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造就 」 ID:xingshu100,造就,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大家好,我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劉新,我演講的題目是《社會問題就是設計問題》。
可能你們一看,會想:設計管得太寬了吧?
我們以前學設計,認為把一個東西做漂亮,做得好用,有很好的體驗,能幫企業賺到利潤,這就是好的設計。這是傳統上對設計的定義,但是今天我們需要改變觀念了。
為什么?
因為范式在變,我們不得不變,必須順勢而為。
一、設計的無奈
我從80年代開始學工業設計,那個時候中國的工業設計也才剛起步,我畢業以后在北京汽車制造廠做了七年的汽車設計師。
那個年代的汽車廠跟現在不能比,很落后,我們其實還開發了很多別的車型,但是都沒有生產出來。所以我非常清楚,在一個企業里,創意轉換成產品,是多么漫長艱辛的過程。
后來,為了完整地構建我自己的工業設計知識體系,我又從汽車廠考到了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跟隨柳冠中先生學工業設計。
碩士畢業以后,我沒有正式找工作,在社會上漂了很多年,開過餐館,辦過有機農場(對,那時候我就開始辦,特早,所以倒閉了),當自由設計師,在長三角一帶跟各種各樣的企業打交道,給人做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
趕上中國消費品暴增的年代,我做了很多項目,但都是短平快的小項目,老板讓你抄一個國外的東西,要求你「不能抄得太像,但是不能不像」。我們經常要把握著這種「平衡的藝術」去做設計,我覺得太「行活兒」了,時間長了就感到身心疲憊。
于是我又考到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讀博士,還是跟隨柳先生,研究可持續設計。博士畢業后我留在學校,教交通工具、造型基礎,重點教可持續設計。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設計介入企業、介入到人們的消費品中的完整歷程,關于設計跟商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個中無奈我都深有體會。
所以,這么多年來,我不斷在思考,設計到底是什么?
二、設計到底是什么?
我覺得設計的本質,就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及提出對未來的愿景,核心就是解決問題。
那么什么是問題呢?
以往來說,漂不漂亮是問題,我們之前的產品太丑,我們之前的產品不好用,我們之前的產品服務體驗不好,不能為企業賺到利潤……這都是問題,這永遠是設計的一部分。
但是,我們今天的問題比這個要復雜得多,有些設計師也許沒有特別想過這件事。
但是在清華大學一年級,我們就不斷和學生們說,空氣污染問題、廢舊垃圾、干旱、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農業(現在化肥農藥的施放量,我們的健康食品)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設計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你覺得離你很遠?NO,畢業以后你踏進社會面臨的都是這種問題,短期的賺錢是短線的,這些問題是長期的事兒。
所以,我們提到可持續發展,這是可持續設計的根本。
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宏大的一個概念,不管是國家、社會還是企業,任何一個層次想要可持續,都要從環境、社會、經濟這三個領域去取得平衡。
環境,我們以前太忽略了。社會趨勢是什么,人的真實需求是什么?不是假需求,我們今天生活中有大量假需求,很多的創業圍繞的都是假需求;同時,我們還必須有好的商業模式,你光喊口號說「綠色」,沒用,你必須有好的商業模式,必須讓人愿意用你的產品。
這三者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可持續,要做到,很難。但是我覺得一個目光長遠的企業一定要把這三點放在心里,也許你現在追求經濟多一些,但是一定要不斷地平衡環境和社會這兩個點。
如果說這三點有點兒虛,大家可以參考聯合國提出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由190多個國家共同達成的對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愿景的細化,包括了減貧問題、教育問題、性別平等、飲用水、海洋、氣侯,還包括企業間的合作、正義、公平……等于把一個比較虛比較大的概念,落實到17個具體的目標。
三、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發展
可持續設計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大框架下去做思考、探索和各種各樣的實踐。綠色、生態、社會創新、為老年人設計、包容性設計等等,這些都是可持續的落腳點。我們要在這些具體的點上共同去實現這么一個平衡。
有時候我們說「綠色」,但到底什么是「綠色」?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不可持續,但是什么是可持續?在不同的語境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一次性購物袋跟我們的環保袋比起來,哪個更環保、更可持續?當然是環保袋。但是環保袋一定要重復使用,如果只是放在家里閑置,比塑料袋的危害還要大。
為什么?
因為制作一個環保袋所需的碳足跡(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比一個塑料袋更高。一個陶瓷杯要使用超過70次,才叫環保,不到70次你摔碎了,那不環保。這里面很細,我們要動腦子分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國外興起的綠色設計風潮,是可持續設計的開端,它重點關注低環境影響的材料和能源。
這里有幾個例子。
這是竹制的椅子。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多地用這種天然可降解的材料,讓它跟自然界相融,在一定時間之后回到它的生命周期里去,而不是生產一個100年都不會壞掉的東西?我們現在大量的垃圾因為無法降解,還是依靠填埋,但是通過光降解、淀粉降解之類的新技術,可以加速它被自然界消納。這是第一步,我們稱之為過程后干預。
第二步,我們提生態,提生命周期,意思是我們在考慮一個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個東西的原料從哪兒來,原料的開采、加工、使用直到廢棄的全過程是不是環保的。這是過程中干預。
我們不能為了美,就奢侈地從非洲購買大量大理石來裝修房子。我們有錢,但要去算算整個碳足跡能不能可持續地支撐我們未來的發展。
這是一個日本的馬桶,上面是洗手臺,洗完手的水可以沖馬桶,一個不浪費水的小設計。
我姥姥包括我媽媽那個年代,人們都是用一個水盆接水洗手,洗完以后把水留著用來沖馬桶,因為她們不舍得浪費。現在這些好習慣都丟了,都被當作陋習了。我們現在撒泡尿沖一遍,6升水。中國的水資源有那么富裕嗎?北京是極度缺水的,要不是南水北調,我們現在危機更嚴重。
沿著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思考綠色,思考生態,后面要思考的就是服務設計。從產品和服務層面進行干預,這也是我所說的范式的轉變。
未來的消費市場,需要更多地用服務的理念替代一些物質性的消耗,這種理念非常重要。我們身邊要是堆滿了環保產品那也不得了,我們汽車都綠色環保了,但是街上還是堵車怎么辦?
中國有這么大的人口基數,如果我們不倡導共享,而是人人都追求自己持有,那對世界來說會是個巨大的災難。
這時候就出現了共享汽車、共享單車,雖然共享單車在中國遇到了種種的問題,但是它背后代表的共享消費、共享生活理念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服務設計正好能介入到共享的理念中,非常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如果能很好地轉型,它不一定靠廉價制造和物質性的產品維持經營,它也許通過非物質產品和服務就能獲得利潤,同時保護環境。
綠色、生態、產品服務和社會公平,不是誰替代誰,而是互相補充。
四、關于可持續設計的持續探索
這是我們2012年做的一個農場項目,那兩年我們發現北京周邊有很多有機種植的小農戶,他們經營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我們思考著如何去促進城市居民跟這些農戶之間有更多的互動,讓城市周邊的農產品銷售運作更順暢,讓這些農戶的生意變得更好。
我們一幫人一起做了這個設計,這里面有我們的研究生,有返鄉回去種地的大學生,有村長,有農民,有有機市集的經營者,他們都是「設計師」。未來的設計一定是這樣一個跨學科的社會共創的過程。利益相關的各方都參與進來,因為設計師可能不夠了解實際情況,但是沒有設計師也不行,缺乏設計思維的引導和表達。
因為零散配送成本很高,我們在村子里建了一個小社區中心,把各個小農場的產品收集到一起,根據需求統一轉送到居民的家里,同時把居民家里的廚余垃圾回收到農場再利用,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廚余對每個家庭來說是個負擔,但是對農場來說是寶貝。
我們還在社區中心做了一個小的素食餐廳,大家還可以把村里的工藝品帶到這里來。就是通過這樣的節點,讓這些健康食物的生產者和居民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
這個設計后來在深圳第一屆中國設計大展上展出,我記得當時展館里面都是特別高大上的產品設計,只有我們這個像農貿市場。實際上我們在里面辦展覽,在外面辦市集,把珠三角一帶的好多有機農戶攢在了一起。
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個部分。設計不僅是畫出漂亮的圖,做出好的產品,重要的是要能夠促進整個機制鏈條的改善。把各個環節連接在一起,變成一個社會參與的過程。
2013年的北京設計周,我們沿著農場項目的思路,在798后面的大鐵橋上跟農場合作,種了一橋的有機蔬菜,在橋下養蘑菇,用蚯蚓堆肥,通過這個告訴消費者,有機種植是你在家里的陽臺就能夠做到的。在現場我們還通過視覺設計讓參觀者直觀地去認識生活中的食物浪費問題。
從這些現實問題出發,引導人們為未來考慮,這就是設計師要反思的,我們要嘗試在這些巨大的現實問題里做一點事,促進一些良好的發展。
我們小時候上課,老師告訴我們祖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好像采之不盡,取之不竭似的,今天老師不敢再這樣說了。按照我們目前的發展方式,未來地下可挖的東西越來越少,如果我們未來50年還這么走,肯定是有問題的。
所以這兩年我還帶著同學在思考垃圾。
我把垃圾叫做「都市礦產」,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椅子,還有我們的廢舊電器……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的礦產,如何把這些資源分類改造,而不是填埋了事,這也是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清華,有些同學把廢舊自行車改造成小電動車,不一定最環保,但是他們在嘗試廢棄用品的再利用。
他們還把廢得不能再廢,破得不能再破的牛仔褲拿過來,添加了一些環保樹脂,做成燈飾。以后我們甚至可以定制,把自己穿破的衣服,不要的健身器材,改造成家里的燈具、衣掛鉤等等,多好!
廢舊家具怎么處理?因為件兒太大,運輸成本太高,我們小區里經常有人搬家之后扔下一些家具沒人動,有沒有一個平臺、一個機構專門做廢舊家具?產品加服務,也許做這個買賣企業都能賺大錢。瑞典就有一個二手家具平臺叫 Retuna,它有非常完整的商業鏈條。
我們需要轉換理念,有很多小眾市場是極有潛力的。
比如,我們做著農業,順著食物就做到廁所了,因為這兩個關系太密切。設計師很少有人關注廁所,但是我覺得它是可持續這個圈里特別重要的節點,所以我們這兩年都在做。
公共廁所在城市里是多么好的地產,位置非常好,如果我們不只是簡單地把它當作一個廁所,而是在里面探討環保和經濟模式,它未來會有巨大的收益。
這是我們在通州做的一個示范性公共廁所,它不是傳統的廁所,是社區公共衛生的節點。一層能上廁所,二層有咖啡廳、花店、洗衣房(洗衣房的水可以用于樓下沖廁所),還有二手物品的回收置換,這就把人的需求和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連結在一個點上。
我們還做了車載資源型廁所,它是針對一些大型場所設計的臨時廁所,廁位多,還有收集處理系統,最后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頭做有機肥。
我們還給西藏地區做生態旱廁。在氣候那么干旱,生態那么脆弱的環境,如果還像我們這里用沖水廁所,那是災難。
新農村建設很多時候是從模仿城市開始的,但是城市里有污水處理廠,農村沒有,只能直排江河湖海,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些地區需要新的生態模式。
這是我們剛剛為高層工地工人做的小便器。
我們在調研里發現,高層建筑工人小便一般都在墻根,這么多年來這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你想,他在20多層,小便一天好幾次來回跑不現實。在工地上有盆有壺,也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是不僅不方便,而且一點尊嚴也沒有。
所以我們跟中建集團和周邊的尿激酶廠一起合作了這個項目。咱們的尿是寶貝你知道嗎?除了能腐熟澆地,還可以做尿激酶,是一種特別好的藥。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許賺不了什么錢,但是我們愿意花精力,因為確實能幫助工人解決他們的問題,同時保護環境,不亂排放,又形成了一定的商業模式。
很多項目都是在嘗試,但是現實和夢想之間,有時候就是通過企業連接起來的。
五、懷揣善意,積極前行
可持續講了半天,沒有那么高深,如果換一個更有感情的說法,就是:去做善意的設計。
對你周邊的人、社會、環境、自然懷抱尊重和善意,你自己會越來越敏銳,越來越完整,越來越有力量。
這時候,你也才能真正讓設計介入生活,否則的話,你不知道要設計什么。好東西全讓前人設計了,大的框架性的東西改不了,你會很糾結。但是,我覺得你要懷揣這么一顆心,你能發現很多新的點。
最后我想說的是,即使你如此充滿善意地去做了,你還是會發現,在整個的社會進展中,仍然有那么多問題你是無能為力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我們該怎么辦?
我們不能只是抱怨批評。
設計的天性就是不管大小,你要出一個解決方案。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家投入設計思維,投入社會關懷,那樣,我們才能夠更快地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造就」
圖片素材作者:Jaseem
「暖心設計」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4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