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名為《5 年后設計公司的成熟模式》,談到未來設計公司跟客戶不需要見面,同事可以不在一起辦公,如今我不清楚別人,但遠麥基本上如此。
我們有一位客戶合作超過 5 年,只在第 3 年的時候才見上一面,其余任何溝通交接都在線上完成。
同樣情況的客戶占據我們全部客戶 63%的比例,相信以后這個比例還會有所提升,但去到一個臨界點會平穩下來,因為總有人是不見面不放心的。
這幾天在聽播客《保持偏見》里的張一鳴傳,談到“今日頭條”得以干翻全部門戶站的制勝法寶,如今已經司空見慣的“個性化推薦”算法的根源邏輯。
小宇宙播客節目《保持偏見》
現在大部分內容平臺都使用了個性化推薦機制,但時光倒流回到 2012 年,這絕對是顛覆性創新。
它重構了互聯網的流量規則,極大優化了點對點的營銷效果,提升了大多數人獲取內容信息的體驗,也讓廣告投放可以進入一個所謂“品效合一”的時代。
這種技術其實就是面向大眾初代人工智能的使用。
然而,硬幣都有兩面,這個技術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比如信息繭房的形成,刷手機成癮,資訊泛濫,流量分散等等。
刷手機成癮已經成為世紀難題,連久未露面的王朔最近也在短視頻里稱自己每天也刷近 10 小時短視頻。
地鐵里人人都在刷手機—AI生成
我曾經反復克制自己少開手機,少看短視頻,跟我當年反復戒煙一模一樣,區別是我戒煙已經成功了,但短視頻似乎還戒不了。
3 個月前我曾經撰文《DeepSeek 竟然讓我獲客了?》,里面提及到設計公司(或者自由設計師)的最大痛點:就是自身的業務模型跟市場客戶經常錯配。
近半年來,我在某設計平臺開始收到大量咨詢(有賴于平臺在大力發展這方面服務),一周內可能有幾個,但幾乎全部都沒有成交,歸根到底,還是資源錯配的問題。
比如普遍是預算不符合,跟細分專業不符合,一些是地區不符合(比如做展會設計希望能在當地)等等。
這方面問題會帶來幾點不好影響,其一是浪費彼此的對接溝通時間,有些復雜項目可能要溝通大半天甚至更久,比如今天下午的一個商城開發項目咨詢。
其二是讓一些甲方不得不運用廣撒網方式進行咨詢,同一個需求給 N 個設計師留言,造成彼此的使用體驗都在降低。
其三是會讓甲乙雙方都逐漸對平臺失去耐心跟信心。
2010 年優酷網發展迅猛的時候,一位優酷高層就曾經提出尖銳問題:優酷上肯定有注冊用戶最喜歡看的 100 個視頻,但他可能無法快速找到,甚至永遠找不到(來自播客《保持偏見》的講述)。
11 年前的優酷界面
而我也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最適合他的服務,但多數情況下都無法快速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
目前有賴于張一鳴的創新,內容匹配的問題算是通過一系列精準算法獲得解決,但市場交易這類問題基于 AI 技術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以后我們想找某個設計服務,也可以用提示詞方式跟某個 AI 應用描述,應用就可以幫忙我們進行精準的匹配。
舉個例子,一位做服裝生意的客戶需要品牌設計,他就可以用提示詞描述為:服裝行業,經營快時尚類服裝,需要為新品牌做 vis 設計,要求設計師在深圳,預算 5 萬,設計師需要有相關行業案例,請推薦 3 位設計師,最好女性。
然后 AI 應用在短短 1 一分種內給其推薦了 3 位匹配度最高的設計師,有效優化了滿足需求的效率。(類似有人通過 DeepSeek 找到了我做包裝設計)
客戶通過 DeepSeek 找到我
至于這樣的應用如何盈利,可能會在幾個方面,其一是服務(設計)平臺本身開發出這樣的插件,大幅提升服務成交量,從而賺取更多交易傭金。
其二是提供 AI 模型接口,跟平臺進行生態共建合作,類似如今大部分有深度思考能力的 AI 應用都接入了 DeepSeek 一樣。
其三則是為企業和開發者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收取服務費。
其四則是面向個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吸引流量并培養用戶習慣,進行廣告推送服務,并且可以形成數據儲備,出售數據等等。
商業模式方面我并非專家,但深信這樣的應用深具前景,因為解決了商業市場上的一大問題。
從經營設計公司多年的經歷看,我認為大小設計公司都應該有生存空間才對,因為客戶本身的構成就非常多元化。
比如并非每一位客戶都需要高大上的設計,并非每一位客戶都預算充足,也并非每一位客戶都要依靠設計來支撐業務。
很多客戶確實只需要一位專業相關人士為他完成一件普通事情,跟找人通廁所,搞衛生,捏個腳差不多,比如餐館做個菜單,小店搞個門頭。
不知道怎么設計好菜單的老板-AI 生成
反過來看,假設一個小型設計公司,他們只定位做 500 一個,講究短平快的 logo 設計服務,一個月如果能接到 100 個,那么也會活得不錯.
如此一來,這兩個群體可以高效成功配對的話,彼此都可以愉快解決自身問題。
這類合作最重要的意義是讓較為“弱勢”的服務商與需求者都可以做成生意,增加了社會經濟的流動性。
而這樣的事情很適合通過 AI 技術進行解決。
其實關于專業技能服務平臺早在 10 多年前就存在,最典型的是威客模式,這類平臺讓人突破了地域限制去提供服務或者尋找服務商,盤活了很多社會的“剩余生產力”。
但這類模式最大的痛點是如何解決信任機制?(下面以設計行業為例)
甲方會擔心設計師收費了不工作怎么辦,或者工作交付成果不滿意怎么辦,而乙方也同樣會擔心完成后客戶不確認怎么辦,甚至擔心平臺偏袒客戶或者扣押酬金等等。
彼此擔心的結果就是雙方都希望降低自身風險,于是總是預算很低的客戶才熱衷到威客找服務,比如 100 元做個 logo,那么就算被騙也無傷大雅。
而優質設計師則很少加盟威客平臺,平臺普遍存活一些以流水線模式經營的設計公司,養幾位畢業生進行低端輸出。
流水線作業的設計公司—AI生成
我甚至還聽說過一些公司會跟設計院校合作,教師將威客上的項目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最后客戶選中則是公司跟教師進行利潤分成。
又或者是吸引一些初級從業者或者設計在讀生入駐,彼此是用魔法對付魔法。
但我相信供需這兩個群體都是巨大存量的,互聯網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線上對接模式已經非常成熟。
所以當潛在的中高端服務市場被激活,平臺從幾十元到幾千元的客單價跨進幾千到幾萬元客單價梯度時,才算是真正邁入了“威客”時代。
至于如何能完善解決前面談到的信任機制不是我這里三言兩語可以提供答案的,但作為一名資深的設計乙方,我可以分享幾點想法。
首先我認為進行這類平臺合作最難的其實是“破冰”,就是怎么進行第一次合作。
尤其是希望交易單價往上走的情況下,怎么讓客戶愿意給平臺先支付幾萬元,以及怎么讓資深設計師愿意先動手,再收款。
我的幾點建議如下(一部分建議其實大部分平臺都有了):
① 三方合同:無論甲乙雙方,入駐平臺后,進行合作前,都要簽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三方區塊鏈電子合同,這樣起碼在道德與心理層面先形成約束效力。
② 分階段保障:跟線下合作一樣,客戶可以按比例支付酬金到平臺托管,如最低 50%,甚至個別項目要求全額支付。
而平臺也應該給設計師安排預付,比例可以適當降低,如 20%或者 30%(扣除平臺手續費后),因為設計師收不到預付款就輸出是這類合作的最大痛點,錢不到位,干活絕對拉跨。
收不到款就要工作的設計師狀態—AI生成
③ 保險外掛:可以跟知名保險公司合作,定制個性化保險賠付方案,降低平臺自身資金風險,如客戶不支付尾款或者設計師收款后不工作,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與索賠。
④ 構建雙向信用體系:是合作信用越好評級越高,評級越高權限越大,比如優先匹配雙方,甲方享受合作折扣(平臺補貼),乙方則享受更高比例預付款等,因為有賴這部分群體的存在,平臺才走走向良性循環。
⑤ 其它:如平臺仲裁與風險管控、行業細分與優質認證、社區運營與用戶監督等等。
以上建議的執行細節自然會很多,但簡述如此。
我對于 AI 時代的基本處理方式是“不掉隊原則”。
比如剛開始有 AI 繪畫的時候,先不管好不好,參與再說,當有不少 AI 應用出現,先不管好不好,下載了用用再說,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一直在隊伍當中,一直有手感。
當你一直在隊伍中,才可能與時俱進,跟我當年面對自媒體時代一樣。
我認為 AI 應用首先會發展為人的一個超級助理,如果你經常使用,就會越來越認可這個觀點。
每當你有什么問題需要了解或者需要協助時,就當 AI 工具是一位真實助理,跟她溝通(就是正常跟人說話的方式),讓她幫忙,當問題連 AI 都解決不了時,我們再想其它辦法。
這就是所謂的:AI 能做的讓 AI 做,AI 做不了的人來做。
AI 就是人類的虛擬助理—AI生成
過去假設我要找一下福田區教育局的電話,我可能要自己先百度出一堆結果,找到接近的,然后判斷真偽,但現在只需要打開豆包,跟和助理說話一樣,她就能快速準確完成這個工作。
因為 AI 技術(特別引入深度思考后)讓她懂得跟人一樣先找,再比對,最后復核檢查來確認無誤。
而有時候我有一些困惑,會直接跟豆包打電話聊天,并且先使用提示詞讓她扮演特定的人,比如一位資深的服裝專家之類。
這種使用方式受我同事啟發,因為我們希望發展更多海外項目,所以他時常會讓豆包扮演外國客戶用英語向他咨詢,以此鍛煉自己的專業類口語。
諸如此類,我說了那么多想表達的重點是,以后當客戶想找設計類服務時,也慢慢會演變為同樣場景,就是打開 AI 應用,把她視為真實助理,讓 AI 給自己找到合適的設計師或者設計公司。
而 AI 也逐漸會變成一個新型媒介,大家會研究怎么方便 ai 抓取自身的內容,因為 AI 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內容信息的新型容器。
比如我咨詢某些內容時,豆包除了解答,還會推薦一個關聯度最高的抖音短視頻過來,那么我看完內容后極可能會關注此人,或者跟博主建立聯系。
AI 應用也是內容的新容器
我身邊已經有這樣具有先見之明的朋友,他經營自己的吉他品牌,半年前就已經在研究如何方便 AI 應用抓取到自己的品牌信息。
已有心得之一是官網內容最容易被抓取,做這項研究的原因是,他認為極可能有大量客戶會向 AI 應用這樣發問:請給我提供 3 個適合初學者的吉他品牌,價格在 300 到 500 之間。
所以做好這件事,他的品牌就可能從 AI 應用里獲取到精準的流量,從而實現購買轉化。
過去我們常說“媒介就是信息”(來自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那是因為媒介決定了內容的形式,而內容形式又反過來左右內容。
跟做設計一樣,用于 UI(界面)的設計就必須按 UI 的規范走。
比如沒有網文之前,文字主要出現在報刊跟書籍,所以一般段落內容就會較長,那是為了節省紙張跟版面位置,當然也有一些是風格問題,比如賈平凹,就不愛分段。
而自有網文之后,尤其進入公眾號時代,為了適應媒介去提升閱讀體驗,大家寫作的段落越來越短,甚至一句話就一段,小說也寫得跟散文詩一般。
當然過去也有人因為個別原因會這樣寫,比如古龍,因為當時出版社是按行來計算稿費,所以他為了多拿稿酬,作品就經常一行一個字,也為一個段落,是個狠人。
報紙版面
我寫網文也很早形成類似習慣,所以后來整理文章出版書籍時,出版社編輯比較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如同法醫在車禍現場收拾殘肢,然后拼接成一條全尸這樣來處理我的文字。
這就是媒介決定內容的例子,如同現在大家為什么都要拍視頻一樣,因為主流媒介不再是圖文,搞傳播都要拍視頻,以后就也得去考慮怎么拍更容易被 AI 抓取了。
我相信關于 AI 技術賦能市場匹配這件事以后一定會有人去做,也一定會做成的。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6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