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以設計著稱的蘋果公司做設計是怎樣的體驗?這篇文章出自前蘋果設計師 Andrea Pacheco,她如今是 Meta 的首席產品設計師,她在離職后詳細梳理了她在蘋果做設計所學到的10個經驗,非常值得借鑒學習。以下為正文。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2021年,我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蘋果是極簡主義設計、革命性設計和創新的圣杯。在這里,特立獨行的人可以坐在桌上工作,大膽而瘋狂的想法是被鼓勵的。作為一名產品設計師,在蘋果工作是改變人生的經歷,我只能說,未來無論我走到哪里,我都會堅持一些源自于它的一些原則。在蘋果工作的一年時間里的收獲很多,我總結了 10 條經驗。

簡單總結就是:

  • 蘋果是一家獨特的公司,我相信他們進行產品設計的一些方法只有在他們的商業模式下才能成功,這種模式允許創新、失敗、風險,并且對于設計工藝有著卓越的要求和高度的關注,哪怕這樣的目標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達成。
  • 打造出色的產品,而不是最小可用模型。
  • 講故事是作為產品設計師需要培養的最佳技能。
  • 自上而下的文化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

免責聲明:此處總結均基于我自己的經驗,并不代表蘋果的運作模式。

1、澎湃的激情和偉大的設計同樣重要

當有足夠多的人相信項目能成的時候,這個項目才有可能達成。從閑聊到決策制定再到高層決策,均是如此。我們說話、表達自己、闡明思想的方式,對于達成共識、影響他人再到推動事物發展,都至關重要。

我最大的收獲之一,是要讓演講充滿激情,不僅僅是在介紹工作內容的時候,包括在會議上分享的時候同樣要如此。當你對你的工作內容充滿激情的時候,你理應向周圍每個人展示你對此的激情。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喬布斯能讓他的想法更加易于理解,并且令人難忘,這種能力是驚人的,而這恰恰源自于他說話時的激情。人們可能不一定完全記住你說了什么, 但是他們會記住你給他們傳遞的感覺:自信、樂觀、無聊、不情愿或者其他。

歸根結底,情緒和感覺的傳達不應僅僅只應用在向客戶銷售產品的時候,對內部團隊和利益相關方傳遞想法的時候,這種情緒傳遞的方式同樣是溝通的關鍵。

2、講故事同樣是設計師的超能力

在蘋果,最令我我感到驚訝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任何工作內容分享的時候,設計師都會認認真真為此做一套演示文稿。而所被分享的工作內容可能僅僅只是一件小事,比如最近工作進展或者一次小迭代。但是在蘋果內,設計師會盡力用好講故事的技巧來影響每一個觀看者,而不僅僅是把結果展示出來。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在一次次的觀看演示和親身演示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小貼士:

  • 講述故事而不是簡單的解釋過程
  • 每張幻燈片只關注一個點,不要因為幻燈片數量多就混淆了當前要講述的內容,每張幻燈片只使用一個加粗的句子,而不是直接羅列整段內容。
  • 使用注釋來承載你要講述的內容,而讓幻燈片本身來呈現你所描述的內容。
  • 演示過程需要排練。即使只是針對一個小設計的演示,也提前1小時去會議室來回顧內容,確切地梳理清楚你之后站在臺上講述的內容,怎樣開始如何收尾。
  • 享受這個過程!

3、大創意和長期目標更重要

我注意到一件事情,大多數的產品團隊不會將他們的精力過多投入到小勝利和小問題修復上。相反,整個團隊會更加基于長期影響來打造下一個重要產品上。這種長期注意的思想在蘋果內部很常見,但是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每年 WWDC 和發布會上總能看到一些讓人大吃一驚的新功能,但是與此同時,之前系統中的某些可用性小問題,還沒得到修復。

這種情況可以歸結為是公司文化。蘋果以品牌創新而聞名,因此用戶很自然地期望蘋果能努力發布新產品,有創新性、革命性的產品,而這種期望也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公司的決策。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而我想學習的是這種長期注意的思想,如果想要創新,要著眼長遠而不是眼前的小勝利,即使抵達目標要更長的時間。

4、相信直覺,你就是專家

理想情況下,每當我們進行設計的時候,我們都會事先進行用戶調研和測試,發覺可用性和可訪問性上的問題和潛在風險。

但是在蘋果,有很多產品都很難進行開放的用戶調研和用戶測試,想象一下,消息傳到外界,所有人都會好奇下一代產品到底會有哪些功能。所以,你需要找到新的辦法來測試你的設計,同時又不影響保密。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還有一種辦法,是挑選一部分內部員工來做內部測試,而與之相對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專家評審。專家評審的時候,通常會邀請設計總監、分管產品的高級副總來進行評審和討論,這種情況下風險就很高了,你必須詳細說明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后的意圖和想法。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決策方式更容易帶有偏見,但是經歷過多次之后我發現,這種設計決策會議比我參加過的絕大多數用戶測試都更有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有人挑戰你,挑出設計的細節不斷「拷問」你,你可以發現真正的聰明人都會關注哪些用戶體驗,而他們又是從哪些角度來優化體驗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你需要保持自信,沉著地應對,你自己也是可供倚靠的專家——無論是做產品設計、用戶調研,還是應對專家評審。

5、成為有全局思維的戰略思想家

人們常說蘋果是設計師最理想的公司,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成為蘋果的設計師之后,可以專心將時間都投入工藝的精進和執行上,專注產品的表現(交互設計)和外觀(視覺設計),以及如何讓用戶感受到整個蘋果生態一致性和拓展性上(系統設計)。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為了讓設計師能夠專注于設計和執行(同時掌握細節),這需要有一個相當智慧的產品團隊,能夠將產品思考和戰略做得相當細致到位。

作為產品設計師,我目前負責交互和系統設計決策,不得不說我錯過了不少產品決策的機會。

6、洞悉超越當下問題的 One More Thing

也許你還記得喬布斯說「One More Thing」時給人的驚喜,其實這也和蘋果內的工作模式有關聯。追求「One More Thing」并不是強制性的,但是有很多人喜歡這么做,老實說,我也很喜歡。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這是一種「彩蛋文化」。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一切都關乎「演講」,所有的展示也都在演講臺上。而「彩蛋」會放在演講展示的結尾,它的存在意味著你的產品或者探索并不止步于當前的結果,它有延伸出的彩蛋,有更高的目標,有全新的勝利方式。

總而言之,這是推動團隊進行更廣闊思考、尋找未曾設想道路的契機。我喜歡這種文化的地方在于,它為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來拓展創意,獲得更多利益相關者的關注,沒有「必須」構建出結果的壓力。如果它得到認可,那很好,如果沒有得到認可,反思和建議同樣價值千金。

7、極簡設計真的很難

但是當你達成極簡的設計目標的時候,那種感覺無可比擬。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8、始終追求創造卓越的產品

當你在購買蘋果產品的時候,你不會期望它依然處于測試階段,你希望擁有的一款高素質、高性能的產品。這種源自于硬件開發的文化,也同樣反映在蘋果的軟件和服務的開發當中。

記得我和 Apple TV 的產品團隊開會的時候,當時 Apple TV 的產品尚未成熟,TV 端的體驗尚未優化到位,有人提出可以在網絡和移動端上提前上線。當時產品總監說:「如果我們不能在所有平臺上提供最佳體驗,就根本不會上線。如果這一天需要我們等待一年時間,那我們也會等。」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我感到相當震驚,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產品經理少有為了給用戶最佳體驗而不斷延遲發布。

這種精益求精的文化在蘋果內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很多人抱怨蘋果經常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才上線對手已經擁有的產品和功能,但是這些功能大多有著更高的成熟度和驚人的體驗,而且我相信這種開發文化只會在蘋果存在,因為唯有這樣的商業模式才和這種文化相得益彰。

9、學會說不

這是我在職業生涯中學到的最好的經驗。學會說不,意味著要學會確定任務的優先級。我們的大腦能夠接納的信息是有限的,將精力投入到能產出最大影響和效果的項目、活動,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大型科技公司,總會有令人興奮的項目和機會,你很容易參與到不同的項目當中去,所以千萬不要貪多,學會說不。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人們總認為專注就意味著你需要對手頭的事情說是,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實際意味著你要對一百個好主意說不,你要慎重做出選擇。」喬布斯

10、自上而下的文化并不都那么糟糕

蘋果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是一家自上而下的公司。這意味著在公司內,設計師和產品研發等都都需要向董事、經理等管理人員展示工作內容,并且獲得批準之后才能執行。

我的總監和設計主管有時候不同意我的意見和觀點,我后來才發現他們都是對的。那是因為,在蘋果大家通常都不會帶著自負態度來做決策。這里的工作者大都是純粹的最佳用戶體驗的追求著,所以,當有人不同意你的觀點之時,通常他們都有著足夠充分的理由,對事不對人。而這里同樣有著一個安全和開放的空間,供大家進行健康的辯論,并且還提供全方位的建議來幫你完善想法。

在蘋果做設計師,我學會了這 10 件事情

而這恰恰是我接納蘋果式自上而下文化的原因,重要而有效的決策可以更快地被做出。無論專家和領導是否通過了你的提案,最終都可以讓項目保持良好的勢頭。在自下而上的企業文化之下,我時長需要花費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來打磨產品,過程中需要和 10+ 同事高頻溝通來保持想法一致,而這個過程真的是令人筋疲力盡。

在蘋果的經歷則表明,讓一位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來做決策,確實可以節省時間,讓我可以專注于工藝,而不是在項目管理當中虛耗光陰。

收藏 104
點贊 58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