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用戶體驗設計師,在工作中最常出現的痛點有兩個:一個是如何讓方案獲得各個角色的認可,順利的將方案推行下去;另一個是項目上線之后,設計產出和設計價值如何體現。
構建數據體系設計方法論,可以幫助設計師解決上述兩個痛點,即:
- 為設計方案提供依據
- 為設計價值提供驗證
1. 為設計方案提供依據
下圖是 feed 流產品負反饋流程。用戶對于自身不喜歡的資訊,可以通過點擊叉號選擇原因進行屏蔽,以此減少后續相同類型的資訊,從而提升資訊內容的精準度。
拉取數據統計可以得知:用戶點擊叉號之后,出現浮層面板后,進行進一步操作的轉化率極低。這么低的轉化率嚴重影響整個流程操作流程。
然而在不感興趣面板中進行提交操作,轉化率達到前一個節點的三倍以上。
通過數據可以得到以下依據:
- 列表吸引用戶繼續操作感知度弱。
- 操作層級深,阻礙用戶進入下一級頁面的轉化。
所以,通過數據可以得到以下設計方案支持:
- 將列表樣式改為通過按鈕作為主操作樣式
- 縮短路徑,將主流程的兩步改為一步,進一步提升轉化。
改版前后方案如下圖所示:
2. 為設計價值提供驗證
新的設計方案上線,可以得到上線后的流程轉化率。然而單純的轉化率提升,并不能作為最終設計方案的價值。
單純的轉化率提升了,只能說明該流程用戶操作成功率提升,并不能量化對應的業務價值。
這時候需要控制變量,通過控制其他變量不變,去證明該流程優化,提升了整個產品信息流推薦精準度。通過留存率、人均閱讀條數等數據變化,證明該設計方案的設計價值。
入門數據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常見的數據指標的定義和用途,只有掌握了這些,設計類的數據分析就掌握了一半。
說起數據指標,大家經常聽見的有 DAU、PV、UV、點擊率等。數據眾多且無體系化。大家可以將眾多的數據,進行分組整理研究。
這里我將數據指標的分類,分為大致 4 類,分別為:基礎性指標、流程性指標、業務性指標和綜合性指標。
1. 基礎性指標
基礎性指標適用于各個行業產品、移動端、PC 端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通常顆粒度小。
常見的指標有:PV、UV、人均點擊次數、人均停留時長等。
2. 流程性指標
流程性指標通常和交互流程相關,數據涉及到兩個及以上的節點。流程性指標常用的有:點擊率、轉化率、流失率和完成率等
3. 業務性指標
不同的產品業務對應的業務性指標不一致。
例如電商則是:客單價、訂單量,人均訂單量、人均付費等。
剪輯類產品則是:上傳數、上傳率、剪輯占比率、剪輯完成率、人均生成視頻數等。
4. 綜合性指標
綜合性指標,則指的是整體的數據,常見的是:DAU、MAU、留存率、用戶使用時長等。電商的話,有 GMV、訂單數等。
面對設計團隊沒有數據文檔沉淀,如何才能建立體系化文檔?
1. 梳理產品所有數據的埋點
先梳理線上產品的數據埋點,一般一個需求開啟時,會進行數據埋點和對應的文檔。
通過收集所有的埋點文檔,整合在文檔里。
如果開發并沒有埋點,則給開發提需求進行埋點。
2. 定義整理數據指標
不同的數據口徑不一致,也會導致大家對一個指標的理解有出入,從而導致無法真正地溝通。所以整理數據指標很重要。
例如 PV 細分包含:曝光 PV、加載 PV、點擊 PV 等。我們平時說到的 PV 通常默認為曝光 PV。
下圖是整理數據指標示意:
3. 定義功能核心指標
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功能,對應的核心指標不同。針對于不同的產品,定義其核心指標,這樣有助于明確設計目標,并針對性地出設計方案。
下圖是整理核心指標示意:
在設計工作中,我們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有以下 4 種:
- 漏斗分析
- 拆解分析
- 對比分析
- 行為分析
1. 漏斗分析
漏斗的定義:基于明確起始操作路徑,根據每個路徑節點的用戶數(操作次數),各個節點流轉過程中,會存在一級級的流失,最終形成漏斗形態。
漏斗的意義:漏斗分析適用于一些完整流程操作的用戶行為,找到設計過程中流失比較多的節點,分析找到流失的原因并改進。
如下圖所示,用戶在搜索場景購買商品的整個操作路徑,在這個路徑中,每一節點都會存在流量的流失,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轉化漏斗。
按照頁面 PV 繪制成對應的轉化漏斗如下圖所示:
通過繪制的漏斗,找到對應頁面的 PV 數據,計算出對應的轉化率。
轉化率=下一個節點 PV/上一個節點的 PV,通常來說低轉化率節點是可優化點。
漏斗的計數單位可以基于用戶(UV),也可以基于次數(PV)。
對于偏一次性流程的,例如注冊、實名認證等建議使用用戶(UV),對于偏非一次性的流程,例如購買、發布等建議使用次數(PV)。
2. 拆解分析
定義:將整體數據按照不同緯度進行拆解分析。
如下圖,當我們在數據中看到目標用戶有 1866 個人,那么接下來拆解分析這 1866 個人在不同緯度中的分布情況怎么樣。
通過拆解,力求后續推廣流量更加精準化,提升轉化率。
如下圖,通過流量渠道來源,top 前三的渠道分別為今日頭條、36kr 和地推。如果在價格方面,36kr 單個用戶價格更加便宜,那么可以加大 36kr 廣告推廣。
如下圖,通過城市的維度來看,產品目標用戶的城市,排名前三分別為上海、石家莊和杭州。
3. 對比分析
對比前后數據,通過對比數據的差值,驗證設計。
簡單地舉個例子,下圖為服務購買頁面。
項目背景:立即支付的點擊率只有 11%,此次優化,希望提升立即支付按鈕的點擊率。
從圖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問題:
- 核心操作流程被弱化,立即支付按鈕底部懸浮,按鈕的視覺搶點被購買須知和服務協議所占據。導致用戶注意力被搶占影響點擊率。
- 優惠利益點不夠,導致用戶支付意愿下降。
針對于提升立即支付點擊率,那么可以從 3 個方面著手:
- 增加按鈕的視覺表達,按鈕變大。
- 核心操作占據核心位置。
- 提升文案,通過文案吸引用戶
通過以上 3 點,得到對應的優化方案,如下:
明確全量發布時間后,那么該時間之后,就是該優化方案上線的數據,找到對應的指標數據。
建議當數據穩定后,取最近一周的數據的平均值作為核心指標的數據。
通過開發得知,該需求于 2020 年 4 月 20 日已全量上線,然后看后臺數據,發現支付點擊率為 16%
那么由此得知,改版后數據漲幅為:
(16%-11%)/11% =45.5%
通過對比用戶點擊立即支付按鈕數據前后的變化,驗證設計是否成功。
對比分析通常有以下兩個方面:
- 自身產品比,對比產品其他模塊相似場景的數據差異。通過對比找到問題點并做分析優化。
- 行業產品比,和同行業產品的數據對比分析,找出數據差異的問題所在,并給出對應的優化方案。
4. 行為分析
通過分析特定類型的用戶行為,找到這種特定類型的用戶行為的對產品帶來的影響。也可以推算出這種特定的行為給產品帶來的意義。
意義:用戶行為可視化,可清晰地了解整體/個體用戶的行為。
如下圖所示,通過 Google Aanalytic 網站可清晰地掌握平臺整體流量的來源,用戶群體路徑行為軌跡,這可以讓設計師/產品經理清晰地了解到平臺的用戶行為軌跡和用戶人群的操作習慣。
也可以清晰地了解每個用戶的操作行為路徑。如下圖所示:
通過核心指標判斷設計方案是否符合預期,以此驗證設計方案是否成功,并為后續產品的迭代優化做依據。
量化設計的價值,通常分為 4 步:
- 確定改版的核心指標
- 核心指標帶來的價值/受益
- 確定上線時間
- 對比上線前后數據變化,進行驗證
1. 確定改版的核心指標
設計過程中,要關注設計的核心指標,針對于核心指標,進行針對性的設計。
如果改版的最重要(核心)的指標是任務流程完成率,先查看用戶操作流失率,然后分析找出流失原因,給出對應的優化方案。等到優化方案的產品版本上線后,對比完成率數據變化。
如果改版的最重要(核心)指標是人均觀看次數,則要思考可通過哪些設計策略可提升產品的人均播放次數。
舉個例子,新浪微博,以前版本用戶看完視頻后,視頻會有重播按鈕和推薦視頻,用戶只有進行下一步點擊才能播放下一個視頻。改版后看完視頻會自動切換到下一個視頻。這樣的設計策略雖然綁架了用戶的行為,用戶從一個主動接受者,變成了一個被動接受者,但是這種策略能有效地提升人均播放次數。
2. 核心指標帶來的價值/收益
當驗證了核心指標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時候,就需要總結核心指標帶來的價值和收益,這樣的話設計價值才可以直接被量化。
舉個例子:一個 banner 的點擊率達到 3%的時候,每天 GMV 約 200 萬,當重新設計了這個 banner,同時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點擊率提升到了 6%,這時候通過數據查看每天的 GMV 是多少,如果達到了 400 萬,那么這增加的 200 萬則是通過設計優化所帶來的。
3. 確定上線時間
通常規模大一點的產品通常產品上線發布,都需要進行灰度發布。10%、30%、50%等灰度,最終全量。通過產品或者開發,了解全量發布的時間節點。通過全量上線的時間,對比前后的數據。
4. 對比上線前后數據變化,進行驗證
舉例:
改版前運營位每日 PV,改版后每日 PVXXXW;PV 增長約為 46%
改版前每日收入約 XXX 萬元,改版后每日收入 XXX 萬元,每日增加約為 XXX 萬元。商業化收益增長約 43.4%
本文至此就結束了。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4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