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回答了學生一個問題,擴充了一下,分享給各位。
他是這樣說的:
呆呆,我發現一個比較玄幻的現象。就我公司,不管是產品還是領導都會把開關控件當作是一個內容切換的控件使用,就很容易造成歧義。我有提過這個問題,但是他們就會覺得這個就應該這樣用。我該怎么說服他們呢?
這樣的事情其實有很多,我們甚至會在許多產品上看到各種錯用控件的情況。但就像我之前說過的,人們常常會把習以為常,視作理所應當。這是不對的。
但是,在工作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僅僅只是靠說,是不夠的,畢竟領導看的是最終的業務成果,而不是從某個元素去考慮使用的合理性。
好比,在你參與之前,大家對這個問題已經經過多次討論,定下最終方案,你一句「控件」用的不對,就要改變整個頁面的展示內容,那不是打人臉了么,還是一整個團隊的臉。
反過來想一下,如果用戶給你提反饋,你的態度是怎么樣的。
做產品設計的同學肯定知道,我們平時會收到許多用戶的反饋,這些反饋來自于各個渠道,比如一些社交平臺、應用市場、用戶社群,甚至是調研搜集等。這些反饋有的是給產品功能提建議的,有的是直接吐槽功能難用的,還有的,可能是認為產品本身就有問題的。難道我們要對每個用戶提出的反饋都去思考合理性?不太可能。
那能怎么辦呢?如果真想改變這種情況,你就得根據這個業務出一個比之前好的方案去說服他們,而不是只從某個控件或元素的角度去說事情。
我通過一個小案例來幫大家理解一下。Raluca Budiu 是產品可用性方面的專家,同時也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她之前在上一場線上直播課的過程中遇到一個問題 —— 始終無法打開產品的麥克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Raluca 無論怎么點擊,靜音按鈕都處于「關閉」狀態,直到試了幾分鐘后,甚至重啟了軟件幾次,才反應過來,原來當前本就已經是非靜音狀態了,再點擊才是靜音。
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后,顯得有些尷尬的笑了笑。于是,她開始思考類似的產品設計的問題。
可能許多人看到這種情況,都會覺得這沒什么問題,甚至覺得是理解不了的人的問題。但就像我前面說的,常常看到的東西,習以為常,不代表它就是對的。
按鈕的設計,有許多可分析的地方,比如當前按鈕的顯示,是一種狀態,還是一種指令;或者,文案標簽的顯示是對當前狀態的提示,還是對按鈕的靜態說明。這些東西在設計過程中都是需要去仔細思考的。
譬如,開關控件的顯示邏輯,其實是一種顯示狀態,而不是指令。
你看到的開關狀態,就是它當前所處的情況,上面是關閉,下面是開啟。我們一般很少在優秀的產品里看到給開關控件加文字的,因為它已經很明顯,通過顏色反饋狀態。
而我們平常在看視頻的時候,畫面播放時,底部顯示的是暫停鍵,屏幕暫停時,底部顯示的是播放鍵。
它區別于前面開關的使用邏輯,是以指令的方式呈現的。這就是一個按鈕,狀態與指令的差異。
那么文案作為提示與靜態說明的差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上面靜音案例的圖里,按鈕下面的文案是不會因為是否開啟靜音而發生變化的,它只是告訴用戶,這個按鈕的名字叫靜音。類似于底部標簽欄里,告訴你那個圓圈的名字叫「發現」一樣,它本身不會有任何變化。
這就是靜態說明。
而提示,是動態的,也就是按鈕發生變化,那么文案也就會發生變化,它的作用是提醒用戶,可以通過操作改變當前狀態。
比如:
題外話。微信的這個鎖定界面,雖然顯示了已鎖定,但是并沒有從識別角度告知用戶如何解鎖。如果是我,我可能會這樣改:
不過這不是討論的重點了,我這里主要想告訴各位,文字的作用,分為動態提醒和靜態說明。
于是,理清了這類按鈕設計邏輯后的 Raluca 教授提出了相應的規則,并發表了文章。如今,再看開頭那個分不清是否已靜音按鈕的產品,改成了如下圖所呈現的形式。
無論是圖標狀態,還是文案處理,都做了相應的改進,看起來就清晰多了。
通過這樣的小故事是想告訴各位,雖然,我們在工作中不可能去做這樣的研究,但是各位在提出自己的建議時,也要從方案本身出發,而不是僅僅從元素樣式上去做無用功。
比如,提出說:未靜音時,按鈕不應該放話筒帶叉樣式的圖標。那么,應該放什么圖標呢?你能給我一套合理的方案么?
大概是這樣:-)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呆呆U理」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