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和心理學、行為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使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用戶的心理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始終還是不變的,就像把手放到燭火上,依然會感受到灼傷感一樣,基本的規律始終存在。
以米勒定律(Miller's Law)為例,「普通人大概能夠同時記住7個左右的條目」,這個規則在 UX 設計的時候就非常重要,用戶如果被迫思考和記住超出他們認知的信息和內容的時候,就會呈現出「超出認知負荷」的現象。忽略米勒定律,可能會給用戶帶來負面的體驗,比如用戶會感到強烈的挫敗感,甚至會導致無法作出決策。
難以理解的布局和太多的選擇,同樣會讓用戶感到認知過載,讓用戶感到難以決定。
和米勒定律相關的另外一個規則是席克定律(Hick’s Law):「作出決定所相互要的時長和選擇的數量以及復雜性成正比。」從描述就可以判斷出兩者之間有很清晰的關系。在一個包含有太多選擇和復雜設計的UI界面當中,兩種法則都會被觸發,用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會記住太多的事情。
然后我們就得說說費茨定律了(Fitts’ Law)。費茨定律原本是針對桌面端人機交互所總結的,它指的是「任意一點移動到目標中心位置所需時間與該點到目標的距離和大小有關,距離越大時間越長,目標越大時間越短」,相應的它也可以用公式表達出來:T = a + b log2(D/W+1) 。更通俗地講,就是UI界面中按鈕的大小以及和光標之間的距離會影響到交互所需要的時間。
在實際的運用當中,費茨定律其實非常實用。比如UI界面當中破壞性相對更大的功能(比如「重置」和「刪除」等按鈕)會放置在更加難以觸及到的位置,這樣來提升這個關鍵性操作所需要的時間,確保用戶審慎。
而需要注意的是,費茨定律并不適用于移動端UI界面,因為移動端界面上并不使用光標和鼠標來交互。不過可以使用類似的規律來進行設計,比如APP 中,登錄和登出 這種相對重要的操作,會放置在右上角,用手指更難以觸及的位置,而相應的確認按鈕則放在屏幕底部。
卓越的用戶體驗從來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一致的交互和良好的體驗可以給用戶帶來信任感,而這才是基礎。想想看,一家擁有2500萬用戶的銀行,他們的客戶端如果忽略用戶體驗,帶來的損失是直接可見的,想要贏得信任,可不是那么簡單。
雖然這些定律和規則并不像法律一樣必須強制執行,但是人的天性和規律本就是如此,如果不遵循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相反,如果善加利用,則常常可以事半功倍,創造出更加優秀的產品。
當然,相關的用戶體驗的規律和定律不止這幾項,還有更多。
費茨定律(Fitts’ Law)揭示了UI界面中元素的設計和交互之間的關系,在設計桌面端界面的時候,費茨定律的指引性是不容忽視的。
而席克定律(Hick’s Law)還被稱為Hick-Hyman law,它是以心理學家 William Edmund Hick 和 Ray Hyman 來命名的,他們發現了選擇數量和決策時間之間的關系。
米勒定律(Miller’s Law)則揭示出了人們普遍的記憶能力和信息承載能力:普通人通常能夠處理7個條目左右的信息。針對這個數量的信息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記憶、分組和處理。同時,這一規律的引伸,則是信息分塊處理的重要性。
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則出現的更早,14世紀就已經被提出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最簡單的解決方案,通常是更好的解決方案。當有多個用來解決問題的假設時,應當選擇最少、最精簡的那一個。更通俗的講就是更簡單更通俗的更好,包括描述也是。比如,一個柵欄壞了,A)因為一只馴鹿穿過它;B)因為老化,固定的螺絲掉了。兩種解釋都有可能,但是B更加可信,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帕內托原則(The Pareto Principle)也被稱為80/20原則,這個在UX設計中則存在的更加普遍,比如80%的影響來自于20%的核心因素,20%的內容創造了80%的價值,等等。
隔離效應(The Isolation Effect)也被稱為 Von Restorff 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傾向于記住群體中比較突出的個體。這一效應是以德國心理學家 Hedwig Von Restorff 來命名的,并且是在1933年被記錄下來的。
連續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則是源自于德國心理學家 Hermann Ebbinghaus,它指的是人們在回憶一系列物品或者信息的時候,會更傾向于回憶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項目,而中間的項目并不會記得太清楚。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6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