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理論系列,第一篇。

我一直覺得,我個人所具備的解決產品問題的能力,以及功能邏輯的分析能力,主要得益于理論的滋養。而我的理論知識主要來自于書籍,文獻以及個人工作的總結。但是理論的范圍很大,早期我也常常糾結于理論的作用,覺得它難以言說,不像具體技能那么立竿見影。比如畫圖,知道扭曲工具,可以通過它來改變圖形的形狀,這種知識學了之后可以馬上運用,能驗證它。

理論更虛無縹緲,在很多人眼里它甚至是一種玄學。他們覺得,學習了某種理論知識,如果無法在工作中實際去運用,那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我當然是完全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但是我始終無法說明原因。直到產品設計的工作越來越深入,我慢慢發現,技術知識雖然更容易被驗證,但它所呈現的是表象;而理論則偏向于對人和產品的理解,這種理解在設計工作中是更重要的,它所呈現的是功能背后的邏輯支撐。

比如輸入框什么時候放置清空按鈕,許多人只希望得到明確的答案,以及具體的結論,但是何時放置清空按鈕的邏輯推導是需要各種理論來支撐的,它不是絕對的,在不同情況下,結論就會有差異,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背景因素之外,就是由理論決定的。這個理論包括控件的理論,行為學的理論,以及心理學的理論。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它可能并不能馬上運用,但它在某個時刻會成為你的邏輯支撐條件。

我之所以會如此重視理論,主要是在電影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的。電影領域的內容分支有很多,最早一批讀電影專業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修不同的課程,有些人會選修電影歷史,也有人會去學習攝影技術,包括如何沖洗照片。但很少會去學劇本創作理論,因為他們認為,劇本不需要理論,寫出故事,再拍出來就行了。但事實遠不止如此。

國內最早的劇本創作理論來自前蘇聯,他們要求劇本出來后要可讀,要完整,并且要有深度,它必須接近于文學作品,詞句要恰當,文本要合適。所以國內早期的電影導演所創作的劇本也都是偏向于這類的文學作品。后來美國的劇本創作理論被引入,而美系的劇本理論偏向于敘事跟蹤,從人的角度牽引整個情節,通過具體細節來支撐每個節點。比如一個人物改變命運,可以通過轉學、生病、跳槽等等事件來實現。

按照各自的理論去拍攝電影當然也能出作品,但如果完全按照前蘇聯式的劇本理論來拍電影,會發現大部分這類電影是比較跨時空的,聊得很大,人物之間沒有太深的聯系,甚至會缺少共鳴;而完全按照美系理論來拍的電影,會發現電影內容過分貼近英雄式劇情,缺少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

所以早期的一些導演,如果是受過前蘇聯式的劇本理論教育的,那么這種電影的風格就會很明顯。如果懂得這些理論,就能發現各種理論所存在的問題,再根據自己想要創作的電影類型去規避這些問題。而如果只懂其中一種,就發現不了自己所遵循的那套理論可能存在的問題。所以學習理論,可以幫你發現問題,讓你突破理論的邊界,去創作更符合劇本情節的內容。而這些結果,都是通過理論的學習決定的。

產品設計類似于拍電影,設計師或產品經理就像導演。比如某個場景需要擺放某個道具,道具師找到五個樣品給導演選擇,導演要通過對劇情和場景的判斷,去挑選最符合這個場景的道具。這種判斷的依據,主要是靠直覺,但更重要的,是依靠理論。

比如有確切的時代背景的,漢代的場景里可不能出現宋代才發明的物品,這個是硬知識;還有比如襯托人物形象的場景,鏡頭里要出現什么物品,才能烘托出這個人物的性格,是否需要某個物品給出暗示,引導觀眾去思考情節等等,這類問題就需要通過理論基礎才能做出決策。

同樣,作為設計師,我們在設計一個功能時,可能需要挑選一個控件來解決某個問題,而如果同樣兩個控件都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哪個更合理,就需要產品人通過扎實的理論基礎來做決策。比如 radio 和 checkbox 都能解決開啟與關閉的問題,那么在某種具體場景下,應該用哪個?這就需要控件理論作為判斷的支撐條件了。

優秀的產品人或設計師,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產品設計理論,他們對功能的設計,有著一套自己的理解,面對不同的問題,他們總能按照自己的經驗、想法,更重要的是理論基礎,去設計這個功能。而這些經驗、想法與理論體系,是通過廣泛的閱讀,實踐得來的。

產品設計理論系列(一):沒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就毫無價值?

比如,當我們看到這樣兩種不同布局的界面時,就應該知道它們使用時的區別,以及什么類型的產品應該選擇哪一種,包括為什么。這是非常基礎的一種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尋找相關信息以及業務背景來綜合理解并運用。

不僅如此,如果上圖左邊這張圖表示的是電商產品的商品詳情列表,你或許還要去理解其中的標題優先級,為什么有的電商產品這個頁面的標題優先級很高,而有的就非常低,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什么?甚至,如果深入學習,你還會知道這個「縮略圖文案模式」的由來,它的發展歷史,為什么它會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移動設備上?如果你愿意繼續深入挖掘,還會知道不同類型的產品,同樣這么一屏的列表數量為什么會有區別,等等。

不過我認為這些理論知識還是比較偏表象的,更讓人們忽視的理論,是那些與界面設計無關的內容。比如讀《腦與閱讀》,我們可以知道人腦如何影響閱讀,閱讀形式為何被束縛在這樣的書本上,未來通過科技的發展,數字產品的閱讀形式或許會被改變,起到真正意義上提高人類閱讀文字的速度。這樣的理論知識與產品設計毫無關系,沒有指導意義,所以許多人會覺得它沒有任何價值,但如果你的產品有涉及文本內容的編排,甚至只是需要你梳理簡單的文案,你就會發現,書中的知識對你設計文本編排時起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影響,對文字的理解也會與以往不同。雖然它沒有直接教你怎么去用,只是一種與你工作無關的理論知識,但是它會對你產生影響。這就是理論的深層作用。

產品設計的結果,有時候也是由設計師或產品人的三觀,以及文化素養決定的。如果你曾經接觸并學習過哲學,那么你會更推崇自己所認同的哲學流派的價值觀,它會影響你做出的各種決策。這是一種基礎的綜合素養,需要深刻的學習與接觸,才能構建這種理論體系。

比如學歷史的,有的人更關注某個時代的政治背景,有的人更關注非常細微的百姓的生活狀況,雖然它們可能是互相影響的,但是不同的人所涵蓋的知識素養不同,專注的領域就會有所差異,而這些差異就會導致每個人面對同樣的事物時,產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會更在意細節的轉變,有的人會更注重全局的背景,還有的人可能更關心局部與全局的相互影響。這就是理論學習的結果,它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同樣,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如果你比較注重細節,你可能會比較在意一句文案對用戶的影響,甚至某個界面元素出現在這里是否合理;如果你比較注重全局,你可能會跳出界面看背景,比如用戶的訴求,企業的目標等等;而如果你比較關心局部與全局相互的影響,那你可能會沉浸于思考業務與元素的結合需要哪些規則來約束。這些種種,都是由自身所具備的理論體系決定的。

所以我們時常要去學習各個領域的理論知識,用來拓展自己的閱歷;去關注前沿科技公司輸出的新規則與新規范,看看它們會有哪些顛覆性的影響;包括了解自家產品所處行業的市場情況與業務細則,豐富自己的認知。所有這些,為的就是讓你從更符合人的角度去設計產品,更貼近企業的角度去為公司盈利。而如果你的理論知識非常淺薄,那你的產品形態就無法滿足用戶與企業,甚至會為在出方案時異常糾結,無法做出任何決策,這就是缺乏理論所導致的。

為什么有的人寫的書就不好讀;有的人拍的電影被各種吐槽;有的人做的產品功能沒有任何新意,只能抄襲?就是因為這些人缺乏理論的滋養,以及與時俱進的意識。如果還依靠自己淺顯的認知去理解事物,遵循以前那套所謂絕對的原則,那無論是書還是電影,都會逐漸被受眾淘汰。產品功能也是一樣,外賣的設計如果無法突破陳舊思想的框架,也不會有如今的景象。

思考

產品設計的理論除了常見的學院派方法論,還要學習各領域知識,深入挖掘具體行業的業務信息。任何脫離業務去聊學院派方法論的行為,就類似于脫離背景去創作劇本,會空洞無物。背景與業務就是約束條件,你的理論需要在約束的條件下,才能有被實踐的價值。于是,當我們面對實際的商業與用戶問題時,才能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它們。最后,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你們開始重視起那些并不「實用」的理論。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呆呆U理」

產品設計理論系列(一):沒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就毫無價值?

收藏 13
點贊 8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