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覺大家對一些主流的模型更新都有點疲了。
我自己也是,我越來越想看到一些,更好玩、更有用、更豐富的 AI 的應用,而不只是各種參數的增強,以及普通人感知不到的高高在上的東西。
所以,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我覺得挺好玩的東西,是 Google 自己的一個官方大合集,名叫:
Google labs。
老粉絲可能還記得,我之前分享過兩個 AI 工具,Notebooklm 和 Whisk,這倆其實都是從 Google labs 里干出來的。
Notebooklm 做出了當時看來極具開創性的 AI 播客,直接開啟了一整條全新的賽道,Whisk 則是當時簡化了生圖的交互方式,讓角色和場景一致性保持的非常好,雖然最后被 GPT4o 錘爆了,但是我現在依然覺得,它是一個在當時,非常好玩的應用。
Google labs 的整體調性其實一直是:
用更有趣的方式幫你學習,或者用更簡便的交互提升生產力和創造力,或者用具體的小需求讓 AI 和你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現在,Google Labs 里面已經有三十多個已經開放或即將開放的 AI 產品,在創新方面,交出了很不錯的答卷。
今天也給大家分享一下,其中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五個產品。
它們有些還不夠完美,規模也不夠大,但也許能讓你看到一些,AI 更有趣更多元的模樣。
那,讓我們開始。
這可能是整個 Google labs 里,最有創新精神的工具之一。
作用很簡單,給它一幅畫,它會自動根據這幅畫,生成一段配樂,同時給出配樂的樂器種類和風格。
添加畫作,就可以自動生成音樂。
你可以基于這個畫作上,添加音樂,diy 新的音樂。
我也跑了幾個 case。
首先是梵高的向日葵,鮮艷明快的畫作背后,音樂卻是以憂傷舒緩的大提琴為主。
在畫面和音樂的交錯之下,你似乎更能看到燦爛的向日葵背后,梵高充滿苦難的靈魂。
非常符合當時梵高的心境。
然后是這幅畫。
這是一個很有戲劇張力的畫面,來源于圣經:一個巴比倫國王不知天高地厚搶了耶路撒冷的圣器用來宴請賓客,玩得正開心呢,上帝來抓他了,還用希伯來文寫了一行字警告他,國王看到上帝寫的字,嚇得宴會也不開了,慌忙逃竄,結果還是沒多久就死掉了。
配合這個故事,音樂的風格就充滿了緊張感,還有些錯拍和混亂,告訴你:這國王內心已經徹底慌了。
遇到這種清新明快的風景畫,它就會生成悠揚的鄉村音樂。
最后還有這個。
當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直接笑噴了。畫家是和模特多大仇啊?
配樂就做了那種很詼諧的風格,讓我聯想到一群歡快跳舞的小哥布林。
不過就是還有很多提升空間,比如只支持內容庫里的畫作,不能自己導入文件,但是完成度已經很高了。
比起厚重的藝術史書本,這種用音樂來理解畫作的方式,更直觀,也有意思的多。
Learn About 這是一個 AI 輔助學習知識的工具。
不同于傳統搜索引擎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Learn About 會幫助你用結構化的方法去學習一個新知識。
拿 Agent 這個知識點舉例。
結構化的第一步,是總結知識框架。
左邊的 The Big Picture 就是它為你總結的知識框架,包含定義、目的、特征等等,右邊就是具體的知識內容。
可以先看左邊,獲得一個整體認知,再去右邊詳細學習。
結構化第二步,卡片式筆記。
具體的知識內容包含圖文形式的介紹,相關內容探索,每個卡片都可以點進去單獨學習,確保沒有知識遺漏。
結構化第三步,知識沉淀。
全都講完之后,它會給你三個選項。簡化相當于用初中生能聽懂的方式給你概括總結,深入了解相當于用大學生的標準給你深入講解,獲取圖像就是幫你把知識搜索一下,找到匹配的可視化成思維導圖、結構圖。
用這個方法幫你更好地深入和總結。
中間還有一些非常好玩的互動式學習手法,比如你學著學著,他會讓你,停下來思考一下。
你想一想,想完了之后,點擊顯示,來印證一下你想的和答案是不是匹配的。
結構化最后一步,考試。
一切結束之后,就來到了自我檢測環節,Learn About 提出問題,你來回答,它給你評估。
還不是那種一般的選擇題,是真的那種,讓你好好答題的。。。
在你答完以后,還會給你非常詳細的建議。
這才是 AI 時代的學習方法好吧。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一個知識點很容易就吃透了。
這是一個語言學習工具,我覺得在實用性上,可能已經超過了多鄰國。
畢竟多鄰國上經常要學很多你根本用不到的東西。
我用多鄰國學語言時,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個例句是,“我沒法洗澡,因為有一頭奶牛在我的浴室里”。
不是,到底是誰能用得上這樣的表達。。。
而 Little Language Lessons 的實用性,就強多了。
它主要有三個功能:
第一,針對特定話題給出需要用到的詞匯;第二,學習地道的本地人對話;第三,拍攝身邊的物品,了解如何用外語描述它們。
比如我現在想學粵語。
點開 Tiny lesson。
它會給到你需要的詞匯,短語,還有注意事項,你看完直接就可以跟司機溝通。
真的,常用語都有。
Slang hang 則是給你不同的對話場景,讓你理解當地地道俚語。
用詞和發音都還挺標準的,雖然腔調有點怪,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已經很夠用了。
Word Cam 也是我覺得非常實用的一個功能,想不起來的詞就拍照讓 AI 給你答案,下一秒就能用到。
多鄰國,好好學學。
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個名字總讓我感覺它在蹭 Sketch。。
Sketch,最著名的 UI 設計工具之一,也是我曾經做 UI 設計的時候,吃飯的家伙。
Stitch 是 Google labs 上個月推出的設計工具,前身是 UI 設計工具 Galileo AI。
它支持兩種模式。
標準模式,支持用自然語言生成 UI 界面。
比如我隨口說一句,生成一個點外賣的 APP。
他會跟 DeepResaerch 一樣,問你幾個需要你確認的問題,大概一兩分鐘,5 個頁面就生成完了。
可以在頁面上用嘴直接編輯,也可以將畫板導入 figma,用 figma 畫布編輯。
而實驗模式,支持圖片參考生成 UI 界面,你隨手畫一張圖給它,它也能生成一個你想要的界面。
就像 google labs 的負責人之前在訪談里說的一樣,chatbot 是 AI 最好的交互形態嗎?未必。
未來,更直觀的交互形態很可能是,直接給 AI 一張圖像,或者一個文件,讓它去執行操作。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職場類工具。
這是 google labs 這個月整出來的新活兒,用真人職場大佬訓練出來一個虛擬人專家,專門為你解決職場難題。
原型人物,就是這個戴眼鏡的金發女人,kim scott,Google 和蘋果的前高管。
主要的數據庫,來自她之前寫過的兩本暢銷書《徹底坦率:一種有溫度而真誠的領導》(radical candor)、《徹底尊重:如何更好地合作》(radical respect),還有她的公開演講。
進去以后,
你就可以開始和她聊天了。
可以說話,可以打字,也可以按照給定的選擇來和她對話。
常見的職場問題,像如何避免被甩鍋、有分歧怎么溝通、怎么談績效、想跳槽怎么跟領導說,都在她的射程范圍內。
她會先給你講一套理論,然后再和你角色扮演,在實地演習中告訴你該怎么做,最后還會幫你回顧整個流程,加深記憶。
不過呢,她不是什么都跟你聊,比如專業的醫療或者法律問題,她就會建議你去咨詢專家。而如果你想和她閑聊,她也會把話題扯回工作上,拒絕摸魚。
溝通下來的整體感受,就像跟一個雷厲風行的職場老炮取經,她給到的建議雖然不是唯一解,但也能多一個維度的參考。
我覺得這個工具達到了一個平衡:去看 kim scott 的書,我可能看不下去,也沒法看完直接演練。去和 AI 對話,我又擔心它不靠譜。現在這樣一個 Gemini 大模型驅動+真人數據訓練的賽博導師,就正正好好。
現在這個 portraits 上還只有 kim scott 一個人,但 google 已經在搞別的 AI 虛擬人了,預計未來可能推出瑞達利歐跟你聊金融,再往后看,跟愛因斯坦聊物理,跟馬斯克聊火星也不是沒有可能。
未來的生態還是很有意思的。
Google labs 的網址在此,記得打開魔法,確保你的環境能夠使用。
最后,聊聊 Google labs 本身。
這個項目是從 2002 年開始運營的。
當時谷歌還年輕,熱衷創新,一身使不完的牛勁。
為了激發更多靈感,谷歌出了這么一個策略:所有員工都可以把他們工作中 20%的時間投入到非官方的創意項目中,也就是一周里足足有一天時間來搞創新。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好用的產品誕生了,包括 Google shopping、Google map、gmail、Google scholar......很多 Google 的重要功能,都脫胎于彼時的 Google labs。
當時的 Google labs 是一個大廣場,用戶可以直接和產品互動并提出反饋,產品快速發布,又在用戶的意見下快速迭代,這樣開放包容的光景持續了九年。
直到 2011 年。
這時的谷歌已經成了一個有著數以萬計員工的巨型跨國公司,把注意力聚焦在核心業務上成了首要任務。而當初定下的創新策略,已經不再適合谷歌的發展需求。因此,在這一年,Google labs 項目被關停。
做匠人,和追時代,很多時候是兩難的。
不過在這之后的十年里,Google 內部的創新之火并沒有完全熄滅,Google X 和 Area120 項目,都是 Google 在創新和聚焦之間跌跌撞撞尋找平衡的嘗試。
再往后,AI 時代來了。
得益于 AI 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和模型能力提升,探索創新項目的效率提高了。谷歌順應潮流,整合了很多實驗性業務,納入 Google labs。
于是就有了 Google labs 的這次重出江湖。
Google labs 這次回歸,在產品構建上,有幾個有趣的點。
第一是 start small。
Google labs 的產品,以 10000 周活躍用戶為首個目標。
在 Google 這么大的規模下,這個目標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微小了。
但這樣的好處是輕量化,也更容易找到有針對性的用戶需求。
第二是快速迭代。
有點子就做,有時候可能連 PRD 還沒做好,工程師已經上去開始干活了。
用 50 到 100 天,就能把創意落地并交付給用戶。
第三是站在未來的角度去做產品。
從更智能、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做創新。
思考未來五年、十年后 AI 融入人類生活的方式。
可能是因為這三點,讓 Google labs 在 Google 這樣的超級大廠里,還能夠保持活力。
在紛繁變化的 AI 時代。
創新。
才是第一生產力。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6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