36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