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看似簡單卻反復拉扯的問題:
“這個功能,到底要不要做?”
在產品層面,我們常會碰到“用戶提了很多需求,但做出來用的人并不多”;
在設計層面,很多體驗優化投入了大量精力,卻無法判斷它們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在用戶研究中,我們能聽到很多聲音,但很難快速判斷哪些是“基本需求”,哪些是“驚喜附加”,哪些其實“無關緊要”。
換句話說,我們缺少一種方法,來幫助我們從用戶感知的角度,把功能分個類、排個序。這正是 Kano 模型所擅長的:它提供了一套從“用戶滿意度”出發的功能分類框架,幫助團隊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必須做到的底線,哪些是值得打磨的加分項,哪些可以暫緩,甚至不做。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在用戶研究與產品設計中都非常實用的工具——Kano 模型。
更多模型科普:
Kano 模型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它的提出者是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的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一位長期研究用戶滿意度與質量管理的專家。
1. 誕生背景:從“質量”到“感知價值”
在那個年代,大多數企業對于“客戶滿意”還停留在“把東西做好”的階段,但狩野教授提出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
“同樣的產品功能,不同用戶對它的滿意度是一樣的嗎?”
他的研究發現,用戶對某個功能的感知,并不是簡單的“有就滿意、沒有就不滿意”。實際情況遠比這更復雜。有些功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一旦沒有就引發強烈不滿;而有些功能則是意外的驚喜,沒有也不會介意,但一旦有了,會極大提升滿意度。
于是,狩野教授基于對大量消費者滿意度的研究,總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 Kano 模型。
2. Kano 模型的核心思想
Kano 模型的核心在于:不同類型的功能,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方式是不同的。
它將用戶需求劃分為五種類型:
簡單理解:基礎項決定用戶“不罵你”,期望項決定“喜不喜歡你”,興奮項決定“會不會安利你”。因此,Kano 模型逐漸被產品經理、用戶研究人員、UX 設計師廣泛應用,成為一個從用戶視角定義功能價值的重要工具。
而 Kano 模型之所以能在用戶研究中被廣泛采用,不僅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功能分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幫助研究人員從用戶滿意度的角度,建立起用戶需求與產品策略之間的橋梁。
1. 為什么在用戶研究中使用 Kano 模型?
在實際調研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
- 用戶表達出很多想法,用戶什么都想要,但我們不知道哪些是“必須滿足”的需求,哪些是“可選加分項”;
- 團隊希望更系統地判斷不同功能在用戶感知中的角色(如基礎保障、滿意加分、無感存在),但傳統問卷往往只能提供滿意度的強度評分,缺乏將用戶感知結構“類型化”的能力。
- 高優先級的功能常常被主觀判斷或拍腦袋決定,缺乏用戶視角的支撐。
Kano 模型可以有效應對這些問題,讓用戶研究產出更具結構性與決策參考價值,它不是只看“用戶要不要”,而是看用戶如何反應,幫助我們把大量“用戶想要的”功能做合理分類、分層投入。幫助用戶研究人員挖掘“沉默的需求”與“偽需求”。
1. 定量問卷(適合功能歸類與優先級排序)
Kano 原始模型推薦一套“雙重問法”:
通過將正向問題與反向問題的組合進行編碼,便可判斷該功能在用戶眼中屬于哪種類型。
判斷某個需求究竟是:
- 是基礎型需求:缺了會被罵,滿足只是“不被批評”;
- 還是期望型需求:直接影響用戶滿意度,是提升體驗的關鍵;
- 或是興奮型需求:可打動用戶、形成差異化,但不是必要項;
- 抑或是無感/反感項:投入了也不一定產生價值,甚至適得其反。。
適用于:功能列表明確、樣本量足夠、希望做量化歸類的項目。
2. 定性訪談(適合理解需求心理、補充洞察)
在定性訪談中,將功能放入真實任務場景中,引導用戶表達對其有與沒有的感受;分析用戶的情緒反應詞匯、語氣強度、對比陳述等,判斷 Kano 類型;可作為定量結果的補充驗證,尤其對“興奮項”識別非常有效
示例提問方式:
“如果這個功能做了,對你來說最大的好處是什么?”
“那如果沒有這個功能,你會覺得會有多大影響?”
“有沒有什么功能,你其實沒想到,但用了以后特別滿意?”
訪談還原用戶真實任務與心理模型,判斷需求在使用路徑中的“必要性”與“情緒閾值”。
適用于:探索階段、用戶任務路徑分析中,將需求放入上下文,判斷其作用力與情緒反應。
誤區一:用戶說“重要”≠ 期望型需求
用戶在訪談中經常會強調“這個功能很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越多越好”的期望型需求。很多時候,這些“重要功能”其實只是基礎項,是“不做會不滿,做了也沒感覺”。
建議:
要結合“缺失時用戶反應”判斷真實屬性;可使用 Kano 的“雙問法”驗證;搭配用戶情緒詞(如“必須有” vs. “我很期待”)區分基礎型與期望型。
誤區二:模型適合所有功能評估
Kano 更適用于用戶感知明確、易觸達的功能,如:頁面信息內容、核心交互操作、具體功能點等。對于功能過于底層或細碎、感知微弱的點、系統性能力、抽象或宏觀的體驗指標、未曾有過體驗的高度新穎功能等,難以直接歸類。
建議:
對抽象能力(如“平臺安全感”)采用訪談理解其組成后再拆分評估,如根據訪談將其拆解成信息透明程度、懲罰機制等,再將這些拆解維度對應成具體的功能點,再進行 Kano 模型構建;不建議將 Kano 用于隱性機制類(如推薦算法、系統響應時延)直接判斷。
誤區三:調研數據的歸類就是最終結論
用戶分布的 Kano 類型往往具有多樣性與不穩定性,不能簡單地看哪個占比高就下決策,需綜合考慮用戶價值、業務目標與實現成本。
建議:
引入加權判斷(如核心用戶 vs 泛用戶;高轉化用戶 vs 普通用戶)用 Kano 數據做優先級建議,而非單一排序;結合其他數據源(行為分析、轉化率等)輔助驗證。
誤區四:只在定量問卷中使用 Kano 模型
雖然 Kano 模型的經典方法是量化問卷,但在實際項目中,定性訪談+任務場景觀察往往能更準確捕捉需求屬性,尤其適用于創新型功能或探索性場景。
建議:
將 Kano 框架嵌入訪談提綱:引導用戶表達“有與沒有”的態度對比;用情緒響應與使用路徑判斷功能類型;在無量化場景下,Kano 也可作為分析框架輔助歸納。
Kano 模型不是代替用戶調研的方法,而是為用戶研究注入了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讓我們不再只是“收集用戶聲音”,而是用用戶的滿意度邏輯去評估功能價值,以數據支撐產品與設計的優先級決策。
歡迎關注「58UXD」的微信公眾號: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2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