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公司或者團隊里,設計方案判斷出現分歧時,到底誰說了算?想必,每個設計師都遇到過這個問題,甚至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是大學畢業時給學校做畢業設計海報。畢業展負責老師站在我的背后,告訴我要如此這般修改。我十指輕懸鍵盤,靜默了兩三分鐘,說了句「這個設計我做不了,您找其他同學吧」(由此,也可以大約看出當時的年少氣盛,以及柔弱外表下的剛硬)

之后在職場中,不管是在初創公司,還是在阿里這樣的大廠,不管是自己做具體的設計執行,還是管理 50 人的設計團隊,「設計,到底誰說了算」這個問題,總是給我帶來痛楚,也總是引發我的思考。

這個主題,我分 4 篇:寫給老板、寫給設計管理人員、寫給設計師、寫給需求方。希望,這方面的痛與思考,能給人略有啟發。

關于設計決策 - 寫給老板

公司老板,或者高層重視設計,是件好事,也不是件好事。

好的一面是,公司能夠在設計、用戶體驗方面投入資源(有競爭力的設計師薪酬、設計培訓、設計軟件采購、圖庫/字體采購等等)、人員、時間(能專門為提升設計品質撥出研發時間嗎?),公司從上至下,非常在意設計品質與細節。

但同時,在這樣的團隊或公司,常常容易出現的負面情況是:老板或者高層,過于細微的參與設計。比如,死盯設計風格、字體、顏色等等。產品的大小設計決策,最終都落在老板身上,導致了設計質量很低,因為老板的審美決定了設計的走向,也導致了產品研發效率偏低,因為老板并非「全職的設計師」,老板的反饋、決策一般都是不及時的。

這里,我想通過分享 《老板,這種設計沒人買!》這本書中一段很有意思的采訪,來表明我最新的觀點。(另外,文末貼了一篇 2010 時與當時我的老板、現在是 Rokid 創始人 Misa 的對于這個主題的交流郵件)

蔦屋書店(蔦,同鳥的發音),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2015 年的時候,我去過一次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感覺很不錯。作者川島蓉子對蔦屋書店創始人 增田宗昭 的采訪,是本書 6 篇采訪中的第一篇。

設計方案出現分歧時,到底誰說了算?(老板篇)

川島: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做的很好呀,真的非常時尚呢。

增田:(略)….社長的工作是「經營」,而營造「時尚」是設計部門的工作,社長做不來的。

川島:那要怎么做才對呢?

增田:交給別人就好。

增田:我就是這么做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我完全沒有看過設計圖。建成以后才第一次看。

川島:真的嗎?我以為增田先生一定向建筑師細致入微的去解釋了自己的趣味、對圖紙提出各種建議、建筑工地也是常去…

增田:沒有沒有,完全沒有。要是那么做,一定會變成毫無品味的書店 ….(略)

設計方案出現分歧時,到底誰說了算?(老板篇)

△ 蔦屋書店

川島:您一直都是這么想的嗎?

增田:其實在代官山蔦屋書店之前,我在輕井澤修修建過自己的別墅,算是書店的預演。(略)

川島:增田先生是把建筑完完全全的交給建筑師和設計師了?

設計方案出現分歧時,到底誰說了算?(老板篇)

△ 增田宗昭

增田:也不是。有一點我在反復強調:理念。

川島:理念?

增田:理念。就拿別墅來說,為什么我想要別墅,想建別墅?再進一步說,別墅到底是什么?(略)每個周末,我都會像這樣,和建筑師圍繞「別墅的理念」展開討論。

川島:就是說,經營者應該做的是確立「理念」,并將理念傳達給實際做設計、繪制圖紙的專業人士,共享同一的價值觀。

增田:嗯嗯。

增田:所以,「挑選建筑師」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失敗,是選擇那位建筑師的我選錯了。既然選了,就要信任。半途插嘴,就不叫選擇了。

以上,摘自《老板,這種設計沒人買!》 。

老板的職責

一般來說,老板,都是被供著、捧著的,哪有員工敢說「老板,你的職責是 XXX」,還想不想混了?

因為我現在沒有老板了,所以,容我撒個野,從過去「伴君如伴虎」日子提煉兩點對老板們的建議。在設計決策方面,對于「老板」這個角色,我總結兩點老板的職責:一、把握頂層理念;二、找到合適的人。

廣告:請將本文優雅轉發給老板或者公司群,目的你應該能懂。

關于理念把握

現實中,大部分老板們,常常去關注設計風格、設計細節,而不是關注最頂層的理念(諸如:為什么要做?為誰做?原則是什么?)。要知道,發現、挖掘、梳理眼睛所看不見的理念,這才是設計中最困難、最有挑戰、最重要的部分;而對眼睛直觀能看到的設計細節進行挑刺、輕松的表達喜好觀點,其實是最省事的,因為任何一個人,關于「好不好看」,都能說上幾句。

作為老板,繞過理念的建立、傳達,而直奔、并沉迷于設計細節,這對于項目、對于團隊,是極危險的。這個危險表現出來的一個癥狀是:當設計師反過來問老板「對這個項目,您的想法是什么」的時候,失職的老板的回答是「我還沒有想法 / 我還沒有想清楚,你先做吧」。同時,有一句設計行業黑話,也是這種癥狀的印證,「老板:總覺得哪里不對勁,說不上來,再嘗試其他方案/再看看吧」。

根結在于,老板沒有理念。

找到合適的人

順著增田先生的邏輯,再聊找人這件事。一位老板,如果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審美、能力、信心,去評判設計風格正誤、設計品味的優劣、設計細節的好壞,那么,他也應該有足夠的能力、信心,去物色、甄別合適的設計師。如果一位老板認為找到合適的設計師很困難,那么,他在獨斷的干預設計細節時,需要好好的反思:我真的有能力做專業判斷嗎?

老板事無巨細的干涉細節,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影響設計產出質量、產品研發效率、員工工作/團隊協作愉悅度、團隊沒有成長空間、畸形的公司文化。

與其相比,為什么不把精力、時間,花在找到合適的人呢?對此,我相信任何一位或成功、或成熟、或有長遠眼光的老板,都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上,就是「關于設計決策 - 寫給老板」的分享。

如果你目前也遇到這個問題,當然,你的「老板」,有可能是公司創始人,也或者是設計主管/總監、產品經理、產品總監,建議你可以嘗試把本文分享給 Ta,和 Ta 約個時間做些交流。

最后,附一封這個主題相關的郵件,寫于 2010 年。當時,我在創業公司猛犸科技(后被阿里巴巴收購)。

設計方案出現分歧時,到底誰說了算?(老板篇)

猛犸科技的公司招牌,是我見過創業公司里最酷的:門口墻上貼著一張 A4 紙,寫著:猛犸科技。然而,推門進入,Geek 氣氛撲面而來。

有一次,關于一個設計細節,被產品經理「死纏爛打」,雙方陷入膠著,PM 提議「投票解決問題」。事后,我寫了封郵件給老板 Misa (現任 Rokid 創始人)交流設計決策。對此,Misa 很認同,并在接下來的產品評審會議上,強調設計師的專業性,以及「由項目負責的設計師進行設計決策」的決定(同時告訴團隊,要允許、接受設計師犯錯)。

Misa:
交流一個問題:產品設計、視覺設計討論或評審時,各方出現意見分歧,誰來最終決定?

設計,的確是人人都能參與;關于「好用、漂亮」,每個人理解都不一樣。似乎,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但最終,誰來拍板?

目前的產品任何環節的評審,幾乎是全民參與的,全民投票拿主意,少數服從多數。這樣的決策方式,看上去很保險,全民通過,但其實很不靠譜,很危險(至少,對于設計,是危險的)。

這樣的決策,不過是,各方不斷的妥協。每一次,妥協,妥協,只有妥協。

妥協出來的產品,必定是個垃圾產品。逐漸,產品失去鋒芒,設計師失去鋒芒,團隊失去鋒芒。

我一直認為,專業的事,專業的人來決定。

一個問題,出現不同觀點時,個人認為,理想的決策方式是:

  • 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主任設計師來收集建議
  • 但最終決策,在于主任設計師。

既然,設立設計師這個職位,既然招了這么個設計師進來,那么,就該給設計師足夠的信任與權限,并且通過制度與流程來保證。

這樣的決策形式,看上去有風險,但卻是安全的。或許,設計師會犯錯,但這是新生團隊成長過程必須付出的代價。但如果老犯錯,這個設計師就有問題了。
有了信任與權限,設計師因此得到信任感,被認同,成就感。同時,他回饋給團隊的是激情,自我的提升與改進,對成員的尊重、信任。整個團隊也能健康的發展。

(當然,這個對設計師要求也比較高,足夠的能力、經驗、判斷力,同時也要足夠的謙卑,能聽取他人的建議,而不是「一意孤行」;所以,建議公司近期擴張,招設計師時,一定是,寧缺毋濫,精選。)

拓展閱讀:

另外,我比較喜歡的團隊氣氛是:作風低調,產品霸道。

歡迎大家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SeeFromAfar」

設計方案出現分歧時,到底誰說了算?(老板篇)

收藏 58
點贊 27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