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迷糊。依然保持一直的讀書習慣,但是越來越發現時間不夠,思考不足。一個行業越走深,越有難以琢磨和值得探索的知識。所以,在最近集中看了幾輪設計書,集中做了幾輪設計研究后,開始迷糊了。
想更有效率地讀設計書,也想更廣泛地吸收知識。希望自己的廣度閱讀可以保持豐富人生和思考,也可以幫助設計工作更簡單地觸及人心。
正巧,周末仔細讀了胡適等先生著作的“怎樣讀書”,小有所得。
附:設計師圖書導航
沒有功利心地讀書
"讀書的功用,從前的人無非是為做官,或者以為讀了書,“顏如玉”、“黃金屋”一類的東西就會來,現在可不然了,知道讀書是求智識:為做人。"
胡適先生說的精湛,不要為了功利而讀書。目的性太強的讀書方式是不可取的。例如明天要參與一個音樂產品設計, 你今天開始讀“音樂的十萬個為什么”、“什么樣的音樂感動人”,開始學習聽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是不能完美保證你可以設計出好的音樂產品的。突來的學習可以補充你對音樂的知識認知,但是不能馬上給你音樂的氣質,所以你就難以設計出有音樂靈魂的產品。
讀書的節奏應該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把對自己的認知和對工作的展望一一預期而篤定。然后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開展閱讀。沒有目的,只求修心,只為做人。這樣的計劃才能讓讀書帶來最大的價值。
讀書四法則: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看到一本設計書,肯看,仔細琢磨書中的理論和案例,做到讀懂。
口到: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認知清晰,能輕松闡述書中的內容精髓。
心到:能思辨性地理解書中內容,不輕視,不盲從。能把作者的闡述和經歷,理解為自己能所用的知識和經驗。
手到:光靠腦袋去記是不夠的,還得靠手寫。經過沉淀的東西,才有機會可以更長久地停留在腦中,沉淀下來的知識還能帶來再次思考的機會。
我每周會讀之前標記的設計文章數篇,聽TED數次,對熱門軟件做設計思考和辯證,看Kindle里的各種書,閱讀量不小,但是能同時做到眼口心手都到位的閱讀不多,看來時間安排和讀書思路還得調整。
深度和廣度的搭配
讀書要有兩種讀法,一是深度,二是廣度。
深度讀書就是對感興趣的方向做縱向研究,像做學問一樣做到極致。例如開始做營運業務軟件,你能預期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會接觸如何把數據內容通過圖形方式展現在界面上,所以你開始對信息可視化感興趣。你需要深度研究這個設計相關的知識。理解信息可視化的起源,讀第一本專業書籍,了解計算機界面以前的報紙上的信息可視化,追本溯源,從本質來了解知識,然后隨著技術的發展一步一步深化對信息可視化的理解,并在每次技術變革和市場變化中思考信息可視化進化和演變的原因和結果。這就是一個深度讀書的例子。
深度讀書會很累,但是產出非常大。你為了一個知識付出的專業門檻建設,短時間很難被別人追趕上,你也可以在該專業充分自由發揮你積累的知識。
廣度讀書是為工作和生活帶來橫向閱讀的樂趣。
廣度讀書沒有橫向局限,真的是懂的越多越好。我甚至認為一個交互設計師在前幾年工作積累良好的設計工作習慣、基本設計技能、執行力后,后面的很多年都在增進自己的設計廣度。
其實我們做設計的,也要涉獵很多知識。做一個信息結構復雜的企業管理系統,設計師需要有充分的邏輯思考能力,這個需要對理工科知識有一定涉獵和積累才能順利工作。做一個面向兒童的產品設計,需要對兒童的思考方式和兒童界的流行非常了解,需要讀兒童的書,體驗兒童常用的社交產品。做一個品茶的網站,從來不喝茶的設計師也得了解下茶葉的種類和妙處。
設計師的廣度閱讀,就好像在體驗種種用戶的需求和人生,然后再出自己的創新和執行力,讓這些用戶的生活更美好,真是精彩。
下面這兩句是這周末讀到最喜歡的,分享給大家,以供思考。: )
“讀書第一能專心,第二能動筆?!?/strong>
“一切文章有兩個偉大的導師:一是自然,二是人生?!?/strong>
附:設計師圖書導航
關于高效學習,附上采銅老師的一篇知乎專欄好文,看完受益的同學記得到專欄里給老師點贊呦。
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一):提問
「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么要說實話?」
這是維特根斯坦思考過的第一個哲學問題。那時他只有八九歲,他向自己問了這個問題,并苦苦思索,卻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這個問題的兩難性折磨著他,逼迫著他去解開謎團。據《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的傳記作者蒙克所說,正是「那種問題激起的強制傾向把他拽進了哲學」。
即便無意成為維特根斯坦這樣的哲學家,僅僅作為一個學習者,問題也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老師。就我自己來說,我的閱讀和思考,都是在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牽引之下、在因問題無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慮和不安的鞭策之下進行的。對問題的好奇,對答案的渴望,構成了我學習的最大的動力和最頑強的行動。
或者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視角來看,「問題」也是意義非凡。可以說,向自己提問是成為一名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我們不妨先站在反面,來分析一下非問題導向的學習是什么樣的。
一個典型的非問題導向的學習過程是:
1. 訂立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可能經過縝密的安排,也可能比較隨意。很多人會為自己訂立這樣的學習計劃:
「下星期,我要看完《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p>
「這個月的任務是系統了解一下行為經濟學?!?/p>
「這幾天準備把網易公開課的《公正》擼一遍?!?/p>
2. 實施學習
從頭至尾地閱讀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門課程,把其中認為比較重要的點摘取出來,并且記成筆記,堆放在Evernote里。
3. 回顧和整理
把Evernote中的筆記進行一番整理,比如分組和賦予標簽;或者畫成一張思維導圖,把書中的知識要點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再現出來。
能做到以上三步的已然是比較優秀的學習者了,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整個過程中,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把外部載體中的某個確定的知識集合經過一定的消化和組織后搬運到了自己的頭腦中,所有的學習行動都是以這個特定的集合為中心。知識(通常是那些被認為很權威的知識)傳遞過程的精確性、完整性至關重要,而學習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乃至困惑,可以暫時擱置起來。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想法和做法沒有什么不對。那么我們不妨問這樣幾個問題:
1. 你為什么要看《心理學與生活》?為什么要看《公正》?為什么要學行為經濟學?
——是不是它們很時髦,大家都在看?是不是因為朋友或者老師的推薦?又或者,不知道為什么,只是覺得可能對我有點用?
2. 在你劃線或者記筆記的時候,你是依憑什么來判斷哪些值得記、哪些不值得記的?
——是不是無法給出一個特定的標準,很多時候只是憑感覺?是不是有時候覺得可記的太多,認真一點的話半本書都能給抄下來,有時候又覺得無處下手?
3. 在你為你的筆記做完了所有的整理工作,或者畫出一張完備的思維導圖以后,你真的覺得一切都完成了嗎?
——是不是覺得我記下的這些東西,只是存放在那里,我依舊不知道怎么用?是不是覺得,我只是又積累了好多「資料」,然后安慰自己說,未來的某一天我總會用上它們?
這些疑問對于教育心理學家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他們一直在研究和反思這類學習模式——它被稱為「直接傳遞模式」,即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簡單、線性的「傳遞—接受」的過程,學習的目標只是用靜態的知識把頭腦裝滿(《變構模型——學習研究的新路徑》)。他們認為,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建構主義」的模式,即學習者的知識不是簡單地吸收而來,而是主動地建構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一個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一個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擊那些新接觸到的知識,在經過一系列復雜的交互之后,把這些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
問題構成挑戰,使學習變成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建構者」,因為我們不僅僅在學習知識,我們還在「建構答案」,在努力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篩選、評判和整合新知識和舊知識,并把它們融匯成一個自洽的整體;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探索者」,主動地去探求未知的領域,拓寬「未知的未知」的 邊界,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對現成的、邊界明晰的知識的掌握;一個好的問題,讓我們成為一個「獵手」,知識是我們主動去偵查、尋覓、狩獵的獵物,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供奉著的或者亦步亦趨跟隨著的對象。
作為一個獵手,我一直在苦苦尋覓我的問題的答案。比如,本文的標題——「怎樣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就是我向自己提出的一個高難度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牽引下,我尋找和搜集各種各樣的資料,進行批判性地閱讀,同時反思自己的經驗,最后,把它們創造性地整合成一個系統。假設你沒有問過這個問題或相類似的問題,只是對「學習方法」有那么一點模糊的興趣,你可能只是去找一本(現在正暢銷的)諸如斯科特 · 揚(Scott Young)的《如何高效學習》來看,記下幾個所謂的「高效率秘籍」后又扔到一邊,一個星期后忘得一干二凈。下圖是兩種學習的對比:
從上圖可以看到,問題可以引導我們進入涉入更廣、更深的領域,我們不再是被告知去學習什么東西,而是去在探索地尋找知識,尋找構筑我們答案的材料。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的最大的特點是,它所希求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我們可能會尋訪任何可能的線索,查閱任何可能的有益的資料,而不受既定的觀點的束縛。劉未鵬就是一個很好的提問者和回答者,原本他是一名優秀的程序員,與心理學沒什么交集,但是研一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開始思考一個深刻的問題:「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正確地思考」(我在南大的七年),這個問題令他如同著了魔似地集中、大量閱讀各種與之有關的書籍,不斷地思考和總結,在Mind Hacks?上有條不紊地更新一篇篇高水準的文章,最后寫出了《暗時間》。
琳達 · 達林 - 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教授,也是美國教育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她在建構主義理論背景下,大力倡導「基于探究的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的觀點。并且,她提出基于探究的學習已經有三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分別是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和基于設計的學習。三種教學方法雖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以問題、情境所引導下的主動式、建構式的學習。就拿基于問題的學習來說,美國的醫學、商業、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已經廣泛使用這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關鍵之一,是提出一個現實場景下的、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而非一個純理論的或者封閉性的問題。例如,如果我們問:「速讀是不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那么一旦我們得出「好」或者「不好」的結論,那么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就可以關閉了;而如果我們問的是:「讀書時是應如何選擇和調整閱讀的速度?」,我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探究下去。在美國教育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于2007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系統比較了幾種主要的學習方法的成效,結果發現,「提出深入的、探索性的問題」(Ask deep explanatory questions)被證明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事實上,在偉大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看來,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無限地探究下去。他在名著《怎樣解題》中寫道:
「 沒有任何一個題目是徹底完成的了。總還會有些事情可做;在經過充分的研究和猜測之后,我們可以將任何解題方法加以改進;而且無論如何,我們總可以深化我們對答案的理解?!?/p>
這實際上點出了問題導向的學習的另一個益處,就是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我們不僅僅是臨時地就一個問題尋找解答,而是持續地去思考和嘗試解答這個問題,這個過程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貫穿我們的一生。問題就像一個富有韌性的細線,幫我們把各種知識、經驗、觀念和方法串在了一起。有研究比較了在物理學領域以及歷史學領域,專家和新手在知識組織上的差異,發現「專家的知識不僅僅是對相關領域的事實和公式的羅列,相反它是圍繞核心概念或大觀點(big ideas)組織的,這些概念和觀點引導他們去思考自己的領域」(《人是如何學習的》)。
當然,我們不僅僅可以向自己提問,也可以向其他人提問,向高手求教,向智者參習。但是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還得需由我們自己來解答,別人的幫助只是一種推動,但心智構建的過程是無法由他人替代的。
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提問者,他從閱讀、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先解答表層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問題給自己,被問題所困擾和折磨,同時開啟之后的求知之路。當然,提問只是這偉大旅程的第一步,他必須還能具備其他的意識和技能,才能到達,而這,將是我余下幾篇將討論的內容。
參考文獻
- 瑞 · 蒙克 著,王宇光 譯. 《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 安德烈 · 焦爾當,裴新寧 著,杭零 譯. 《變構模型——學習研究的新路徑》,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 琳達 · 達林 - 哈蒙德 等著,馮瑞 等譯. 《高效學習——我們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 斯科特 · 揚 著,程冕 譯. 《如何高效學習》,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 G · 波利亞 著,涂泓、馮承天 譯. 《怎樣解題》,上??萍冀逃霭嫔?,2007.
- 約翰 · D · 布蘭思福特 等編著,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 譯. 《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 Pashler H., Bain P., Bottge B. and et al. Organizing Instruction and study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A Practice Guid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2007.
專欄系列:開放的智力
謝謝閱讀。
原文地址:youwenwen
【優設網 原創文章 投稿郵箱:2650232288@qq.com】
================關于優設網================
"優設網uisdc.com"是一個分享網頁設計、無線端設計以及PS教程的干貨網站。
【特色推薦】
設計師需要讀的100本書:史上最全的設計師圖書導航:http://hao.uisdc.com/book/。
設計微博:擁有粉絲量70萬的人氣微博@優秀網頁設計 ,歡迎關注獲取網頁設計資源、下載頂尖設計素材。
設計導航:全球頂尖設計網站推薦,設計師必備導航:http://hao.uisdc.com
———————————————————–
想在手機上、被窩里獲取設計教程、經驗分享和各種意想不到的"福利"嗎?
添加 優秀網頁設計 微信號:【youshege】優設哥的全拼
您也可以通過掃描下方二維碼快速添加: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