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早在今年 2 月份,我們就通過 Midjourney 輔助設計,上線了專題 「從入門到行家-單板滑雪篇」。一開始上線還是比較忐忑的,因為對于 AI 的探索大家都剛剛起步,害怕通過 AI 生產的專題會遭到用戶的反感。但后續得到數據驗證,并未影響線上效果,并且還能大大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自此,正式開啟了值得買 UED 的 AIGC 探索之旅。
隨著 AIGC 持續火熱,值得買 UED 團隊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 AIGC 能力輔助設計團隊快速落地日常項目。我們邊探索邊實踐的過程中,目前找到比較好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專題頭圖」和「banner 模版」生成。
往期案例: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從入門到行家」這個重點欄目 IP 下,如何使用 Midjourney 幫助我們快速產出專題設計。
「從入門到行家」系列專題,作為「什么值得買」的精品欄目之一,匯聚了各個行業優質的消費相關的內容。在 AIGC 輔助設計火爆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視覺風格,也得到了用戶的廣泛認可。
如何提高這個專題的設計效率,并保證統一的視覺風格,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隨著 AI 工具越來越強大,我們逐漸探索到了一些方法,并希望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眾所周知,一個專題從結構上看,可以分成頂部「頭圖」和下方「樓層」兩個部分。
在「入門到行家」這個專題頭圖中又可以粗略的分為三層元素,按照重要性從高到低,分別是標題、主體、背景。
背景是重要性最低的圖,主要作用是烘托氣氛,是最容易被 AI 直接完成的部分。
以「從入門到行家」系列之潮流穿搭的專題頭圖為例。需求方想表現的是街頭的潮流穿搭文化。這個時候用一張街拍圖片做為背景再合適不過了。于是我在網上找的下面這張圖,并簡單處理一下。
接下來用到了 Midjourney 的圖生文功能。
得到了以下提示詞
再加上網上收集的其他“咒語”
得到如下圖片
雖然很多細節有問題,但是作為一張圖背景圖是夠用的。最終完成的頭圖效果如下:
主體部分,我目前還是使用 Blender 進行制作。之所以不使用 Midjourney 原因如下:
- 主體的人物形象作為這個系列專題的 IP 形象已經固定。而 Midjourney 的隨機性較大,不適合生成固定的 IP 形象;
- 由于骨骼綁定、布料模擬等 3D 技術的加持,目前效率比在 Midjourney 里反復嘗試更高。
但是,AI 技術是未來,相信它能很快克服這些問題。據說 Stable Diffusion 的可控性更高,接下來會進行嘗試。
標題設計,目前基本上沒有 AI 可以勝任。我推測原因有以下 2 點:
- 設計字體,本質上是要創新,是要設計出沒有出現過的形式,否則就是侵權行為。但是,AI 做的是學習海量的人類優秀作品,然后找出其中的規律,再應用這些規律來生成作品。所以,讓 AI 以創新為目的來設計字體,它可能真的暫時做不到;
- 漢字的本質是有象征意義的抽象符號。漢字的每個筆劃都有著嚴格的規范,稍有錯誤就完全不能接受。例如“土”和“士”,只是細微的筆畫長短變化意思就完全不同。具象的物體就完全不同了,手指稍長或者稍短,如果要求不嚴,都是可以接受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AI 總結出了漢字形式上的規律,但是生成的漢字沒有一個是正確的。這方面很像藝術家徐冰的作品《天書》,只是形式上的漢字,卻沒有象征意義。如果想讓它寫正確,就需要 AI 把每個漢字都訓練一遍,估計這個工作需要國內的公司來完成了。
所以,我預測 AI 短時間對漢字的生成很難完成。看看會不會很快被打臉吧...
在樓層的元素設計中,我采用了另外一種方式來利用 AI,即對 AI 生成的圖片進行深度修改。
元素最終的應用效果如下:
Midjourney 的優點是快速、完成度高,缺點是可控性差。所以,目前我主要用它完成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前期的靈感激發,另一個是重要性相對較低的背景圖。在「從入門到行家」系列專題的設計中,這樣做的效率提高約 10%到 20%。但是,在其他可直接使用 Midjourney 生成圖作為頭圖的專題中,效率可以提升約 80%。
如此大幅度地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難怪比爾蓋茨說 AIGC 的重要程度不亞于手機和互聯網的誕生。我們會持續學習和探索 AIGC 在專題設計中的應用方式,并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一起在設計領域探索 AIGC,后續也會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同時您還可以在小紅書搜索「值得買 UED」關注我們,在那里我們會分享更多 Midjourney 實戰咒語和教程。
感謝您的閱讀。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熱評 解決師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