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看過很多蝙蝠俠的故事,漫畫,劇集,電影,在所有的故事當中,蝙蝠俠這個角色的出現,都會從那個小巷開始:一次莽撞的搶劫,手槍槍響,珍珠項鏈散落滿地,死亡,尖叫,驚恐,失神,然后一個名為蝙蝠俠的角色由此誕生。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但是如果這個問題落到設計者的頭上——當導演、藝術總監和制片拿到華納的支票和項目書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的選擇的起點,驚人的相似:在他們眼中,為自己的電影打造一輛蝙蝠車,是優先級最高的事情。

三個系列,三輛蝙蝠車

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三個成功、獨特且極為優秀的關乎蝙蝠俠的系列電影。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全部入圍 IMDB Top250,其中第二部《暗黑騎士》則更是以「黑暗歌劇」的身份登頂前5,位居第3。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扎克·施耐德 的 DC 三部曲更為曲折,第二部《蝙蝠俠大戰超人》當中DC三巨頭齊聚,后續《正義聯盟》補拍、并以《扎克施耐德版正義聯盟》重新上映,所涉及到的事件更是一次影響影史的重大事件。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兩個系列珠玉在前,而剛剛上映的 《The Batman》則是 DC 宇宙的又一次「重啟」,從立項開始,粉絲和媒體的質疑聲就沒有斷過,不過進入2022 年 3 月之后,咱們能聽到的是不絕于耳的「真香」,而作為「未知阿卡姆精神病院患者」聲音出演的「新」小丑,暗示了這部《新蝙蝠俠》很大概率將會是一個系列電影的開端。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在我看來,這三個系列電影當中的蝙蝠俠所處階段不同,各有特色,在特定的故事背景下,都有著他們獨特的角色弧光,而圍繞著他們所拓展出來的世界觀也有著各自獨特的魅力。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這三個系列的導演和設計師在創建角色的時候,不約而同地選擇從設計蝙蝠車作為整個項目的起點。

我要強調的是,這里并不想做對比,我更感興趣的是,設計師是如何借助一個載具,逐步深入到角色,然后拓展出一整個充滿獨特氣質的世界。

當蝙蝠俠是 Gearhead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導演 Matt Reeves

「Every Batman film, in my opinion, starts with the car.」

「蝙蝠俠是從哪里來的?他需要什么?他為什么需要車?為什么需要斗篷?」這可能是每一個「創造」全新蝙蝠俠角色的時候,從導演、編劇到設計師、攝影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而《新蝙蝠俠》的主創在一開始,也在思考這些問題。

據制片人 Dylan Clark 透露,身兼導演和編劇兩職的 Matt Reeves 「花費了很長時間來研究角色和情感,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會以更加電影化流程來梳理這些體驗和過程……以至于他寫的劇本幾乎可以直接當故事板來使用,他加入了大量高亮的標注和輔助的細節,以至于你可以直接從中看到他將如何分鏡和剪輯。」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的前期概念設計圖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貓女的前期概念設計圖

這位曾經因拍攝《科洛佛檔案》而一舉成名的導演和編劇不僅足夠宅、足夠專業,對于「沉浸感」也有著極為深入的琢磨。豐富的前期工作讓與他合作的制片、音樂人和設計師在合作中,都更為輕松。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Production Designer James Chinlund

「在我看來,每一部蝙蝠俠電影都是從那輛蝙蝠車開始的。」當設計師 James Chinlund 第一次和導演 Matt Reeves 探討蝙蝠俠的時候,問題的核心是「這輛車到底意味著什么」,而這個問題也將所有關于蝙蝠俠這個角色的設計,全部收束到了一起。這輛車所體現出來的特質,就是之前所有問題的「答案」。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我們非常喜歡蝙蝠俠是一個 Gearhead 的構想……而這輛車則反射出他的形象,他是一個正在和整個世界對抗的人。」James Chinlund 是基于這樣的構想,來協助導演 Matt Reeves 來構建蝙蝠俠和這個幾乎完全籠罩在夜色中的城市。

Gear·?head | noun
Definition of gearhead: a person who pursues mechanical or technological interests (as in automobiles or computers)
Gearhead 指的是對機械和技術充滿興趣和追求的人(比如汽車和計算機)

這種 Geerhead 的特質在這個「新手」義警的身上,在各種細節上都有所體現。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擁有防彈功能的蝙蝠衣上有他自己縫線的接口和線頭,胸口的蝙蝠 LOGO 則是由兩把帶有鋒利的逆刃的短刀組成,日常可以防彈,也可以在短兵相接時作為武器使用。類似這樣的細致設計貫穿整部電影。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在這種「精確細致」的構思之下,一個剛剛「入職」正在經歷「職業生涯」第二年的蝙蝠俠逐漸成型。多數時候,他會騎著毫不起眼的黑色摩托車,像幽靈一樣在哥譚的夜色和雨幕中穿行、調查案件,即使是真正穿上戰衣執行任務時,用來代步的摩托車也僅僅增加了一點特征化的裝飾,并非是諾蘭蝙蝠俠前傳中技術力和設計干滿點的逃生倉摩托車 BatPod。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在 Matt Reeves 的這個版本當中,剛剛歸來的布魯斯·韋恩沒有住在遠離都市的巨大莊園中,而是如同隱士搬,生活在這個都市的心臟,藏在廢棄的地鐵站「韋恩站」里,遠離上流社會和人群,躲藏在犯罪猖獗腐敗滋生的哥譚底下,晝伏夜出,如同一只真正的蝙蝠一樣,滿腔怒火,特立獨行。

「大衛芬奇的電影作品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靈感庫……」James Chinlund 說。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廢棄的地鐵站「韋恩站」的概念設計圖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此時的布魯斯韋恩抵觸自己身為富家子弟的身份,甚至徹底放任韋恩工業的業務,唯一的一次正式公開露面也僅僅是為了查案,出現在前市長的葬禮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這種擰巴和憤怒也體現在他的打斗當中。雖不殺人,但絕不留手。一往無前,少有防御,更偏愛以暴制暴,全力出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面對子彈不閃不避。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他的這種行為模式顯得剛猛而又「粗糙」甚至有點魯莽。這種孤獨夜行者的狀態迫使他更加「務實」。這種特質也映射在了和他一體兩面的蝙蝠車上。

畢竟,真正代表他的,讓他足以在槍林水火中穿行的,依然是蝙蝠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新人」蝙蝠俠的代步車

「它不會像坦克或者某種專用載具」, James Chinlund 選擇「克制」地對這輛 BatMobile 來進行落地設計:「你在這輛車上看到的每一個設計選取,都是基于他的需求。」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我們從車輛的框架開始搭建……在車輛的前端添加了一整個巨大厚實的保險杠,而車頂則采用了69年款的 道奇 Charger 」,James Chinlund 在面對訪談的時候,是這么說的:「我們會覺得,他(布魯斯韋恩)在搭建了框架和內部結構之后,會想「我需要一個車頂」,然后會把 Charger 的整個車頂切下來,拍在上面。」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這輛車的整個設計,會讓人覺得「他(蝙蝠俠)是一個在和全世界對抗的人」。尤其是當視線往后移動,看到車身后半段毫不掩飾地、額外增加的巨大推進引擎的時候。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這輛車應該有著巨大的鋼制前保險桿,確保它可以貫穿任何阻礙……」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而它的后部的巨大引擎則應該暴露在空氣中,」James Chinlund 在接受 Insider 的采訪時說:「因為沒有人會在蝙蝠車后面追逐這個怪物,因為只有蝙蝠車追他們的份。」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這輛車的后置引擎并非裝飾,這個基于 V8 引擎改裝來的大家伙有627匹馬力,改裝完成后有超過3000 個零件,拍攝期間他們曾在封閉道路上測試過它的速度,但是為了安全至今不知道它最高處理下的時速能到什么程度。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代表蝙蝠俠的紅色車燈和引擎口藍色的尾焰,以及能蓋住槍聲的引擎嘶吼,會在哥譚的陰郁雨夜中給人以極強的壓迫感,這種設計不僅在色彩和音響上和角色進行了呼應,而且會在行為模式、氣質和節奏上,絲絲入扣地嵌合到一起。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借助載具來傳達情感的方式并不止停留在蝙蝠車上。結尾處,蝙蝠俠和貓女駕駛著摩托車在哥譚校外并行游弋的場景,兩輛車從交錯到并行,再到分別和回望,整個過程搭配著作曲家 Michael Giacchino 的《Sonata in the Darkness》,在這部黑暗的電影當中,生生制造出了黑夜中的一抹浪漫,旋律中兩個角色的旋律從互相切換到逐漸融合,這種「克制」的告別在音樂下顯現處別樣的纏綿悱惻,設計感十足。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蝙蝠俠》電影設計美學的源頭,竟然都始于蝙蝠戰車!

面對 Insider 的記者,James Chinlund 坦言:「這輛蝙蝠車并沒有像前作那樣充滿科技感或者軍事感」,他補充道:「諾蘭的蝙蝠車的設計指向的是一個方向,而扎克施耐德則將蝙蝠車的設計引領到了另一個極致,而我和 Matt Reeves 則傾向于讓這部作品中的蝙蝠車趨向于代步工具。想象一下羅伯特·帕丁森版的蝙蝠俠會怎樣構建出自己的蝙蝠車,這本身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并沒有結束

克里斯托弗·諾蘭版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和扎導的正義聯盟三部曲當中,蝙蝠車同樣有著相當有意思的起源故事,當這三輛同樣誕生于21世紀的蝙蝠車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注意到不少相當有趣的共性。

下篇很快會更新,希望我不要爛尾吧。

參考來源:

https://www.imdb.com/title/tt1877830/fullcredits/
https://www.indiewire.com/2022/03/the-batman-production-design-gotham-david-fincher-1234704018/
https://www.insider.com/the-batman-production-designer-batmobile-bruce-wayne-built-it-2022-3
https://www.inverse.com/entertainment/batman-interview-james-chinlund-batmobile
https://discussingfilm.net/2022/03/03/producer-dylan-clark-on-crafting-the-world-of-the-batman/

延伸閱讀:

收藏 6
點贊 24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