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篇文章其實是 JTBD 系列文章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探討的是 JTBD 中所提及的 J 也就是 Jobs,亦即「工作」。它對標的是傳統 UX 領域的「用戶畫像」和「情境」等概念,使用 JTBD 理論中的「工作故事」來替代「用戶歷程圖」可能會更好地洞悉產品在真實情況下的使用,發掘更好的迭代和優化方向。這篇文章總結了「工作故事」的幾個撰寫技巧,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深入探索一下。
在進入正文之前,可以看看之前的這篇:
在設計產品時,「工作故事」(Job Story)是促進團隊對話和探索的有力方法。它們旨在排除干擾,直接切入要完成的「工作」。「工作故事」鼓勵產品設計過程關注背景、因果關系和動機,而不是假設、主觀性、「用戶畫像」和實現方式。
隨著我撰寫的「工作故事」越來越多,我開始關注一部分故事比另一部分故事更出色的特質。如果故事寫得好,它就能幫助我和我的團隊直接切入值得討論的問題,讓我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使產品設計過程變得更加出色。
以下是撰寫「工作故事」的 5 個技巧:
- 通過添加上下文信息來完善情境
- 「工作故事」來自真實的人,而不是「用戶畫像」
- 設計模塊化的「工作故事」,使功能(解決方案)可以插入其中
- 為「動機」添加動力
- 「工作故事」不必從單一角度出發
大衛·吳(David Wu)向我描述了在特定情境下,捕捉一整套條件時,這讓我深有感觸。當我在情境中添加更多的背景信息時,我發現設計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會變得更加容易,同時還能更好處理任何可能導致客戶放棄使用產品功能的焦慮。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
1、當我想吃東西時……
2、當我趕時間,還想吃點東西時……
3、當我時間緊迫,肚子餓了,想吃點東西時……
4、當我時間緊迫,肚子餓了,需要一些「在路上」一只手就能吃到的東西,因為不確定下次什么時候能吃到東西……
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能設計出好的解決方案。在情況 1 中,一家坐下來吃飯的餐廳就可以搞定。在情況 4 中,也許一片披薩或士力架最合適。
由于「用戶畫像」是各種假設和屬性的混合體,因此會對產品設計產生破壞性影響。它會給人一種了解顧客的錯覺(實際并非如此),從而在設計中留下空白。例如,你不能向「用戶畫像」詢問用戶的真實焦慮,他們為什么選擇產品 A 而非產品 B,當他們選擇產品 A 或產品 B 時,還發生了什么,或者當他們第一次打開你的 APP 時是否會感到茫然……
「工作故事」只能來自真實的客戶訪談。在設計功能和新產品之前,你必須與真實的用戶進行交談,了解他們在使用你或競爭對手的產品時,所有的焦慮和背景信息。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如何進行訪談,請收聽克里斯·斯皮克(Chris Spiek)和鮑勃·莫埃斯塔(Bob Moesta)的《床墊訪談》(The Mattress Interview)。克里斯、鮑勃和埃爾文還在 Udemy 上開設了一門課程,講授如何對進行用戶訪談。
有些人喜歡 「用戶畫像」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組織從客戶那里獲得的信息。如何組織「工作故事」將在以后的文章中討論。
在設計「工作故事」時,重要的是不要將其與解決方案混為一談。
下面介紹了如何編寫有效的「用戶故事」。作者鼓勵創建子故事來 「增加細節」,以幫助開發用戶故事。下面是一個例子:
作為用戶,我可以備份我的整個硬盤。
...添加細節后....
作為高級用戶,我可以根據文件大小、創建日期和修改日期,指定要備份的文件或文件夾。
還可以:
作為用戶,我可以指定不備份的文件夾,這樣我的備份驅動器就不會被我不需要保存的東西占滿。
基于上述范例,假設高級用戶不太在意根據文件大小、創建日期來指定備份哪些文件或文件夾……那這種情況,問題又出在哪里?是你的「用戶畫像」錯了嗎?是功能錯了嗎?還是「用戶畫像」所設定的功能錯了嗎?
分析情況(工作)和解決方案
當工作與解決方案分開時,你會發現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對它們進行不同的處理。將「工作故事」和解決方案模塊化的另一個好處是,你會開始發現它們有重疊的地方,以及多項工作,最終可以共享同一個解決方案。
「工作故事」與解決方案,以及「工作故事」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獨立的話題。與此同時,可以從將「工作故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可視化:
工作/情境 和 解決方案 應該區分開
每一項工作,可以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案
不過,那個解決方案需要和其他的工作內容對接起來。
相似的工作可以由同一解決方案來解決。
最后一張圖片引用了我所說的 「情境片段」。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想法,也是一個需要單獨探討的話題。
David Wu 的另一個想法,是為動機增加動力。在 「情況—>動機—>預期結果」的「工作故事」流程中,「動機」階段可以通過添加拉力或推力來加強。在「動機」中添加動力,就像為情境中添加背景一樣。讓我們考慮一下羅斯·貝爾蒙特(Ross Belmont)所說的亞馬遜的「求救」功能:
當我在使用平板電腦遇到問題時,我希望立即得到幫助,以便完成我的工作。
讓我們討論「動機」的部分: 我想馬上得到幫助,并獲得幫助:
情況:
當我使用平板電腦時遇到問題....
動機:
我想馬上獲得幫助...
動力1: 我很惱火,因為我正在做某事的過程中……
動力2:我很緊張,因為我無法完成剛才的工作……
動力3:求助時我會感到緊張……
動力4:尋求幫助可能會讓我看起來很蠢……
動力5:我羞于向別人展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預期結果
……這樣我能完成之前被打斷的工作。
當一項工作內容需要被注入動力時,我們就可以設計出解決方案,幫助減少迫使顧客遠離產品和功能的力量,增加吸引顧客購買產品或功能的力量。在亞馬遜的案例中,他們是這樣做的:
- 確保客戶無需等待很長時間即可獲得幫助。(我擔心我做不完剛才的工作)
- 確保客戶可以選擇不同的訪問權限。(我不好意思向別人展示我正在做的事情)
- 提醒客戶尋求幫助是很常見的事情。(尋求幫助可能會讓我看起來很蠢)
最近,我一直在嘗試不要將故事局限于單一的視角。相反,我一直在用第三人稱視角寫「工作故事」。
時間:
當有人向銀行申請住房抵押貸款,并填寫申請表時……
動機:
申請人想知道申請是否被接受……
銀行工作人員希望確保申請表填寫正確無誤……
銀行想檢查申請人是否有良好的信用記錄……
預期結果:
銀行能迅速將房屋抵押貸款發放給低風險客戶,并有信心從中獲利。
在《當咖啡和甘藍競爭時》一書中了解更多有關 JTBD 的方法和技巧。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3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