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導語

上一篇文章 咱們聊了 logo 設計,這次聊聊圖標。

上期回顧:

不知大家有無注意過我的賬號頭像,圖案就是 Mac 上 Command 命令符號的變體,我加粗了圖形并給它的四角填充了不同色值。

為什么用 ? 做頭像?首先,Command 是設計軟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快捷命令,極致百搭,有想不起來的操作,就摁著它再去敲一敲其他按鍵,總會收獲小驚喜。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再者 ? 的設計出自我所喜歡的——Apple 初代設計師、字體設計師和像素女王、圖標設計教母、獨立設計師、策展人、藝術家、GUI 設計先驅(qū) Susan Kare(原諒這里套用權游龍媽的介紹模式,畢竟她在 GUI 設計史上也可以說是龍媽般的存在)。

知往鑒今,這篇文章就先一起來回顧下圖標設計往事,再論一論當下。

正文開始前,先提幾個問題:

  1. 圖標設計有沒有獨立價值?
  2. 圖標設計到底有沒有技術含量?
  3. 圖標設計有沒有原創(chuàng)這一說?

這些問題是否有標準答案,我們就「知往」之后再說。

一、圖標設計溯源

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簡稱 GUI。

它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60 年代,從計算機圖形學之父 Ivan Sutherland 開發(fā)了 Sketchpad 系統(tǒng),被廣泛認為是 GUI 的前身;

到鼠標之父 Doug Engelbart 首創(chuàng)了 NLS 系統(tǒng)并明確 GUI 的概念;

再到面向?qū)ο缶幊讨?個人計算機先驅(qū) Alan Kay 提出 Smalltalk 原型和桌面隱喻并在 PARC(施樂公司實驗室)進行了系列研究實踐,就基本確定了 GUI 在計算機上的應用形態(tài)。

而圖標(icon),則是 GUI 最基本的組成元素。

1. 圖標誕生

上世紀 70 年代,施樂公司 PARC 匯聚了一批頂尖信息技術專家,其中有四位圖靈獎獲得者,這里孵化了眾多世界上最前沿的計算機技術,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圖標就是誕生于此地。

1981 年,由 PARC 研發(fā)的 Xerox Star(施樂之星)發(fā)布,它繼承并優(yōu)化了 Xerox Alto(1973),是世界上第一款集成了 GUI 的商用個人計算機。

計算機從此不再只是依靠 CLI(命令行界面)交互,有了更為直觀的圖形界面,通過圖標交互可以執(zhí)行各種命令操作。

下圖可以看到最早的文件夾、文檔、漢堡/菜單圖標等。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但由于公司的戰(zhàn)略問題,這款計算機和實驗室的很多先創(chuàng)技術都沒有受到公司高層的重視。施樂所擁有的一切本可以助其稱霸整個計算機行業(yè)(喬布斯說的)。

不過,施樂 GUI 雖生不逢時,卻被喬布斯成功偷師,最終得以在 Apple 轉(zhuǎn)世重生。

2. 圖標面市

時間來到 1983 年,這一年 Apple Lisa 被推出,這是世界上首款具備 GUI 并配備鼠標的商用計算機,界面包括圖標、彈出窗、下拉菜單,可以進行多任務操作。

可惜因價格過于昂貴,幾經(jīng)迭代都沒能取得市場成功。但它的出現(xiàn)在 80 年代引起了 GUI 討論熱潮,眾廠商也紛紛開始研究效仿。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早在 1979 年,喬布斯以 Apple 的股票作為交換,得以在施樂實驗室兩次觀看其最新的研發(fā)成果演示,內(nèi)容包括鼠標驅(qū)動 GUI,Smalltalk 編程語言、以及以太網(wǎng)技術。

在看到 GUI 演示的十分鐘內(nèi),喬布斯就預見到——這就是未來!以后的每一臺計算機都會是這樣操作。

Lisa 的圖標雖增加了不少細節(jié),但仍可以看出是基于對施樂的模仿,缺乏創(chuàng)新顯然并不符合喬布斯的作風。

3. 圖標發(fā)展

一年后喬布斯發(fā)布了 Macintosh(Macintosh 128K),也就是最早的 Mac。這款個人計算機繼承了 Lisa 的先進技術,但價格更為低廉,面向大眾消費市場,定位在低成本、易使用。

Macintosh 的用戶界面不僅包括基礎 GUI,還配置了多種字體及幾款預置的應用程序,而視覺設計基本都被 Susan Kare(以下稱 Kare)包辦。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可以明顯看出,這時候的圖標更具設計美感,也更簡約,可識別性也更強。

一方面喬布斯對 Macintosh 寄予厚望,把個人對藝術和創(chuàng)新的追求全然傾注于其中;kare 個人的藝術背景則發(fā)揮著主要作用,據(jù)稱她在 Apple 的工牌標注的不是設計師,而是「Macintosh Artist」。

kare 的設計是突破性的,她的圖標大膽而友好,從她開始,圖標設計才認真思考與用戶產(chǎn)生共鳴。她為 Macintosh 設計的一系列圖標都成為 Apple 的經(jīng)典,并沿用至今。

二、Macintosh 的微笑

Kare 是學藝術出身,在進入 Apple 之前主業(yè)在做雕塑,她沒有任何數(shù)字設計經(jīng)驗,對計算機也一竅不通。

不過,她覺得「理想的工作雖是全職從事藝術工作,但做雕塑太孤獨」,于是她抓住機會走進了數(shù)字世界。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圖片攝影:Norman Seeff - Susan Kare 與 Macintosh,1984 年

受高中好友的 Andy Hertzfeld(Apple 早期軟件工程師)的引薦,她于 1983 年通過面試入職 Apple,上來就被要求通過藝術手段賦予 Macintosh 親和力——怎樣讓它看起來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早期的計算機僅面向企業(yè)和專業(yè)人士),想辦法拉近普通消費者與計算機的距離,畢竟這是一臺面向大眾市場的個人計算機。

直白一點說,她需要設計出讓不懂計算機的人都可以輕易操作的可視化界面,甚至不需要使用說明手冊。

在此之前,Hertzfeld 曾讓 Kare 嘗試設計圖標和字體,并建議她使用 32 × 32(格子)的方格紙來繪制圖像,一個格子代表 1 像素,通過這 1024 個格子來模擬 Apple 早期的計算機位圖顯示(早期屏幕分辨率低,計算機成像都是像素化)。

于是 Kare 買來格子本,開始手繪了第一批 Macintosh 圖標,包括「剪切」、「粘貼」和「筆刷」圖標等,原稿被 MoMA 藝術館收藏。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這些圖標的繪制靈感完全來自刺繡針腳、馬賽克、點陣畫技法,那時的 Kare 還不懂什么是像素藝術,但已冥冥中奠定了其日后成為「像素女王」的基礎。

1. Happy Mac

基于以上經(jīng)驗,Kare 開始思考 Macintosh 的 GUI 目標,她總結了三點:

  1. 要讓自己的媽媽會用
  2. 像街機游戲一樣好上手,不需要說明書
  3. 體驗友好

如何讓所有人都可以接受 Macintosh?那就需要考慮到大眾化和通用性。

那怎樣的設計才會具備通用性?

必然就是細節(jié)越少通用性越強,而卡通化的形象會更有親和力,更容易讓人心情愉悅并放松。

那這個形象應該是什么樣子?

蒙娜麗莎的微笑眾人皆知,那 Macintosh 的微笑人們會不會喜歡?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Happy Mac,1984 年,Macintosh 啟動圖標

上圖模擬了最早的 Macintosh 啟動畫面,屏幕中心是經(jīng)典的 Happy Mac 圖標,Kare 用這個設計來給用戶傳達友好的第一印象,通過把 Macintosh 擬人化,來消除用戶對計算機/機器的先天恐懼。

Kare 明確說該圖標的直接靈感來自于 Smiley,就是我們常見的黃色笑臉圖案(最早由 Harvey Ross Ball 設計于 1963 年,70 年代初被人在法國注冊商標并成立品牌公司 The Smiley Company,以該笑臉 IP 授權發(fā)家,現(xiàn)已是時尚界知名潮牌)。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Happy Mac 圖標也是后來 Mac 上 Finder 圖標的靈感所在,而 iPhone 上 Face ID 圖標靈感則基于前面二者。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2. 第一批 Mac 圖標

我從 Mac 時代開始,(就致力于)與用戶產(chǎn)生共鳴,并嘗試開發(fā)一致且易于理解的設計系統(tǒng)。

Kare 喜歡天馬行空,嘗試各種想法來把命令操作轉(zhuǎn)化為視覺提示,她的設計往往直觀又吸引人。

她在 1983~1984 年間為 Macintosh 設計了第一批像素圖標,比如「炸彈」代表出錯,「手表」是告知用戶等待加載,「軟盤」代表存取;她也優(yōu)化了諸如廢紙簍、文檔、箭頭光標等初代 Lisa 用過的圖標。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當然有時也不免用力過猛,比如那個「炸彈」圖標就曾讓用戶擔憂自己的 Mac 會爆炸。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由于工程師開發(fā)了可視化的圖標編輯器,Kare 可以在原型機上操作鼠標來繪制電子版圖標,繪制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在 32 X 32 像素的畫布內(nèi),點擊或關閉像素點就可以了,這讓 Kare 十分興奮。

幾十年后,使用復雜的繪畫工具和多級撤消操作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人們很容易忘記體驗最基本的數(shù)字工具時是多么愉快。

她甚至還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繪制出了逼真的喬布斯像素肖像。

3. Hello 字體圖標

經(jīng)典的「hello」手寫字體圖標,最早是 Kare 為了宣傳 Macintosh 的推出而設計,沿用至今,仍被廣泛用于 Apple 的產(chǎn)品營銷物料。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4. MacPaint 應用程序

Lisa 推出時就已內(nèi)置了繪圖應用程序 MacSketch,GUI 由設計師 Bill Atkinson 負責,但圖標少,界面都還比較簡陋。

到了 Macintosh 版本,Kare 就對該應用進行了升級,設計了應用圖標,優(yōu)化了界面,設計了諸如「套索」、「抓手」和「油漆桶」等工具圖標,這些圖標也一直沿用至今,幾乎沒有過大的變化。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MacPaint 應用界面和圖標

圖中的女性肖像是掃描了喬布斯買的木刻版畫復制品后繪制,被印在產(chǎn)品外包裝和手冊上用做宣傳。

5. Chicago 字體

Kare 在 Apple 的工作,圖標和其他界面設計并不是全部。其實她還給 Macintosh 設計了多款位圖字體,都成為 Apple 的經(jīng)典字體。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Susan Kare 為 Macintosh 設計的所有字體

其中 Chicago 字體是她設計的第一款系統(tǒng)字體,也是 Apple 第一款比例字體(此前計算機上都是等寬字體),使文本在早期狹小的低分辨率顯示屏上更易識別和閱讀。

這款字體在 1984~1997 年間用于歷代 Macintosh 的系統(tǒng)字體。另外,擁有過第 1~4 代 iPod 的朋友應該也會眼熟這款字體。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Chicago 字體及應用

Kare 還設計了 一款圖形字體——Cairo,靈感來自古埃及象形文字。細節(jié)豐富,仿若古早版 emoji 或者 SF 符號。

所有字體都在喬布斯的授意下按世界級城市命名,目前,Apple 設備上默認(無襯線英文)字體是 SanFrancisco,但并不是 Kare 設計的那一款。

6. 與喬布斯

喬布斯對字體設計極為重視,Kare 說她應對喬布斯的苛刻時有一個秘訣:不要問他「你喜歡這個設計嗎?」,要提供多個方案給到他,然后問「你喜歡哪一個?」。

看來喬布斯確實喜歡多方案,但 上篇文章 也講過,他向保羅·蘭德要求多方案時卻吃癟。一山更比一山高,Kare 說她記得保羅·蘭德曾幾乎拍著桌子說「我已經(jīng)做了五十五年了,我知道你應該做什么!」。

盡管 Kare 沒有對外講什么,但可以確定喬布斯是很欣賞她的,不然也不會讓她全程參與了 Macintosh 的發(fā)售預熱活動,包括雜志拍攝、專訪、電視廣告以及在電視節(jié)目中演示如何操作計算機。而且,1985 年喬布斯離開 Apple 后帶走了幾名核心員工,Kare 也在列,并在新公司 NeXT 擔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只不過幾年后,Kare 還是選擇離開了喬布斯,成為獨立設計師。

她在 Apple 工作的時間并不算太長,但卻給 Apple 提供了第一個完整的視覺語言,奠定了其 GUI 設計基礎。

三、拙工抄,巧匠盜

我們都有個有錢的鄰居,叫施樂,我闖進他們家準備偷電視機的時候,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把它盜走了。

這是經(jīng)典的喬布斯訴微軟抄襲時,比爾·蓋茨給予的靈魂反駁。

到底抄沒抄襲?法律上并沒有認定。

Apple 當年起訴微軟 GUI 侵權時,施樂也起訴了 Apple,只是最終都沒能勝訴,眾多理由中有一條大概是當時法院認定:想法本身不受版權保護,只要沒有復制源代碼就不算侵權。

這段亂斗最終讓各家都更加重視專利和版權,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對 GUI 開源起到正向作用。。

喬布斯曾在采訪中引用畢加索的「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拙工抄,巧匠盜)來回應抄襲與借鑒的區(qū)別。

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能為「巧匠」已屬高階,我們不妨來看看高階的圖標設計是怎么個「盜」法。

1. Command 符號

Command 命令最初的占位符就是復用 Apple 的 logo,點開命令菜單欄就會看到一列蘋果,但喬布斯覺得 logo 獨一無二,不應該在產(chǎn)品中被濫用,所以需要再設計一個專屬符號。

Kare 嘗試了各種隱喻,但最后還是決定找一個完全抽象的圖案來代替。

她在翻閱手頭的圖案畫冊時,在目錄上看到這個 ? 圖形,據(jù)稱是瑞典露營地的標識。后來又發(fā)現(xiàn)這個圖案起源于古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鳥瞰瑞典的博里霍爾姆城堡也會得到這個圖案。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這個圖形也有專稱——Looped square,它是一種起源于北歐的古老符號,民間刻在建筑或物品上有辟邪之意。

在 Unicode 中,? 被編碼為 PLACE OF INTEREST SIGN (U+2318)。

人類文明源遠流長,提供給設計從業(yè)者的素材可太多了,從傳統(tǒng)圖案、紋樣、或者古老符號里尋求借鑒是常見的設計思路,如果考據(jù)到來源一般是沒有問題的。但參考的如果是素材網(wǎng)站或者網(wǎng)絡圖片上二創(chuàng)圖案,就一定要注意版權信息。

2. 警示圖標

警示圖標包括在 Kare 最早設計的一批 Mac 圖標里面,圖形是人臉側(cè)面剪影加氣泡提示,看起來就像是有人在提醒你要注意什么,而非系統(tǒng)或機器。

但圖標里的人臉剪影圖形,跟上世紀 20 年代初包豪斯藝術與工藝學院的 logo 很相似。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要在 32 X 32 像素甚至 16 X 16 像素的狹小空間,規(guī)避像素作圖的技術限制并體現(xiàn)帶有人性化色彩的功能,就需要一點巧思,靈感不會憑空而來,這時候就要考驗審美積累。

Kare 是學藝術出身,熟諳美術史,擅長平面設計,另外,她還是保羅·蘭德的鐵桿粉絲,深受立體主義思潮影響,其審美積累自不一般。

3. Finder 圖標

Mac 上的 Finder 圖標很經(jīng)典,一直被誤認為初始設計者是 Kare,但她本人予以否認。

真正的設計者是 AlbenFaris 設計公司的 Lauralee Alben 和 Jim Faris,他們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為 Macintosh 的操作系統(tǒng)設計了這個 logo,幾經(jīng)演變成為 Finder 的經(jīng)典圖標。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前文講過,它的靈感來自 Kare 設計的 Happy Mac 圖標,雙面人的設計(靈感是不是也來自蝙蝠俠?)代表用戶的臉和 Macintosh 結合,突出個人對計算機的掌控權力。

因為喬布斯本人是畢加索的擁躉,Apple 的產(chǎn)品設計本來就自帶藝術氣質(zhì),所以人們普遍猜測該經(jīng)典設計受到畢加索的畫作影響。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所以,盜亦有道,會「盜」也是設計師的必修課之一。

四、獨立設計生涯

Kare 今年 69 歲,她職業(yè)生涯最青春的幾年都貢獻給了 Apple。離開喬布斯之后,她又為微軟、IBM、英特爾和 Facebook 等眾多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提供過 GUI 設計服務。

比如,1988 年為微軟操作系統(tǒng) Windows 3.0 設計的圖標組及其他界面。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為 Windows 3.0 經(jīng)典的紙牌游戲(玩過的年紀都到位了)設計視覺元素。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1989 年為 IBM 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 OS/2 設計的圖標。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1990 年 Kare 曾短暫加入由幾位 Macintosh 初創(chuàng)工程師成立的軟件公司 General Magic,設計了 logo 和一些 GUI。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2008~2010 年間,Kare 為 Facebook 設計了數(shù)百個 64 X 64 像素的矢量圖虛擬禮物,該項目曾為 Facebook 創(chuàng)下百萬美元營收。

一個小彩蛋,其中的「Big Kiss」圖標至今仍出現(xiàn)在 Mac 賬戶的預置頭像選項里。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2012 年為 MetaWatch 設計 GUI。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2015 年她出任 Pinterest 的產(chǎn)品設計主管,然后轉(zhuǎn)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2018 年,她在 Pinterest 舊金山總部負責設計了 The Point 咖啡館。

2019 年她被授予美國國家設計獎終身成就獎。

目前 Kare 依然活躍在設計和藝術領域,也熱心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業(yè),其作品曾在各大博物館展出或被收藏,她也在線上銷售限量印刷制品。

回顧數(shù)十年職業(yè)生涯,Kare 仍為她在 Apple 時期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感到自豪,始終懷念那段與世界上最富創(chuàng)造力和敬業(yè)精神的工程師們合作的時光。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攝影:Norman Seeff - Susan Kare 與 Macintosh,1984 年

五、圖標設計理念

我相信好的圖標更像是路標而不是插畫,應該以清晰,簡潔和令人難忘的方式呈現(xiàn)好一個想法。

Kare 自己對好圖標的定義繼承了保羅·蘭德對一個好 logo 的定義(可參考 上一篇文章 中有關保羅·蘭德的介紹)。

保羅·蘭德不僅是 Kare 的偶像,二人還實實在在有過合作。1985 年,Kare 跟隨喬布斯離開 Apple 并成為了 NeXT 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正是由她牽線(最強事業(yè)粉),喬布斯請到了保羅·蘭德來負責 NeXT 的品牌設計。

作為后輩,Kare 經(jīng)常在保羅·蘭德的書中尋求設計建議。

而她給自己后輩的建議除了「思考圖像含義,不止關注外觀」,還有自己一直堅持的設計原則:

  1. 簡單、清晰和美觀
  2. 重視上下文和隱喻
  3. 易于理解、便于記憶
  4. 確保一致性和可讀性
  5. 人性化

如果你去查閱 Apple 最新的用戶界面指南,圖標那一欄第一句話就是:

作為圖形資源的有效圖標能以用戶立即理解的方式表達單個概念。

Apple 的圖標設計規(guī)范關鍵詞包括:隱喻、易于識別、簡單、快速易讀、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趣味性、不輕易更改應用圖標等。

而 Google 的圖標設計規(guī)范則提供了更為細致的圖示說明,除了一貫的更強調(diào)基準,關鍵詞也大同小異:簡單、友好、保持一致性和可讀性、遵循基準尺寸但不缺少特征等。

Kare 在職業(yè)生涯中一直恪守設計原則,致力于 GUI 的可讀性,她不僅為 Apple 提供了用戶體驗設計范本,同時也定義了行業(yè)標準。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Susan Kare 是圖標的設計者,而她本身也是一枚閃亮的 icon。

六、圖標設計當下

到這里,「知往」的部分就結束了,該「鑒今」了,我們就從導語拋出的三個問題入手,聊聊圖標設計的現(xiàn)狀。

1. 圖標設計有沒有獨立價值?

先來看看圖標的定義:

圖標(icon),GUI 中的圖形符號,其形式即含義,代表應用程序、對象和功能。

比起 logo 的定義,會覺得圖標的壓力小很多。但也正因如此,圖標設計的世界更加肆無忌憚。

如今的圖標分類有大的應用圖標(側(cè)重品牌性),有小的功能圖標(側(cè)重功能性),有系統(tǒng)級圖標,有可定制圖標,有可交互的,有純展示的。

風格更是五花八門,在 Figma 社區(qū)搜一下:扁平的、擬物的、線性的、填充的、單色的、雙調(diào)的、2.5D 的、3D 的、靜置的、動態(tài)的……總之,你想到想不到的圖標它都有,而且很多很多。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因為 GUI 的系統(tǒng)通用特性,大的模塊不太可能做得花里胡哨,但怎么在視覺上體現(xiàn)與其他應用的差異性呢?那就得是在圖形符號——圖標上做文章。

那么圖標又是否可以脫離整套 GUI 的范疇,單獨作為一個設計門類具備獨立價值呢?就像同為圖形符號的 logo 設計。

如果一個設計師在圖標設計上有所建樹,是否也值得被書寫,值得載入互聯(lián)網(wǎng)設計史冊呢?

放眼 GUI 設計史,像素圖標的標桿有本文所講的 Susan Kare,擬物風盛行時期的代表有 David Lanham、Everaldo Coelho、Jon Hicks,包括國內(nèi)當年的錘子科技的 Paco 也是把擬物圖標做到極致。

但歷史總歸是歷史,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設備的升級換代,設計風格的日新月異,但圖標設計的獨立價值卻日漸落寞。

如今主打圖標的優(yōu)秀設計師也不是沒有,像 Michael Flarup、Bonnie Kate、Helena Zhang、Gavin Nelson,但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除了時代演進因素,還有關鍵的兩點原因:

2. 圖標設計到底有沒有技術含量?

所謂的技術含量,既包括審美、也包括技能,技能又包括分析能力和作圖能力。

技能是可以練就的,審美也可以培養(yǎng),藝術天賦則強求不得。

不過現(xiàn)實來看,圖標設計要比 logo 更依賴技能,因為它為產(chǎn)品功能需求服務,要遵循一定規(guī)范體現(xiàn)操作邏輯。

而且圖標作圖也有統(tǒng)一標準和模式,軟件功能強大到恨不得讓你用意念就可以做設計,再不濟還有大把現(xiàn)成的圖標庫和模版可供使用。

有強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加持,非科班出身普遍自學一下做個圖標都很容易,但設計 logo 就沒這么簡單,所以圖標設計門檻并不高,甚至可以說沒有門檻。

再者,體現(xiàn)技藝的設計是需要一定時間和自由去打磨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現(xiàn)在應用產(chǎn)品更新迭代快,發(fā)版恨不得三天一小版,七天一大版,哪里有時間給你用匠心慢慢去打磨那小小的圖標?

更別說現(xiàn)在的設計師不光要關注視覺呈現(xiàn),還要思考頁面邏輯,設計大小界面、控件、動效甚至運營圖,還要適配設備出不同尺寸,還要跟進走查與開發(fā)人員極限拉扯,就算這些你都做完了,還有日報周報季度報排隊等著你,「匠心」從何生發(fā)?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大廠,設計師也一樣是產(chǎn)品流水線上的一環(huán),如果說頭幾年,設計師還可以占領審美高地標榜自己的設計特權(曾呆過某個神仙團隊,就有諸如設計師不加班、需求不確定不開工、改需求就等新排期、非設計人員不得干涉設計決策等文化),那么如今的產(chǎn)品團隊,很多甚至都沒有「設計部門」這一說了。

小團隊如果資金充足,會給設計師時間去自由打磨設計細節(jié)不斷精進,但前提是得資金充足;而獨立設計師也并不完全自由,真正自由的都是少數(shù),不管在不在職。

所以,圖標設計到底還有沒有技術含量?

以前當然有,現(xiàn)在……有是有,但上限極高,曲高和寡;下限極低,門檻沒得。

如今再要講究圖標的技術含量,拋去炫技之嫌,那就只能算是一種精致的復古情懷,跟李子柒的視頻差不多一個意思。

3. 圖標設計有沒有原創(chuàng)這一說?

是設計就有原創(chuàng)這一說,但圖標設計,我覺得不能簡單回答有還是沒有。

大家都知道 logo 是需要注冊商標的,應用圖標(app icon)作為一種新式 logo 也是需要注冊商標。

那應用內(nèi)的那些圖標呢?有沒有版權受不受保護?

上一題也講了,有大把現(xiàn)成的圖標庫可供免費使用,尤其是系統(tǒng)級圖標,往往都是拿來微調(diào)一下就可以直接切圖交付了。

圖形方面,搜索圖標用放大鏡,下載圖標用箭頭,刪除就是垃圾桶,過往這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沒有原不原創(chuàng)一說。圖形創(chuàng)新的出現(xiàn)是一定和功能創(chuàng)新綁定的,沒有新功能也就沒有新圖形。

至于設計風格和手段,因為平臺 GUI 開源,同類型應用的圖標同質(zhì)化是很正常的,真要較真,運營類比較個性化的圖標還好,通用性圖標就很難講原不原創(chuàng),除非風格極為特殊。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無非是看你怎么利用和升華。收藏圖標,你不用五角星非用三角形也不是不行,但無甚必要,總歸還是要讓用戶看得懂。

如果一個圖標圖形已經(jīng)在用戶心里形成固定認知,你非要去創(chuàng)新,那也不是不行,但還是沒有必要,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很高的。

尼爾森交互原則中有一條「雅各布定律」說得很清楚,用戶希望你的產(chǎn)品跟別人的有相同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模式。為什么?因為省心,不用再學新的。創(chuàng)新意味著改變,破壞習慣再重建習慣要冒很大的風險。

既然電商 app 都采用購物車圖形作為加購圖標,那你就不要非創(chuàng)一個新式樣出來,以標榜原創(chuàng)與不俗,除非是功能所需,不要為了設計而設計,把設計資源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不做無用功。

不必刻意原創(chuàng),只要做到優(yōu)秀。——保羅·蘭德

不過,使用圖標素材時還是要注意版權信息,沒有注明免費可商就不要隨便拿來主義,畢竟這個世界上版權流氓網(wǎng)站也是存在的。

參考優(yōu)秀設計時也要懂得「拙工抄,巧匠盜」。而且,參考了就參考了,大家都是要參考的,好東西難道不要被學習嗎?只要不是無底線抄襲。

另外,做應用設計,系統(tǒng)平臺提供的設計素材都可以直接用,但不要跨平臺用,不同平臺的交互形式不同,設計風格不同,GUI 也不同。比如 Android 和 iOS 的原生分享圖標就大不相同,若不想采用原生且不想分別適配,可以重新設計一款兩端通用圖標,切不可張冠李戴。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Google Fonts 中包括的分享圖標

其實圖標設計當下還有一種趨勢就是——卷特效。

這可能跟 B 端產(chǎn)品(尤其 SaaS 產(chǎn)品)的熱門有關系,而 B 端產(chǎn)品的強服務屬性決定了其本就缺乏視覺表現(xiàn)的空間,能大做文章的無非就是圖標和一些運營圖,畢竟你也不能把表單做得花里胡哨。

但不管如何卷,終究還是別忘了 Susan Kare 那句老話「思考圖像含義,不止關注外觀」。

七、動手時間到

到這,看也看了,聊也聊了,該活動活動手腳了。不忙的話,學著 Kare 的樣子,我們也來試試繪制像素圖標,刷一刷情懷。

先來做個圖標試試手:

之前收到了一個 Macintosh 的小充電頭,可可愛愛的,就畫它吧,也切題。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如果手頭沒有方格紙,拿尺子畫一下也可以,畫之前先用鉛筆打打草稿,心中有數(shù)了就可以開始數(shù)格子。

我的紙面積不夠大,圖標容器尺寸就按 4 點網(wǎng)格基準框定 28 X 28 個格子,當然格子越多可容納細節(jié)就越多。

圖形需要居中,先把內(nèi)邊距數(shù)出來,上下格子數(shù)量是 2,左右是 3,就定好了圖形的基本范圍。

線段占一個格子寬度,然后就邊數(shù)格子邊定出圖形各個組成部分的比例。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我會先把線段的每個接口先涂好,然后長線段要縱向涂會更順手。

涂格子是一個很治愈的過程,可以拋除雜念,進入心流。

手繪部分完成,直接在設計軟件里照樣復刻就可以了,在 28 X 28 像素的畫布上拉直線或者用鋼筆工具,亦或者用矩形直接拼接,一個格子就是 1 像素,畫就完了。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Kare 習慣使用 Illustrator 的網(wǎng)格工具操作,都一樣,總之手稿完成后,軟件里繪制就是分分鐘。

順手畫一個小水獺。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另外學著 Kare 給喬布斯畫像素肖像,我也畫了一幅 Kare 的小像以示致敬,不過我這是偷懶版。

首先處理照片,F(xiàn)igma 里可以使用 pixels、Ruri Pixel 這類位圖像素化的插件,更省事就用在線工具如 Pixelicious。

新建畫布并添加網(wǎng)格,把已像素化的位圖置于畫布底層,

給畫布添加網(wǎng)格,調(diào)整位圖比例,對齊單個像素塊尺寸,

新建一個正方形,尺寸對齊單個像素塊,批量復制以鋪滿畫面,然后整體調(diào)一下不透明度。

接著就像前面畫圖標是涂格子,這里是要刪格子。

對照底層的位圖,刪除基本形之后,隱藏位圖層,后面就可以隨意發(fā)揮創(chuàng)意了,因為每一個像素塊都是可編輯的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繪制步驟圖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好了,復古情懷刷完,涂格子真挺解壓的,大家可以試試。

最后

寫完這篇文章,也算了卻自己一樁心事,更希望大家看得愉快。

最后的最后, 附上 Susan Kare 關于「你聽到過最好的建議是什么?」的回答,一點生活小哲學,分享給大家。

幸福的秘訣是降低預期!

我在成長過程中被告知,你常常會在「行」之前先聽到 100 個「不行」,所以每次聽到「不行」,你離你的目標其實就更近了一點。

……有時我會重復馬克·吐溫的話「拿不準,就說實話」。

就是這樣了,辛苦閱讀,下篇再見。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米可的體驗筆記」

萬字干貨!一篇文章完整梳理圖標設計史

收藏 72
點贊 64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yōu)設網(wǎng)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