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朋友們抱怨“上班如上墳”,我自己也是如此,但隨著工齡的增長,我的“上墳感”無論從頻率還是時長上都顯著減少了,究其原因更多是心態和溝通能力上的成長。今年看了兩本講述職場的書,分別是李誕的《脫口秀工作手冊》和楊天真的《把自己當回事》,今天想結合書中的部分觀點,分享幾個讓工作變“簡單”的小技巧,希望能幫大家減輕上班的“痛感”。

降低焦慮干貨+1:

一、可以有情緒嗎

常被教育“有情緒”=“不專業”,但我想,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無法將情緒與工作完全剝離。情緒無非來自一些工作阻力、壓力或溝通時的沖突,既然不可避免有情緒,那不妨掌握一些面對情緒的方法:

1. 處理情緒

一旦發現自己有情緒了,不妨先暫停。如果是源于溝通產生的沖突,可以先記下雙方分歧點,各自再回去找找資料,想想解決辦法,約個下次同步進度的時間。如果是工作壓力,就買點好吃的,睡個好覺,和朋友抱怨抱怨,看看工作之外的事物。先保護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2. 表達情緒

暫停重啟后無非兩種情況,若是一時沖動,就繼續投入工作,如果仍然覺得這件事不對,那就好好表達。可以和領導或合作方說,你認為這件事情哪里不應該是這樣的,這樣做讓你不適/委屈/難過,怎么做的話你覺得會更好,如果你不知道該怎么處理,也可以直接問:“我不知道該怎么做好,但我想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建議嗎?”。如果你實在是情緒到達極點了,雖然不建議,但偶爾通過生氣、哭鬧釋放出來或許也能解決問題。李誕在手冊中說,在新人時期,生氣、哭、都沒有問題,你表達了情緒,其實也是在向領導和合作方表示你對工作的認真,對問題的重視。

3. 不能一直拿情緒當武器

雖說要表達情緒,但在表達的時候要切忌拿情緒當武器。如果你說“要這樣我就不干了”很可能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但這種解決方式一需要依靠對方的共情力,二對你溝通能力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別人可以因為認可你的態度或同情你的遭遇,妥協一次,但不可能次次依靠態度解決問題。況且,當你把情緒當武器時,也會傷害自己,如果你只能通過生氣推進工作,那你的工作最后會只剩下生氣。更好的方式是厘清原因,如果是表達問題,通過理性客觀的說服替代情緒武器,如果是環境問題,可以對流程提出優化建議,靠流程來解決。

4. 情緒不是被操控的

楊天真在書說到:“如果有個人過來對你說:‘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說明你還不夠成熟。’那么我會認為這個人根本就不懂得溝通”。所言極是,懂得溝通的人都明白只有情緒穩定才能更好地推進工作。情緒是被保護的不是被操控的。我們說不要拿情緒當武器,其實也是在保護對方的情緒。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不斷地壓抑自己或用情緒做武器,而對方完全不在乎你的情緒,或指責你不會控制情緒而不去解決情緒背后的問題,那說明你處在非常惡劣的職場環境中,接下來該做什么我就不多說了。

二、主動溝通,保持客觀

上文我無數次提到溝通,但具體要怎么溝通呢?我發現即使是工作了很久的朋友,也經常陷入:遇到不公 → 難受/生氣 → 找朋友吐槽 → 被建議去溝通 → 不敢溝通 → 不了了之 → 遇到不公 → 難受/生氣...這樣的死循環中。為什么不敢溝通,無非就是怕關系鬧僵、怕暴露問題、怕意見沖突。然而我想說的是,意見沖突是工作的必然,關系問題可以通過溝通技巧解決,而暴露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之一。

1. 意見沖突

職場分工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既然我們做這份工作,拿這份錢,就是要說在這個崗位上該說的話的。崗位分工就是這樣,需要多方的聲音來對沖,方案都是在磨合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且也需要每個人為了這個崗位需要堅持的“執念”發聲,才能達到最好的解法。只要表達清晰客觀,這種沖突就是好的。至于在意見沖突的情況下如何表達,不妨想清楚這幾個問題:設計依據是什么?設計方案對用戶有什么好處,對產品有什么好處?對方的工作訴求是什么?他的權利范圍和邊界在哪里?他是否有決策權?他所提出的要求是在他的工作范圍之內還是之外?如果我不能滿足他目前的要求,我有什么備選方案可以提供?

2. 暴露問題

很少有項目能一帆風順地進行,遇到磕磕絆絆的時候,年輕的朋友總是習慣獨自處理好,假裝無事發生,做好了的情況下事倍功半,做不好的情況下就成了背鍋俠。更好的處理方式其實是及時匯報:當前的進度到哪了?遇到的困難是什么?接下去打算怎么解決?既能讓領導知道項目的困難程度,也能及時糾正解決思路,保證項目如期完成。如果是上線后才發現的問題,匯報方式也是分三步: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我用什么方法讓這個錯誤以后不再發生?誠然,我們可能會面對能力的質疑或問題的指責,但及時溝通暴露問題既是分攤責任也是更快解決問題的方式。只要你提前找好解決方案,這些問題都會是你項目經驗上的閃光點。

3. 保持客觀

如果是遇到“人”的原因受了委屈不敢溝通,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事不提人。比如與你合作項目的設計師偷懶又不聽勸導致你必須付出額外的工作,你可以這樣反饋:這個項目設計人手有點不足,我已經盡力在加班趕進度了,但我擔心這樣下去可能會影響上線計劃,是否可以多派個人手。這樣既表明了自己最近持續加班的情況,暴露了上線風險,申請了人力,又沒有指責同事。同理可以適用于其他職場關系的場景,核心就是客觀,不說負面話,提事不提人。一些職場成功學總是會建議大家在職場中保持真誠,但不得不說真誠是需要超高的情商加持的,如果無法保證自己的真誠不被誤解、不誤傷他人,可以試試保持客觀。

三、接受有意義的失敗

當然,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總有溝通失敗的時候,這時我會建議你放平心態,順其自然。

1. 理論是持續發展的

雖說設計有一些既成的理論,諸如要保持一致性,標簽應該是那樣,面板應該是這樣。但事實上規范是人定的,理論是總結出來的,拉長時間線看,理論是會發展的,規范是可以被討論的。舉個例子,以前我接收到的理論是 action sheet 和 activity view 是兩個不一樣的組件,面板不能疊加面板,而隨著發展,action sheet 和 activity view 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蘋果系統也開始出現了面板疊加面板的交互。

上班痛感消失術!讓工作變“簡單”的3個實用技巧

堅持已有的規范或理論,或許能產出設計上定義的正確方案,但如果“設計正確”并不被當前階段認可,適當的接受“創新”也未嘗不可,在碰撞過程中我們或許就能觸碰到原則的邊界,理解規則定義的原因,探索現存規則的局限性,這些都能幫助你對專業有更深的理解。

2. 重要的是經驗而不是這個需求

很多朋友會擔心,這個需求做不好,會影響以后整理作品集,也無法展示自己的能力。其實大可不必這么焦慮,按每兩周做一個需求來算,我們一年會做 26 個需求,其中只有 2-3 個需求能被我們放入作品集,加上我們和面試官之間存在著信息差,完全可以摘取出最好的 2-3 個需求,利用信息差整理出一份出色的作品集。我們做設計的目的不單單是把當前這個需求做好,更重要的是通過做這個需求磨練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適當地接受有意義的失敗,當你明白原來這樣做會造成那樣的結果,這樣是合適的而那樣是行不通的,你就會成為一個什么需求都能兜得住的設計師,就能把每個需求都做好,甚至可以把做得有瑕疵的需求以完美的方式表達出來,也能回答上所有的質疑。

3. 這只是一份工作

很多人會瞎操心業務或公司的死活,覺得自己這個按鈕沒做好這個需求明天沒上線這個業務就被我搞砸了,大可不必!這只是一份工作,關注自己,你要成就的是你這個人,不要把自己和公司的命運綁在一起,公司和業務的好壞應該由拿著這份工資的人擔這份責任。甚至這個需求都不屬于你個人,不要過多地干涉,你要做的是通過完成公司的項目實現自我成長。你是且只是自己事業的第一負責人,不要把自我成長的責任強加在公司上,更不要瞎攬壯大公司的責任。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白話說交互」

上班痛感消失術!讓工作變“簡單”的3個實用技巧

收藏 16
點贊 36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