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無處不在的定律,雖然它很常見,但它很安靜。

我們先來做一個測試:請大家用眼睛看下圖,然后快速記憶(每幅圖用 30 秒記憶),最后閉上眼睛直接說出如下兩幅圖中包含的水果各自是什么。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好了,現在我們回憶下,兩幅圖中分別有哪幾個水果?不知大家發現了沒,第一幅圖中的水果有哪幾個,很難快速記住;而第二幅圖中的水果分別有哪幾個可以很快速地回憶起來,原因是什么呢?

那么今天就給大家介紹“米勒定律”,同時本文通過一些案例來讓大家身臨其境這個定律的神奇之處。

米勒定律定義

按照老規矩,先給大家解釋下什么是米勒定律。

百度百科描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根據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Miller,1956 年《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發表于《心理學評論》)的分析,人腦處理信息有一個魔法數字 7(正負 2)的限制,也就是說,人的大腦最多同時處理 5 到 9 個信息(chunks)。原因是短期記憶儲存空間的限制,超過 9 個信息團,將會使得大腦出現錯誤的概率大大提高。”

米勒定律在很多產品設計中已經有所應用,如 PC 端百度首頁只給用戶呈現了 6 條熱搜,移動端夸克瀏覽器首頁只放了 5 個推薦模塊。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短時記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米勒定律是揭示了短時記憶的規律。人們在短時間內大約能記住的元素數量為 7±2 個,且與這些元素的復雜程度會有關系,例如阿拉伯數字人們平均可以短時記憶 7 個,字母大約為 6 個,復雜一些的單詞為 5 個。當單詞越長,人們短時記憶的數量便會下降。而且對于老年人和兒童來說,短時記憶時,數量低于年輕人。

那什么是短時記憶呢?短時記憶是記憶的一種類型,它與長期記憶相比,由于對信息存儲的時間較短,導致存儲的容量(也稱記憶廣度)有限。具說短時記憶在人腦中保持時間大約在 5~20 秒,最長不超過 1 分鐘,它就像我們記電話號碼一樣,記過撥過就忘了。如果想要長期記憶,那設計者就需要對信息進行分組,或需要記憶者用特殊的記憶法去記住,比如反復大聲朗讀,宮殿記憶法等。同時,如果記憶的信息是有規律、有聯系的,或是記憶者原來較為熟悉的,那么短時記憶廣度也會增加。

短時記憶之組塊

在米勒定律中,有一個概念被稱之為“組塊”。組塊是將相關信息分別匹配到不同的信息單元中去,通過組塊可以幫助用戶快速處理信息,提升用戶短時記憶的能力。這是利用短時記憶的特性所提出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例如數字 234125698980 在短時間內很難被人們所記住,而改變為組塊就比較好記,如改變為 2341-2569-8980。電話號碼 057128897865,可以組塊為(0571)2889-7865。

組塊在 B 端產品中也是較為常見的,例如銀行卡號碼通常顯示為 6330-2345-2345-2345 的格式,銀行卡號碼在界面中呈現為 4 個組塊,這非常方便用戶記憶。

生活中的米勒定律

在我們的生活中,米勒定律被不知不覺廣泛地應用到。

1. 看手稿打字

一邊看著手稿,一邊記憶,一邊把手稿上的文字逐一碼到電腦上,就是用到了米勒定律。試想,如果手稿上的文本不夠熟悉,每次看手稿能記住幾個字呢?

2. 外賣點餐

打開餓了么,進入一家店,如果其招牌菜在 5 個左右,我們退出該店后還能記得住,如果招牌菜多達十幾個,基本退出來后已經不知道剛才看到哪些招牌菜了,需要再次進入看到后回憶起來。如果大多數用戶記得住某家店的招牌菜,對于店的營業額提升是有利的。

3. 存電話號碼

假如有人手抄給了你一個在某領域很權威的專家的聯系電話,你需要將它存到手機中,這時就會啟動短時記憶。

C 端的米勒定律

米勒定律在 C 端產品設計中被廣泛應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 金剛區

京東金剛區,一行為 5 個模塊,總計 10 個,排列整齊。且每個模塊都有與其含義匹配的圖標搭配,大大提高了用戶識別及記憶的速度。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2. 常用功能

支付寶的搜索框下面有 4 個常用功能,只要打開看到過一眼的用戶,很快就記住了這 4 個功能是什么,再次使用時,瞬間觸達。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3. 個人中心

大眾點評個人中心中,每個模塊都只有 3-4 個功能,如此分組后,不僅層級清晰了,用戶尋找也方便了。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4. 書籍分類

當當“網絡文學”模塊中,將內容組織成了 5 個模塊,包括榜單、特色推薦、特色專區、女頻、男頻,提升了用戶尋找書籍的效率。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B 端的米勒定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在 B 端中,米勒定律都用到了哪些地方。

1. 工作臺卡片數量

在工作臺設計中,通常建議卡片數量控制在 5-9 個,且重要指標靠前展示。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2. 表格上方常用查詢條件

表格上方常用查詢條件會建議控制在 3-5 個,超過的查詢條件置入“更多”。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3. 按鈕數量

不論是表格上方的按鈕數量,還是卡片右上角的按鈕數量,還是表格數據行的操作按鈕數量,等等,均建議直接顯示的按鈕數量控制在 5 個以內,超過的按鈕置入“更多”。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4. Radio 選項

Radio 所有選項默認可見,方便用戶在比較中選擇,選項不宜過多,一般在 2-5 個之間,同時會有一個選項處于選中狀態。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5. tabs 中 tab 數量

tabs 提供平級的區域將大塊內容進行收納和展現,保持界面整潔,建議 tab 數量控制在 7 個內。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6. 手機號、身份證

手機號的阿拉伯數字有 11 個,身份證有 14 個,通常在 B 端中,會將手機號和身份證進行組塊設計,提升用戶理解度和記憶。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7. 用戶設置面板選項

通常用戶設置面板會有較多的功能選項,每 2-5 個選項進行有序分組,會提升用戶定位功能的速度。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違背米勒定律,該怎么彌補呢?

在設計產品中,由于業務復雜度的原因,會出現無法強行使用米勒定律的情況,這樣子該怎么辦呢?下面總結了幾種可能性。

1. 錨點

之前在做產品時遇到表單項特別多的情況,需要的分組也比較多,這對用戶來說,靠記憶去定位是很困難的,那么這時候錨點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點擊對應的組塊錨點,直接定位組塊。

2. 搜索

表格數據少則幾十條,多則幾百上千條,且分布在不同的頁面上,想要用戶看一眼就記住數據所處的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搜索就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

3. 分割線、卡片

分割線和卡片可以有效地對信息進行分類,讓信息從無序到有序。例如各類軟件的下拉面板中當選項極其多時,可使用分割線進行歸類和區分。

總結

米勒定律無處不在,希望我們學了米勒定律后,能將其用到產品設計中,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知果日記」

用超多案例,幫你認識無處不在的「米勒定律」

收藏 85
點贊 16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