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是的,Twitter 現在更名為 X 了,但我還是想讓這個單詞最后出現一次在自己的文章里,權作紀念。
不善交際,自然也不熱衷于玩社交 app。毛姆說過「努力做自己沒有天賦的事情是沒有用的。」雖然這話是講寫文章方面,但套用在這里也很合適。社交 app 對我來說更多的只是獲取資訊的某個渠道,偶爾潛潛水,沒有玩社交的天賦也就不去努力了。
所以 Twitter 也好 Threads 也罷,能給我提供感興趣的信息就好,它們的使用體驗于我不是關注的重點,倒是對它們兩個風格趨同的黑底白線 logo 更感興趣。
為什么它們要用這樣的 logo,好還是不好呢?好的 logo 應該是什么樣子?又該如何設計一個好 logo 呢?
來吧,帶著問號一起探索下!
作者往期文章:
要說上一次人們關于 logo 的廣泛討論還是在上次,嗯……就是 小米斥資 200 萬打造新 logo 那次。
如果說那時的雷總還是需要仰仗設計大師的名頭來給自己的品牌升級鍍金,那么「藍鳥屠夫」馬斯克則是名副其實的霸道總裁,說給 Twitter 換 logo 就換,說改名就改名,不上價值,全憑任性。
tBryce Durbin / TechCrunch
有人說,馬斯克這是給 Twitter 進行品牌重塑,涅槃重生;也有人說這是赤裸裸的品牌自毀,自取滅亡。
到底是重塑還是自毀?盡管自打更名后,Twitter 在 iOS 應用市場的一星評分一度高達 78%,但現階段我們無法驗證其是否在自毀,倒是可以判斷這算不算是在品牌重塑?
1. 什么是品牌重塑?
品牌重塑(rebrand),維基百科把它定義為是一種營銷策略。
是為已有品牌創建新的名稱、術語、符號、概念等,目的是在消費者、投資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心中塑造不同以往的差異化產品/組織/公司形象。多數是為了轉型或塑造新形象從而跟上時代變化,有時也是為了打破負面形象的迫不得已之舉。
Uber 的品牌重塑
Airbnb 的品牌重塑
從案例可以看出,品牌重塑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適當發揮,突出一個「新」,但并不是把「舊」徹底拋棄,品牌重塑是品牌生命的自然延續,是老樹開新花。
而在品牌重塑中,logo 的變更永遠在首位,這是為什么?(這里先按下不表,后面的章節中專門闡述。)
所以,Twitter 這次算不算是品牌重塑,從概念定義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但從用戶角度來說,不算。用戶反感馬斯克的任性操作更多,而非 Twitter 產品本身,這個平臺有大量的活躍用戶,有其自由獨特的社區氛圍,人們對平臺有感情,不然也不會對換掉小藍鳥 logo 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
品牌不惜傷害大多數用戶的感情執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甚至不給用戶過渡期,這樣的品牌重塑太過激進,馬斯克還聲稱 logo 只是臨時的,以后再一步步改。這很隨意也很難評。
所以,新 logo 與小藍鳥 logo 在品牌情感上沒有任何聯結也沒有繼承關系,它甚至不能算是一個原創圖形, 是一種數學字母符號,很多字體中都有包含,比如知名字體公司 Linotype(已被 Monotype 收購)開發的 Universal Mathematical Pi? 字體。
據馬斯克說,選擇這個新 logo,是因為他始終鐘情于 X 這個字母(從 PayPal 時期開始),其次他喜歡這種「極簡主義裝飾藝術」風格,他還迭代了一版加粗 X,并發起投票,計劃把平臺主色改為黑色。(那要這么說,Threads 豈不是也正好長在馬斯克的審美上?)
而 Twitter 的現任 CEO Linda Yaccarino 也表態「這很難得,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商業上,你都有第二次機會給人留下另一個深刻的印象。」
但其實產品層面的執行十分倉促,新舊 UI 元素并存。注冊頁面的背景插圖無變化,僅僅是替換了 logo,背景和 logo 不相融不協調。最近才又迭代了一版,但這次更簡單,直接把背景圖刪掉了。
home 圖標設計本意是鳥屋,和原來的小藍鳥 logo 一個體系,如今鳥飛走了,屋還在。X 鋒利的邊緣與圓潤的圖標不匹配,視覺風格很割裂。
不過在馬斯克可以為所欲為的框架下,我們再討論這些細節專業與否也沒有任何意義。
總之,Twitter 這一番操作下來,口碑更是雪上加霜,只是沒想到下載量卻不降反增。根據 Sensor Tower 的數據,Twitter 安裝量每周同比增長 20%,用戶新增每周在 3~4%。
雖然 Threads 自 7 月 6 日推出后,七個小時就收獲了 1000 萬用戶,四天突破 1 億注冊量,但最近的調查發現它的日活每天正持續以 1% 的速度下降。
可見,用戶都是很實際的,對 Twitter「可以痛罵你,但該用還是得用!」,對 Threads「雖然憐愛你,但你真的沒什么意思!」。
當然,Threads 上線在前,Twitter 改名在后,Threads 完全對標 Twitter 這件事就不用特別強調了,但要說 Twitter 改名改 logo 跟 Threads 完全無關,那也沒人信。
二者幾乎是以纏斗的姿態相伴走過了今年夏天。
Threads 的產品設計由 Instagram(IG) 團隊負責,UI 設計一脈相承,IG 的設計是業內有口皆碑的,雖然上一次換 logo 備受用戶指責,但設計能力不容置疑。
插播個冷知識:IG 曾有過一個失敗的獨立應用就叫 Threads,只不過那個產品對標的是 Snapchat。
這次的 Threads 拿出來也并不驚艷,黑底白線哥特風的抽象 logo 也是引發了人們在網絡上進行大肆猜測和議論。
直到該 logo 設計師 Jez Burrows 在個人主頁轉發了 Threads 的 logo 應該是什么樣子? 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該 logo 來自 2022 年 IG 品牌升級后的字體——Instagram Sans,就是其中「@」這個符號的簡單變體。
Instagram Sans 中的「@」符號
IG 的品牌總監曾透露團隊設計了幾十種 logo,但最終還是回到了一開始的方案(出幾十版選最初版這種事看來也是無關國內外),又結合絲帶的形態概念將其引入了品牌基因中。
另外之所以采用黑白配色則主要是想強調 Threads 的文本屬性,而彩色的 IG 則是強調圖片屬性。
IG 團隊操刀的 Threads 品牌 VI
不管怎樣,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這個 logo 并不是基于扎克伯格的個人喜好。采用這樣一個對比強烈的抽象圖案跟當時 Twitter 小藍鳥 logo 達成差異化,絕對是 Threads 的高明之處。
只是沒想到馬斯克還有后手,你產品要對標我,你品牌要差異化,不好意思,我改名了!我的新 logo 還要跟你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好比你新菜剛端上桌,人家反手就把桌子掀了!
總之,這輪社交產品大戰,logo 首當其沖,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前面講品牌重塑也提到了,為什么 logo 總是急先鋒,總是話題焦點,它為什么重要?
前面提到的社交產品 logo,嚴格來講叫做應用圖標(app icon)更貼切。
logo 是 logotype 的縮寫,中文稱「標志」,這是平面設計里的基礎概念。在廣告界,logo 是品牌形象的核心及門面,這個詞往往要與品牌一起出現。
logo 是一個由文字和圖像組成的符號,用來識別一個企業、組織、出版物或產品。一個好的 logo 能夠展示一個公司做什么,以及品牌的價值觀。logo 設計就是為一個公司創造完美的視覺品牌標記。完整的 logo 通常包括一個品牌標記(brandmark),一組文本標識(logotype),以及一條標語(tagline)。
通過定義我們不難理解,狹義上的 logo 僅僅只是一個圖案或符號,但廣義上,logo 是一套組合拳。常說的企業 VI(Visual Identity)就是基于這套組合拳拓展而成的全套品牌識別方案。
可以說,logo 就是產品/組織/企業的名片,它概括內容,濃縮理念,體現價值。就好比我們看到蘋果圖案,除了想到牛頓和紅富士以外,iPhone、Mac、喬布斯也會浮現在腦海中。
logo 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所以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大概可以理解為何品牌重塑要從 logo 下手,也能明白 Twitter 和 Threads 的 logo 為何會備受關注和議論了?
不過開頭也講它們的 logo 叫做 app icon 更貼切,因為二者皆為應用程序。icon 是 GUI 設計領域的基礎概念,app icon 是一款 app 上線應用市場所必備的包資源,也是用戶在設備上探索一款 app 的大門。
圖源:Chris Stokel-Walker
從 app 的品牌化角度看,稱作 logo 也沒有什么問題。只是 icon 設計和 logo 設計是完全不同的門類,一個是 GUI 設計概念,一個是平面設計概念。關于 icon 設計的故事,我手頭正在寫著與之相關的另一篇文章,這里先不占用篇幅了,還是繼續聚焦在 logo 設計上。
既然審美是很主觀的事情,那么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不要陷到主觀審美的陷阱里,專業的事情就去請教專業的人。
我們來看一個人和兩本書:
1. 保羅·蘭德
保羅·蘭德(Paul Rand),1914~1996,美國平面設計大師,為多家大企業如 IBM、UPS、ABC、福特以及 NeXT 等設計商標而蜚聲國際。喬布斯曾稱其為「最偉大的在世平面設計師」。
20 世紀無可爭議的平面設計先驅人物。他在廣告設計和字體排印領域的先鋒作品對設計這一職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將包豪斯理念等現代藝術經驗應用于服務商業的藝術,幾乎以一己之力將所謂「商業藝術」從一個迎合大眾品位的商業行為轉變為在美的藝術中擁有一席之地的專業門類。
保羅·蘭德, 一個不給喬布斯提供「B 方案」的設計師。
1985 年,喬布斯被 Apple 董事會背刺出走后于次年成立了 NeXT,他提供 10 萬美元來委托保羅·蘭德設計 NeXT 的 logo。
拿到提案后,面對喬布斯是否有更多方案可供選擇的詢問,保羅·蘭德的回答是「沒有,我為你解決問題,你則付錢給我。你不必非要采用該解決方案。如果你想要更多選擇,不如去找別人談談。」。
NeXT 的品牌 VI 及應用
喬布斯身穿印有 NeXT 字樣的高領毛衣
保羅·蘭德曾在品牌指南中為用戶解釋了 NEXT 到 NeXT 的更改緣由:
因為 NEXT 容易和 EXIT 混淆,「EXT」這個英文組合視覺權重太高。通過打破大小寫規則,把「E」改為小寫,打破等高字母排序,「e」成了視覺焦點,單詞有了獨特的新節奏,并且能要求讀者集中精力閱讀。
另外簡寫的「e」還可代表教育、卓越、專業、非凡的含義,這和 NeXT 公司業務的教育屬性相匹配。
所以當 1997 年 iMac 發布時,喬布斯在 Macintosh 的簡稱前添加「i」來強調設備與 internet 的無縫結合,以組成新一代的 Apple 代表性計算機產品名,又何嘗不是受了保羅·蘭德啟發?
一個 logo 應該是獨特、易于記憶且清晰的。要成為偉大的 logo,就應該比其他 logo 在這些方面做得更好。
這段話就是從懟過喬布斯的嘴里說出,保羅·蘭德明確地告知了我們——好 logo 應該是什么樣子?在他自己的匯編集《設計師的藝術》中也以現實案例進行過闡述。
2. 《設計師的藝術》
保羅·蘭德在書中提到,設計師在實現自己的體驗和想法時要依賴于符號和視覺語言。符號構成了這個世界,也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通用語言。
符號具有二元性,既有好的符號,比如十字架;也有壞的符號,比如萬字符。定義符號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功能,同樣的符號可以表達許多不同的想法,就看設計師要如何運用。
logo 當然是符號,商標(trademark,一般指注冊商用的 logo)是一家公司的符號。它不代表高品質,它代表一種特質。
商標是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有機的、幾何的。它們是字母、表意文字、花押字、色彩、物品。理想狀態中,它們的職責不在于說明,而在于指示……不在于再現,而在于體現……商標的陳述簡潔而巧妙。
保羅·蘭德把西屋電氣公司商標的成功歸功于「人們感覺它像是一個擬人化面具」。面具也是符號,在古代有實用性和裝飾作用,與面具一樣,「商標也是一種有力而簡潔的交流方式」。
可見保羅·蘭德十分強調 logo 的潛在語言功能,好的 logo 應該是最簡潔的視覺語言,也應該是最有力的溝通方式。
至于如何判定一個 logo 是不是足夠簡潔有效?保羅·蘭德提供了一個簡單的驗證方式,那就是把 logo 模糊化,看看在尚能認清的情況下,你的 logo 可以被模糊到什么程度?
保羅·蘭德認為一個成功的商標只有將設計做到極度簡潔和克制才能存活下去。
既然人們通常不會仔細去研讀一個 logo,更多時候只是一瞥而過,那么在這一瞥之際就能留存下深刻記憶則最考驗設計師功力。
所以我一直覺得在所有的設計門類中,logo 設計是最難也是最能體現設計水平的。
保羅·蘭德十分推崇設計的簡潔性,用他的話說「簡潔性不僅代表審美的典范,也代表著在形式上或內容上令人難忘、有意義的想法。」。
Less is more
大道至簡,少即是多,這些話我們都聽倦了,但人類的本能就是喜歡簡單,復雜的設計本質上是反人類的。讓設計簡潔但不簡單,是設計師需要畢生修練的課題。
書籍介紹:這本《設計師的藝術》原版成書于 1984 年,是保羅·蘭德自己過去文章的匯編,插圖皆由他從自己的作品中選配。它不是一本大師宣傳冊,亦不是自我推銷集(事實上保羅·蘭德一生都在刻意避免自我推銷),主要是設計師的自我角色探討以及所看所思分享。保羅·蘭德一生涉獵甚廣,他不僅對西方的藝術、建筑、哲學如數家珍,對中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和藝術也十分了解,在書中他可以根據中國古代的民間技藝引申到版式設計技法。讀他的文章和書籍,視野會很開闊,受益良多。
我手頭的是后浪出品的中文版,精裝銅版紙印刷,字跡清晰色彩精準,后浪的書籍裝幀一向很出色。只是翻譯比較「意識流」,這是國外引進的藝術類書籍的通病,閱讀這類書籍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想象力。另外 保羅·蘭德的個站 也有其不少文章的電子版,若不以研究為目的,只是單純想了解下,倒也不必執著于實體書。
3. Logo:Revised Edition
這世上還有很多無法被時代所磨滅的經典 logo 案例,隨著商業帝國的不斷壯大和延續,有些 logo 或被小修小改,或幾經升級迭代,但經典的輪廓從未改變。
這本書在第 338 頁收錄了 Apple 的 logo 條目,精煉概括了該經典 logo 的設計歷史。
Apple 現如今的 logo 足夠簡潔和具備超強可識別性,但 1976 年,Apple 創始人之一的 Ronald Wayne 給公司繪制的 logo 卻十分復雜——一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哥特風格圖景。
看起來很像某種精釀啤酒瓶身上的貼紙,具象還原了公司當時所堅持的產品概念,但隨著 Ronald Wayne 的閃電辭職,該 logo 也未存在太久。
一年后喬布斯聘請平面設計 Rob Janoff 設計了彩虹版蘋果形狀加「Apple」字體的 logo 組合。
但為了防止跟櫻桃的形狀混淆,他設計讓蘋果看起來像被咬了一口,而這個動作「bite」和計算機術語的「byte」正好雙關。
之后這顆蘋果隨著 Apple 的設計風格走向,幾經修改配色和風格,但外輪廓一直沒有改變過。
收錄在第 232 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National Geographic)的 logo 被稱為是世界上最簡單的 logo 之一,圖形部分是一個金黃色矩形框,任何人都可以隨手畫出。
國家地理的 logo 是基于「通用」的需求而設計,矩形是雜志輪廓、是窗口、是大門,黃色則代表光源,同時也是實體雜志封面的外框配色。
是的,它極其簡單,所以當時的設計師一定非常有洞察和勇氣,客戶也一定極有遠見和魄力,才能讓這個 logo 被沿用六十多年,且一直保持超強的品牌識別度。
該 logo 出自美國著名平面設計師 Thomas H. Geismar 和 Ivan Chermayeff 之手,他們聯合創立的設計公司打造了 NBC、美孚、華納影業、大通銀行、施樂等眾多公司的知名商標。
Chermayeff & Geismar & Haviv 部分 logo 設計
所以通過翻閱 logo 的歷史,得以窺見經典的風貌,就可以直觀感知到好的 logo 應該是什么樣子?
書籍介紹:我手里這本是 2015 年出版的 Logo:The Reference Guide to Symbol and Logotypes 的修訂版,作者 Michael Evamy 是一位以設計為主導的品牌獨立撰稿人,他出版過幾本與 logo 相關的書籍。這本收錄了近 2000 個 logo 條目,匯集了保羅·蘭德、Saul Bass、Alan Fletcher 等平面設計大師的代表作品,以及我們所熟悉的國外企業或品牌經典 logo,另有一些賽事獲獎作品。
這不是一本隨便在網上找些圖片加上名字就成書的圖冊,作者有極高的審美素養和設計品味,且每一個條目下都有詳細專業的介紹,是一本不錯的的 logo 字典。裝幀排版由 Michael Evamy 自己設計,以黑白印刷為主,穿插幾張彩頁但不多,大部頭但并不重。目前還沒有被國內引進版權,收藏的話可以考慮英文原版。
當你在搜索引擎輸入這個問題,立刻會有大把的文章和書籍來教你。你也可以去問 AI 工具,它會盡其所能哪怕編也給你編出一大堆說明來,對吧。
但在這篇文章里,沒有關于「logo 設計的十大技巧」,也沒有「好 logo 的九大特征」。
我不會在這里分步驟教大家如何設計一個 logo,教程遍地,重復造輪沒有價值。只是分享一些個人經驗體會,所以以下內容非常主觀,大家酌情閱讀。
1. 不必執著于黃金分割理論
不要把黃金分割理論當成金科玉律。
設計需要兼備形式與功能,設計師需要理性和感性兼備,理性的部分通過涉獵知識通過基礎訓練誰都可能把握,但設計感性則不是人人皆有,有時只能拼天賦。
人對事物的第一感知不可能很精細,反而很粗糙。粗糙的顆粒度能讓你能最大限度的去擁抱一個事物的多面,然后才是理性起作用,去幫你篩選真正需要的部分。
先粗后細,先開后合才有可能讓你的設計過程張弛有度,游刃有余。
如果設計一個 logo,它沒有經過你個人的靈感探索、思考糾結、推翻和重來,細化和打磨,管它是不是遵循了黃金分割比例,這個 logo 它都沒有靈魂。
理論范式可以應用于初級教學,但工作中不要認死理。
至于作品包裝中對理論的生搬硬套現象,只能說自欺欺人也是一種個人選擇,不做評論。
2. 理念很重要但不一定有用
低級的設計重技法,高級的設計重理念,但設計師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是理念大師,也只有大師的名頭加持,人們才會去在意所謂的設計理念。
現實一直很骨感,當我們在學校學習各種大師理論,研讀各類藝術史美學概念,臨摹一眾大家畫作時,不會想到自己所憧憬的職業未來是充斥著 996 和辦公室政治的現實。
畢竟高居金字塔頂端的是少數,絕大多數的設計師都只是職場中普通的存在,哪怕獨立設計師,也依舊有受制于甲方審美或被騙稿被抄襲等等困境。
所以干脆少談理念多重實務,真正的理念不是形而上,不是「玄學」,而是你自己的感受你的受訓經驗你的熱情和你對生活的理解,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左右的部分。至于老板的喜好、甲方的趣味、現實的掣肘我們左右不了。
保羅·蘭德有文章專門論述過「設計的政治」,他認為設計師工作的真實世界并非藝術的世界,因為銷售才是商業組織存在的理由,而非設計。銷售人員的動力是收益,但設計師的動力卻是藝術!畢竟大學課程也從來不教生財之道。他一針見血地點破企業里設計師的尷尬之處。
保羅·蘭德也直白道出,與設計有關的問題總是少不了外行人士的參與,即使企業領導自詡「品味良好」,他們也未必可以做出專業于設計師的設計判斷,特權的濫用會損害管理,同時也會阻礙優秀設計的產生。
可見,我們所經歷的現實不是特供現實,放之四海皆如此,保羅·蘭德將其歸因為「人性的弱點」。
在其位謀其職,誠實地面對自己,勇敢地面對需求,盡力即可,若你沒有話語權沒有決策權也不必過于掙扎,人生之無奈十有八九。我想這一認知,恐怕現階段的 Twitter 設計師再清楚不過。
3. 從筆端開始不是先找素材
不可否認,當突然接到一個 logo 設計需求是要求下班前交付時,大家的首選都是打開素材網站找參考。具體事情具體對待,急活有急活的應對,甚至現在的首選是直接打開 AI 繪圖工具。
設計需要靈感,需要思考的過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好的設計急不來。
但如果我們有了相對充裕的排期,那么設計就應當是從筆端開始,從草圖開始,從頭腦風暴開始。如果鋪好稿紙那一刻,突然發現腦中空空、下筆凝滯,只能說明自己的知識涉獵廣度不夠,生活體驗不足,設計熱情不高。跟 Eagle 里的案例多不多,花瓣上的采集夠不夠,網盤里的素材滿不滿,瀏覽器收藏的網址長不長沒有直接關系。
就算會有下筆無措的情況,那至少也能知道自己該努力的方向了。
4. 讓想法永遠走在技法前面
技法可以幫你實現更多想法,但不能創造想法。即使學會了網上大部分的軟件技巧、畫圖技法,突然給你一個實際需求,依舊會不知該從何下手。
不必花大量時間癡迷于技巧研習,實際的工作中,都是想法在駕馭技巧,或者干脆直白些,其實都是有想法的人在領導有技巧的人。
logo 設計本沒有太多技巧花活,因為它要求設計必須最大程度的簡約概括,任何多余的修飾都是起反作用,把基本的布爾運算融會貫通就已屬高手之列。
最重要的還是想法,設計 logo 真正考驗的是對需求的解析能力以及審美積累。審美如何積累,想法如何提煉,那就需要我們去看去學去感知!
5. 收集靈感素材在精不在多
推薦一些不錯的靈感網站。
每個設計師都會有自己龐大的靈感素材庫,我有幾塊壓箱底的西部數據,裝滿了幾 T 的設計素材,但過時了也就毫無價值。收集素材說到底也是囤積癖,跟看見新衣服就想買,穿不過來放在柜子里積灰一個道理,待到要出門,還不是一樣嚷嚷著沒衣服穿。
所以要看就看最好的,素材在精,不在多。
這里是保羅·蘭德個人網站的一部分,收錄了他的商業設計作品及一些品牌書,比如你可以找到他 1986 年為 NeXT 設計的分發給用戶的品牌指南,向用戶詳細闡釋了 NeXT 的 logo 設計思路和過程。
全球最大的獨立設計咨詢公司,一個歷史可追溯到 1972 年的頂級設計工作室。創始人之一 Alan Gerard Fletcher,1931~2006,是英國當代平面設計巨擘,曾師從保羅·蘭德。目前該工作室業務包羅平面、建筑、裝置、數字設計等各個方面,官網有不少品牌升級的案子可以瀏覽,比如給保羅·蘭德設計過 logo 的西屋電氣做過 品牌升級。
一個博客性質的 logo 靈感網站,有很多關于經典 logo 的介紹文章及設計采訪,頁面設計簡約,閱讀體驗很好。
想要快速提供需求相關 demo,輔助設計思路,除了相對成本更高的 Midjourney 或 Stable Diffusion,也可以試試零成本的 AI 在線生成工具,它們可以提供源文件或免摳圖。
體驗過多款工具,步驟都是大同小異,生成效果其實沒有多驚艷,Brandmark 好在零成本、操作簡單,生成速度快。
輸入品牌名(支持中文)和標語(可選)然后選擇關鍵詞就可以生成一批 logo,可以在線編輯布局、配色、大小等等。根據你選中的 logo 方案可以生成更多的變體以供選擇,還可以在線查看應用在物料上的展示效果圖。
生成的 logo 若想使用則需要付費,版權情況不是很明確,需謹慎考慮。
是一個展示全球經典和優秀 logo 設計的靈感集。網站有大量條目可供點對點查詢,你可以從網站提供的幾大分類查詢,也可以按英文字母查詢,logo 以展示形狀為主,整站都是黑白圖形。
該網站旨在構建和提高 logo 設計的全球設計標準,鼓勵企業和設計師進行 logo 原創設計。企業/個人也可以提交自己的作品以被收錄,但整個網站以展示為主,并不會提供任何收益給提交者。
由兩位設計師開發的 logo 目錄網站,收錄了大量國外企業 logo。你可以按企業類型、業務方向、產品類別來檢索,也可以按 logo 樣式風格和配色來瀏覽。另外網站還單獨配置了幾十個 tag 可供選擇。
該站主打企業 VI 收錄,郵箱注冊即可免費下載。目錄齊全,且文件皆為品牌方提供的電子版或原版影印文件,你甚至可以找到 Apple 八十年代的古早 VI。
提醒一下:汲取靈感的同時一定也要注意素材的來源,重視來源版權,非可商用的素材不可挪用、二創和抄襲,這是職業守則。圖庫網站的免費素材也未必免費,要查證并追溯來源,而且設計行業,免費的素材不經修改直接使用要冒著設計撞車的風險,也是忌諱。
推薦歸推薦,但事實上,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僅局限在專業層面。不想讓自己的認知片面,就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和充滿好奇的眼睛,小事情里也可能有大意義,無人在意的角落也會產生奇跡。
6. 保持敏感擁抱不完美世界
如果能自由地做設計,順利的被采用,那么設計師應該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幸福感爆棚的職業。但不可能,只要人類的審美有一天不統一,這個世界上就永遠存在著一群備受改圖需求摧殘的可憐設計師。
「少時不努力,老大做設計」并不只是設計師的自我調侃,沒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干不了這個行;沒有較硬的身體素質,也干不了這個行;沒有持續學習和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也干不了這個行。
但為什么還不放棄,是因為除了搞設計別的都不會嗎?
這么問多少有點扎心。
1918 年 11 月 7 日,晚清大學者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的梁漱溟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眼下,人們又在網絡上重提「這個世界會好嗎?」,因為自然的反常、社會的變化,世界的震蕩人們皆能感知到。
我不知道世界還會不會好?只知道現在不算太好,沒有以前好,但也并不想放棄,反而更想要打開自己的五感,去盡情感知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活著,就努力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敏感度,往前看,別麻木。
夏天結束了,再回顧 Twitter 和 Threads 的 logo,好與不好,觀者心中各有定論,但 logo 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
logo 設計在我看來是最靠近純藝術的設計領域,也是最具商業價值的設計項目之一。logo 看起來簡單,設計起來卻最耗心力,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設計師可以通過「花幾分鐘隨便畫畫」就可以完成一個合格的 logo。如果遇到很會設計 logo 的設計師,請格外珍惜,他或她也許就是明日的大師。
最后給大家一個小帖士,我之前聽了播客楓言楓語的 一期節目,那期嘉賓有提到商標注冊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 app icon 也是需要 注冊商標 的,商標注冊非常重要,如果是為自己的 app 設計 logo,要認真了解相關信息,趁早申請注冊。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1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