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大魔王出現了!

優秀啊,之前做評論區設計的時候,完全沒想到評論區也能梳理這么多的內容,學到了學到了

前言

評論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可以拉近用戶間的關系,也能增強用戶與產品的聯系。那么好的評論區該如何設計?本篇文章將通過三個維度、九個考量點對評論區的設計進行拆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十個考量點

從產品維度定義評論區類別

當拿到構建評論區的需求時,別著急出方案,先看看自己的產品是什么類型、適合什么樣的評論區;公眾號的評論是被作者選擇性地“曬”出,生鮮超市類 app 的評論區是只能看不能回——產品類型不同、其評論區類別也不一樣,這里有三種評論區類型供大家選擇: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從產品維度看評論類別

1. 單向評論區

單向評論偏向于讓用戶發表自己的觀點,重點在評論內容本身的瀏覽上,用戶與用戶之間不可互動。如應用商店、外賣 app 的內容詳情頁中,評論內容是用戶后續行為——下載應用、下單外賣的影響因子之一;

2. 雙向評論區

雙向評論多應用于作者與用戶之間的留言互動中。如公眾號的文章留言區,用戶發表觀點、作者可選擇性地進行回復。雙向評論更強調作者、讀者之間的關系,整個評論區(留言區)的互動性不強;

3. 多向評論區

多向評論區顧名思義,用戶可以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與他人進行交流互動,這在社交 app 上、新聞資訊 app 等較為常見;

設計師需要根據自己的產品特性,在設計之前,先來選取最適合的評論區類型。

“看評論”時的五個設計考量點

在確定了評論區類別之后,就可以去設計用戶“看評論”的體驗了;這里可以通過以下五個考量點來分析:

  1. ?“用戶看到了什么” ——關系著評論區內容元素、展示形式、排序方式的呈現;
  2. ?“用戶怎么看到的”——同正文與評論區間跳轉方式、以及一級二級評論的跳轉方式有關。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看評論”時的五個設計考量點

1. “看評論”之內容元素

評論區內容元素主要分為兩部分,評論區入口+信息展示:

評論區入口——通常是評論icon、評論量數字、“評論“二字說明,設計師按照產品的調性直接設計即可;

評論區信息展示——分為說明類信息(e.g.評論內容)和互動類信息(e.g.點贊、回復);設計時需注意各類信息展示的位置,以確保信息看起來動線流暢、用戶操作起來移動距離最小。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看評論”·評論區內容元素之信息展示

2. “看評論”之評論展示形式

app 評論區常用的大致有四類展示形式——主題式、平鋪式、蓋樓式、引用式,這些“XX式”是什么意思,又適合在什么場景下用呢?

  • 主題式:

如下圖,用戶對正文內容發表的一級評論在上,他人的回復則折疊在下方;因為一級評論通常以熱度的形式排列,所以“主題式”可使優質評論獲得更多的曝光,更容易吸引其他用戶查看、并參與討論中去;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 平鋪式:

對于“平鋪式”的展示形式來說,評論和評論回復都處于同一個層級上,視覺上沒有明顯的層級區分;

以朋友圈為例,在熟人社交圈子中,大家評論回復的層級是相同的,朋友圈的用戶可以通過時間的先后順序直接瀏覽;舊版某乎的精選評論頁也為“平鋪式結構”,當用戶對某條精選評論感興趣、進去詳情頁瀏覽時,只要從上往上依次閱讀即可;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 蓋樓式:

如同字面意思,評論區用戶之前的互動內容像在蓋樓一樣,一層一層向下堆砌。應用蓋樓式展示形式的典型例子就是某易新聞——用戶可以按照樓層依次向下瀏覽,雖然看得時候比較清晰,但因“蓋樓式”的結構比較復雜、所占面積較大,在移動端上屏效會相對較低,可能影響用戶的閱讀效率;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 引用式:

從名稱上大家可以理解,用戶 B 回復用戶 A 時,B 的回復內容下方會顯示 A 的評論內容。“引用式”的好處時便于讀者理解,但劣勢同“蓋樓式”一樣,移動端使用該樣式會影響用戶的瀏覽效率,在 PC 端上會更為適用;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主題式、平鋪式、蓋樓式、引用式..展示形式雖然多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產品的需要來選取合適的展示形式。

3. “看評論”之評論排序方式

不僅評論區的展示形式有四種,評論內容的展示順序也有四種排序方式:

  • 評論按時間正序排列:

按時間正序排列意為內容按照發布的時間由舊至新排列,其排列方式符合用戶閱讀時的邏輯順序,用戶可以通過時間線將大家的討論內容串聯起來,方便閱讀、減輕了認知負擔;

  • 評論按時間倒序排列:

與評論正序排列相反,倒序排列會將新評論在上、舊評論在下,更適用于強調內容時效性的場景中;

  • 評論按熱門程度排列:

大家常看到的“精選評論”便是按照熱門程度排列的——后臺會計算出各條評論的“熱度值”,衡量維度通常有評論的點贊數、回復數、或負反饋數等等。為了避免馬太效應,熱門程度的排列公式中通常也引入“時間衰退因子”,這對強調時效性的資訊app來說比較重要;

  • 評論按混合式排列:

混合式排列方式簡單理解可為上方評論“按熱度”——展示精選評論,下方評論“按時間”——展示最新評論;這樣排序使得用戶既可以感受到熱評的趣味性、專業性,也更有意愿來參與大家的討論。

看完了這些,你的產品評論區適合什么樣的排序方式呢?

4.? “看評論”之正文、評論區的查看方式分析

講完了用戶“在評論區看到了什么”,那我們就再來講講用戶“怎么看去看評論”。首先是正文與評論區間的跳轉,通常會用以下四種方式來實現: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看評論”·正文、評論區的跳轉方式

  • 錨點定位、跳轉至評論區:

這種是比較常見的交互形式——點擊評論icon后,通過頁面的錨點定位直接跳轉至評論區;待用戶瀏覽完評論區內容之后,用戶可再次點擊評論icon返回至正文位置;

  • 上滑頁面,評論區跟隨在正文后:

很多資訊 app 的評論區都跟隨在正文尾部,在瀏覽完正文后,用戶通過上滑頁面便可以看到評論。對于用戶的行為路徑來說,這種方式是符合用戶先閱讀、后查看討論、參與討論的邏輯,但為了營收與數據,正文、評論區之間會夾雜了相關推薦與廣告,會對用戶的正常瀏覽造成一定的干擾;

  • 手勢滑動、進入下一級頁面查看評論:

以某訊新聞為例,用戶可以左滑直接進入評論頁瀏覽;手勢交互的好處是便于用戶操作,但也具有一些的小“缺點”,如滑動進入下一級頁面的操作是否符合用戶認知、滑動手勢是否在所有場景下都會適用等;

  • 評論內容以彈層形式呈現:

在用戶點擊評論 icon 后,評論區以彈層的形式彈出——這是大多數視頻類app常選用的,也是本次vivo瀏覽器評論區優化所采取的跳轉形式。從手機屏幕的空間利用上,“正文內容”處于二維的x、y軸上,評論區以彈層的形式在z軸空間里交互,提高了手機屏效;從用戶操作上來說,彈層的使用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時因彈層交互的普適性,用戶的學習成本也較低;從內容的底層邏輯上來講,評論屬于資訊詳情的一部分,用戶通過彈層來進行資訊的延伸閱讀,這種分層交互也符合詳情頁瀏覽的邏輯結構。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看評論”·評論區以彈層形式呈現

5. “看評論”之評論、回復間的跳轉方式分析

對于“用戶怎么看評論”,除了“怎么查看評論區”,也還有“怎么查看評論與回復”;后者的查看方式整理后大概有下圖三種:

1)在原位置直接展開更多“回復”:以美版某乎為例,其優勢是操作成本、瀏覽成本都很小,弊端則是會影響到用戶閱讀下一條評論(屏幕滑動距離更長);

2)在下一級頁面里再展示完整的“回復”;

3)以彈層的形式來進行“回復”的完整呈現。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看評論”·評論區展示形式之評論、回復間的跳轉方式

根據以上五小考量點,大家可以根據自家的評論區特點及現狀,選取合適的方式方法去做用戶看評論的設計體驗。

“評論互動”時的三個設計考量點

當完成了“看評論”的設計分析,那下一步就需要進行評論區互動時的設計分析啦。大家可以通過以下三點來考量:功能支持、手勢操作、評論輸入。“功能支持”以大家各自的支持產品功能為準,本文就不再贅述;這里就為大家簡單講解一下后兩點的分析。

1. “評論互動”之手勢操作分析

下面是對在不同類型的產品中,用戶進行單擊、雙擊、長按、滑動等手勢操作反饋的整理:

  • 單擊評論區內容:

不同類型的產品,單擊評論區內容的操作反饋會有所不同。如社交類 app,除了“評論”,也有“轉發”等其他與之同等重要的功能,所以點擊該類型產品的評論區內容時,會彈出“更多功能”彈層以讓用戶選擇功能的使用;對于新聞資訊類 app,評論區是用戶交流想法的地方,所以當用戶點擊評論內容,彈出輸入框和鍵盤會更符合當下的用戶預期,便于用戶的操作使用;

  • 雙擊評論區內容:

在社交 appIG 中,雙擊點贊的交互手勢在產品的各個模塊是通用的,用戶自然而然就會有評論區“雙擊可贊“的認知。然而其他產品中,“雙擊贊”可能并不具有通用性。如果大家要在自己產品中選用雙擊手勢的交互,可能要注意引導用戶學習噢~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 長按評論區內容:

通常情況下,長按是去使用評論區的更多功能。如下圖,用戶長按評論區,可以進行復制、分享、負反饋、翻譯等操作,以滿足用戶在評論區的期望型功能的使用;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2. “評論互動”之評論輸入分析

發評論路徑分為了輸入的“前、中、后“三階段,大家設計時需注意以下三點: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評論互動”·評論輸入之三階段

  • 輸入前告知:

評論框里的默認文案可以起到引導用戶評論、提示評論用語等的作用。如“說點什么吧”,可以促使用戶去發表看法;如“有愛評論,說點兒好聽的~",可以側面提示用戶要文明評論等。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產品調性、設計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文案風格;

  • 輸入時協同:

評論輸入時,設計師需要考慮到不同場景下用戶的評論訴求,提供合適的功能以提升用戶的操作效率、使用體驗。如團購 app 發評論時,輸入框會提供“環境”、“服務”、“菜品”等標簽,既降低了用戶評論過程中的難度,也使得評論多維度、更豐富。

同時,評論輸入時大家也要注意異常場景下的防錯設計,比方說誤操作、鍵盤收起時,用戶的編輯記錄要幫他留下來喔;

  • 輸入后反饋:

發送評論后,產品需要給予用戶明確的反饋結果,常見的有 Toast 反饋、評論區跳轉定位等。大家注意啦,做評論區跳轉定位時要給文本背景一個顏色變化的提示噢,避免用戶在茫茫字海中迷失~

總結

以上內容就是評論區設計時需要掌握的對產品類別、看評論、評論互動三大維度、總計九個設計考量點的闡述。設計師們可以酌情參考文章內容,通過在各個考量點的打磨、創新、組合,打造適合自家產品的“最佳評論區設計”。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VMIC UED」

大廠出品!評論區設計的三個維度和九個考量點

收藏 89
點贊 38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