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說你的方案有效果?”
“講了一堆你覺得,有客觀依據么?”
是不是很想有理有據的把數據分析甩出來?
行!那今天就來介紹設計的數據分析思路,為你的方案增添 10 分說服力!
誰不想摸魚呢?可真的用不上呀!
產品或運營的數據報表多是從本職業影響的范疇出發,去分析產品策略、渠道投放、運營手段等對整體大盤的影響。給出的數據要么和設計無甚相關,例如渠道的投入產出比,要么更偏向整體效果,無法探究設計方案的作用,例如參與人數、整體留存等。這樣的數據,無法論證設計方案的影響效果,也就無法形成有效沉淀。
所以,數據分析,還是要自己做!
如果你知道哪些設計會影響最終數據指標,知道如何拆解成與設計相匹配的小指標,會通過數據看出問題或機會,那么這就叫會設計數據分析。
簡單點,如果你曾被以下問題困擾過,那么下面的內容可要看仔細了~
- 我是根據產品目標來做設計的,但我沒辦法證明方案是怎么影響總指標的?
- 收到數據圖表,但看不出這和我的設計有什么關系?
- 得到一組多維數據,可怎么看結論都只有比大小?
本篇文章將遵從數據分析的三大步驟“拆解—埋點—分析”,從設計視角進行講解和案例探討。
Step1:數據拆分
問題:我是根據產品目標來做設計的,但我沒辦法證明方案是怎么影響總指標的?
診斷:除了總目標,不知道還能如何驗證。屬于數據拆分的問題。
怎么拆?
拆分數據是大化小的過程,宗旨是可以將終點數據拆分成過程數據、細節數據。以下為兩個基礎拆分思路:
1)構成法
「適用范圍」有多維平行影響因素構成的數據,通常有固定公式的都屬于該類。
「案例」商品交易總額 GMV、用戶終身價值 LTV 等。
2)行為路徑法
「適用范圍」總指標是“后置數據”,會受到一系列的“前置因素”影響。
「案例」用戶留存。
在實際使用中,“構成法”和“行為路徑法”通常是交叉疊加使用的。
例如,為電商的年終大促做活動設計,總指標為 GMV(商品交易總額)。
第一步:通過“GMV=點擊 UV*轉化率*平均客單價”的一般公式,可拆出 3 個二級指標——“SKU點擊UV”、“轉化率”、“平均客單價”。但這3個指標并不能直接指向設計,需要繼續拆分。
第二步:“SKU 點擊 UV”對照用戶行為,即用戶“進入活動頁面—看到頁面上的‘商品櫥窗’—點擊陳列的SKU”。依照該行動順序,可以找到對應的設計模塊。“進入活動頁面”轉化為“活動入口點擊率”;“看到頁面上的商品櫥窗”轉化為“模塊曝光率”;“點擊陳列的SKU”轉化為“模塊的SKU點擊率”。
到此,指標已拆分至與設計直接相關的數據,我們可以通過數據的表現,發現設計效果是否達到預期。
如果不滿足于問題的發現,還想繼續探討如何設計效果更好,則需要通過對影響因素進行拆分,例如影響 SKU 點擊的設計因素有位置、大小、動效、商品信息等等,通過 AB 測試的方式,來找到設計更優的解法。
概括模型
以上思路可以概括為:UJM+OSM 模型。該模型非常通用,和做設計的思路一致,會設計就會拆數據。
應用思考
案例:一款雇主招聘產品,為有更好的招聘效果,鼓勵雇主在活動期間多查看簡歷、與應聘方溝通。那么“招聘效果”可以用哪些數據表示呢?
實際案例更為復雜多元,以上僅為大致的思考思路,并不代表標準答案。
Step2:數據埋點
問題:收到數據圖表,但看不出這和我的設計有什么關系?
診斷:沒有辦法對應數據和方案的關系。屬于數據埋點的問題。
怎么設置埋點數據?
1)頁面行為轉化法
設置埋點的目標,是在設計方案中找到可以表達你所需指標的數據。是用戶在頁面上的行為形成了數據,我們需要做的是確認哪些行為可以表達數據,然后對行為進行統計。接上個例子,“模塊的 SKU 點擊率”=模塊的 UV 點擊數/模塊展示 UV,因此埋點數據是“模塊的 UV 點擊數”和“模塊展示 UV”。
概括
這里歸納一些通用數據供參考。
以上數據收到后還需進行分析,才能發現目標。僅僅展示這些數據并不能叫做數據分析哦~
Step3:數據分析
問題:得到一組多維數據,可怎么看結論都只有比大小?
診斷:缺乏關聯分析思維。屬于數據分析的問題。
通過數據埋點得到多個單一數據,對單一數據進行不同角度的計算,再結合設計得出的結論,就是數據分析。
如果對數據具備充足的設想,這一步僅僅是簡單的計算和推理工作。但在實際中,往往會因為前期的思考不足,拿到數據后只會比大小。
如何找到分析角度?
分析就是找特征,以及造成特征的原因。因此,大小只是表象,大小必須和其他因素關聯才是分析。以最常見的“比大小的思路”為起點,橫縱拓展思路:
案例應用
應用案例:C 端招聘-留存數據分析
一款面對求職者的招聘產品,在節日期間開展活動,活動目標是通過任務獎勵,引導用戶產生和求職相關的行為。
已有數據:
其他數據:活動整體次留、產品次留。
依照上述思路:
1)比大小
A 同期比較:
抽取以上數據并制作新表,觀察可得以下三點。
Q1. 兩類用戶中哪類的次留表現更好?(人群性)
從整體數據看,“完成任務的用戶”相比僅“參與的用戶”,次留率明顯更高。
Q2. 兩類用戶與活動整體留存相比表現如何?(事件性)
活動整體次留率為 8%,“參與任務用戶”和“完成任務用戶”次留均高于整體次留。說明與任務相關的用戶次留表現更好。
Q3. 兩類用戶與產品整體留存相比表現如何?(事件性)
活動期間整體產品的次留率為 25%,通過數據可知:“參與 3 個任務及以上”、“完成 1 個任務及以上”的用戶,可達或超越平臺次留數據。
而這兩部分用戶占比活動用戶數量極少,也側面印證了活動次留低于產品同期次留的結論。說明該活動的內容或策略未達用戶預期,可能是活動目標與用戶使用產品的目標不一致,也可能是獎勵吸引力不足。
B 不同期比較:
Q1. 當前活動數據對比往期相同數據,是否有變化?(時間性)
方法參考以上,此處不再舉例。
2)看趨勢
A 從參與任務數、完成任務數視角看:
Q1. 任務數與留存提升幅度之間有什么發現?
從留存提升效率看,“參與 2 個任務”到“參與 3 個任務”,留存提升最快(17.75%),其次是“參與 3 個任務”到“參與 4 個任務”(12.1%);考慮到“完成所有任務”(7 個任務)的基數過小,排除“完成 6 個任務”到“完成 7 個任務”外,“完成 2 個任務”到“完成 3 個任務”,留存提升最快(24.26%),其次是“完成 1 個任務”到“完成 2 個任務”(17.64%)。
因此,盡量讓用戶從“參與 2 個任務”提升到 3 到 4 個、從“完成 1 個任務”提升成 2 到 3 個,對提升留存效率最高。
B 從日期來看:
Q1. 兩類用戶留存變化與活動留存有什么關系?
以“完成 1 個任務的用戶”留存為例,看轉化與留存的關系:“用戶活動次留”與“完成 1 個任務的用戶次留”隨時間變化趨勢相近。說明轉化與留存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Q2. 活動期間,次留如何變化?
次留隨時間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基本維持在 7-8%之間。結合該活動過程中無其他事件或策略來中途拉升留存,判斷 3 周的活動對用戶的留存效果相對穩定。
同理,如果在長期次留走勢中發現有突然下降或提升的點,可以參考該時間段內是否有其他事件發生,這是一種尋找留存和事件關系的方式。
3)看分布
Q1. 參與、完成任務人數分布占比有何特點?對后續策略有何啟發?
從參與不同任務數的人數分布看,參與 1 個任務的占比最高,達 39.00%,遠高于其他參與任務數。從完成不同任務數的人數分布看,完成 1、2 個任務占比最多,二者相加占比達 67.67%。結合“任務數與留存提升幅度”的結論推理可得:如想整體活動的留存率提升,需要關注占比較大的“參與 1 個任務的用戶”、“完成 1、2 個任務的用戶”。且這兩部分人群占比大,針對其進行專門設計,可以有效影響活動整體的留存。
Q2. 轉化與次留隨時間如何變化?有何發現?
此處轉化指完成任務。根據趨勢圖可看出:
- 完成 1-3 個任務的用戶,次留隨時間有所變化,但穩定;
- 完成 4-6 個任務的用戶,次留隨時間變化有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活動開啟一周后;
- 完成 7 個任務(全部任務)的用戶,次留基本不隨時間產生變化。
以此可得,“完成 1-3 個任務的用戶”和“完成全部任務的用戶”,在當前無任何中途拉升次留的情況下,再次訪問的意愿基本不變。但完成 4-6 個任務的用戶,則需要在活動開啟一周后采取其他留存措施來幫助穩定留存。
以上就是設計數據分析的基本思路,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建立基本的分析意識,面對數據不再迷茫。不過,對數據的敏感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今后也需要大家在具體案例中有意識的練習哦~
歡迎關注「58UXD」的微信公眾號: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2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