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爾蓋茨的文章中,總結出這份AI時代的生存指南

蓋茨預測未來五年,AI 代理將顛覆軟件行業(yè)和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人們將不再需要各種應用程序,AI 驅動的個人助理將改變現(xiàn)有的人機交互方式。包括設計師在內的老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將何去何從?本文從中總結了三點啟發(fā),供你參考。

更多趨勢預測:

一、前言

在 OpenAI 剛剛宣布其“ Assistants API”邁出的“嬰兒步”幾天后。蓋茨發(fā)表了一篇博客,主題思想是:AI 代理,即將徹底改變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并顛覆軟件行業(yè)。在未來五年內,人們將能夠使用自然語言與設備進行交流,而不再需要不同的應用程序。這種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個人助理將擁有遠超今天的技術,并將改變每個人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

如今,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的出圖質量和效率有目共睹,figma 等界面設計工具陸續(xù)加入了 AI 的功能,這不免讓很多設計師陷入了失業(yè)的恐慌。我在刷手機的時候,經(jīng)常會刷到類似的文章,大部分的核心思想是,只要掌握最新的技術,做工具的主人,就不會被取代。但是我們依然會擔心:當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理解達到了更高程度的時候,高質量的圖像和界面能靠 AI 輕而易舉地產(chǎn)出,真的只需要一句話一張圖就可以精準還原甲方的意圖,設計師真的不會被取代嗎?而當 AI 代理取代了大部分的 APP 時,老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該何去何從?

蓋茨的五年預測,或許是設計師們的機會。

二、三點啟發(fā)

他的這篇 blog 很長,以下是我個人認為對設計行業(yè)有所啟發(fā)的內容,總結成了與現(xiàn)在不同或者現(xiàn)在沒有的三點,他們分別是:用戶體驗的范圍、終端&交互方式、與 AI 協(xié)同的能力。

從比爾蓋茨的文章中,總結出這份AI時代的生存指南

1. 新·用戶體驗

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出版《設計心理學》,才給出了用戶體驗的概念。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用戶體驗才逐漸被關注并逐漸發(fā)展。可見,用戶體驗的理論和方法,更多是基于人們當時的生產(chǎn)力形態(tài)、生活習慣和產(chǎn)品使用場景決定的。

基于蓋茨的預測,這些影響用戶體驗的要素都會發(fā)生變化,而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兩點:

從「單一獨立場景」到「多元融合場景」

現(xiàn)在我們設計的對象,通常是單一的場景的應用,比如在 58 上找服務、用日歷 app 創(chuàng)建一個日程、在電商平臺上買一件東西……而未來更多的是融合的復雜場景,比如:我們的可穿戴設備實時監(jiān)測用戶的健康數(shù)據(jù),當檢測出某一健康指標異常時,它可以通過學習進行相對專業(yè)的診斷,并提出合理的建議,如病情需要,則會自動選擇合適的時間替我們找醫(yī)院并預約掛號,當天幫我們叫好了出租車,在醫(yī)生診斷后按照要求提醒我們吃藥……這是我的一個設想,只不過是把現(xiàn)有的四個種獨立的服務(監(jiān)測診斷、掛號、叫車、提醒)按照看病的需要做了整合。

從比爾蓋茨的文章中,總結出這份AI時代的生存指南

未來一定是一個更為高效的社會,現(xiàn)在看上去天方夜譚的設想,卻有可能是現(xiàn)有技術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而無論技術怎么變,人們特定的生理和心理訴求不會改變,基于這些不變的需求,更高效更融合的解決方案是必然的。

「無障礙」

一種全新的服務形態(tài)出現(xiàn)時,人們在學習和適應的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陣痛。怎么把這個過程縮短,并且不那么痛呢?這里不得不提無障礙設計(Accessible Design),它是一種產(chǎn)品設計理念,旨在讓產(chǎn)品或服務可以被盡可能多的用戶訪問和使用。雖然在智能手機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的今天,它主要是針對殘障人士、老年人和兒童等特殊群體的設計,但是它的一些原則,也值得設計師們在設計新的服務時借鑒:

  1. 遵循標準和規(guī)范。
  2. 設計易于理解的界面,避免復雜語言或圖標。
  3. 確保用戶可通過熟悉的操作方式進行輔助操作。
  4. 使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避免行業(yè)術語。
  5. 邀請不同能力用戶參與測試和反饋,并進行優(yōu)化。
  6. 在必要的時候,給予用戶引導和教育。
  7. 關注無障礙設計發(fā)展和技術,持續(xù)改進。
  8. ……

2. 終端&交互方式

如果 AI 真的可以像我們的私人助理一樣,時刻陪伴在我們身邊,它就需要隨時隨地都能方便地被喚起。而無論是手機、還是某愛同學某貓小精靈,顯然都不夠「貼身」,據(jù)蓋茨預測,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將百花齊放,最基礎/可能的設備就是智能耳機,GoogleGlass 或許會迎來第二春,也不排除以時尚元素,比如智能首飾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上。

從比爾蓋茨的文章中,總結出這份AI時代的生存指南

而針對這種變化,手機和電腦是否還能作為顯示終端,也是一個問號。但比較肯定的一點是,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的人機交互方式,才能應對不確定的未來,以下是除了屏幕交互之外的交互方式,供大家參考:

  1. 語音交互: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用戶可以與計算機進行語音交互,例如蘋果的 Siri、亞馬遜的 Alexa、微軟的 Cortana 等。
  2. 手勢交互:通過手勢識別技術,用戶可以通過手勢與計算機進行交互,例如 Leap Motion、Kinect 等。
  3. 眼動交互:通過眼動追蹤技術,用戶可以通過眼睛與計算機進行交互,例如 Tobii 眼動儀等。
  4. 腦機接口:通過腦機接口技術,用戶可以通過大腦與計算機進行交互,例如 Neuralink 等。
  5. 生物識別交互: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用戶可以通過生物特征與計算機進行交互,例如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
  6. 增強現(xiàn)實(AR)和虛擬現(xiàn)實(VR)交互:通過 AR 和 VR 技術,用戶可以沉浸在虛擬環(huán)境中與計算機進行交互,例如 HoloLens、Oculus Rift 等。
  7. 跨設備交互:通過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用戶可以在不同設備之間進行交互。

3. 與 AI 協(xié)同的能力

從比爾蓋茨的文章中,總結出這份AI時代的生存指南

熟悉 Chatgpt 的同學都知道,要想得到理想的答案,需要順應它的溝通邏輯,輸入正確的、必要的信息。未來的 AI 或許會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說話習慣,能更好地根據(jù)我們說話的語境給出反饋,但在這之前,掌握與之溝通的技巧,會比不懂技巧的人更輕松地提高效率,更快地達到目的。以下是一些比較有效的 Chatgpt 的溝通技巧:

  1. 明確問題:確保問題清晰、明確,避免使用模糊或寬泛的詞匯。例如,可以問“請問故宮的歷史可以介紹一下嗎?”,而不是簡單地問“故宮是什么?”。
  2. 提供上下文。例如,如果想要 AI 寫一個文案,我們可以先告訴它文案的受眾是誰,有什么特征,在什么場景下說。
  3. 使用自然語言,避免使用過于技術化的術語。
  4. 逐步細化問題:如果問題較為復雜,可以分階段提問,逐步深入。例如,如果想了解某個行業(yè)的市場趨勢,可以先詢問行業(yè)的基本情況,然后逐步深入,詢問市場規(guī)模、競爭格局等具體信息。
  5. 驗證信息:在得到 AI 的回答后,可以對其中的信息進行驗證,以確保答案的準確性。例如,可以詢問 AI 信息的來源,或者查找其他來源以驗證答案。
  6. 調整問題:如果對 AI 的回答不滿意,可以嘗試調整問題,以便得到更符合要求的答案。例如,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問,或者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最后

前天看到 Google Gemini 的發(fā)布,語言模型碾壓 Chatgpt,或許我們很快就不需要在溝通技巧上花心思,而是可以把精力聚焦在創(chuàng)造力、決策力等 AI 不可替代的能力培養(yǎng)上。

我很認同一個說法,雖不知道最初出自誰人之口:AI 不會代替你,但使用 AI 的人會。設計師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比大部分人早接觸 AI 產(chǎn)品,這是幸運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用未來的工具,武裝現(xiàn)在的自己,時間還有,但也不太多了。

參考:《比爾蓋茨重磅發(fā)文:邁向下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學雜談

歡迎關注「58UXD」的微信公眾號:

從比爾蓋茨的文章中,總結出這份AI時代的生存指南

收藏 20
點贊 50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yōu)設網(wǎng)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