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需求前,你要問自己這8個問題

近期一直在梳理需求收集、需求評審流程,就寫一寫關于這方面的心得吧。針對評審要注意的事項,我梳理了8個問題,和大家一起聊聊我的理解。

今天要講的,也是看蘇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一段描述所想到的:在阿里,產品經理如果要開展自己的項目,要定期整理需求,專門召開立項評審會,帶著自己的需求和解決方案「過會」,向資源部門爭取資源。

而在這樣的評審會上坐著的,都是各實施部門的老大,本著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通常他們會很犀利地提出各種問題和質疑,這就要求產品經理充分理解自己的需求,做足準備,否則很容易就被「PK」掉,不受重視。

盡管很多公司沒阿里那么嚴格,一般都能做到專人專用。但產品經理作為項目的主負責人,還是有必要在收集需求、評審需求時,把控需求的合理性,判斷需求的價值,從而保證開發實現的需求是有意義的——這對產品經理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很高的要求。

那么具體來說如何做到呢?本文整理了8個問題,分別是:

  • 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不做會「死人」嗎?
  • 你的目標是用戶目標還是我們的目標?這類用戶對我們的優先級是什么?
  • 你的需求有普遍性么?能代表多少?怎么采樣的?
  • 這個規劃未來1年是什么樣?實現規劃路徑如何?
  • 這么多需求,你打算組建多少人的團隊?都需要什么能力?怎么分工?如果只給你2個人怎么辦?如果只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怎么做?
  • 能否給出項目效果是否達成的量化指標?ROI是多少?
  • 這個產品,實際路上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打算怎么解決?需要大家怎么配合你,你打算如何說服大家幫你?
  • 你預計要占用多少開發資源?如何給技術人員帶來成就感和成長?

如果都能客觀清晰有條理地回答出來,能通過評審也就八九不離十了。下面就談談我的理解。

1. 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不做會「死人」嗎?

這個問題用來評估需求的重要度。也就是要描述清楚需求的原因,如果不做,是否會帶來損失。回答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站在用戶角度,描述我們發現用戶在特定場景遇到的困難是什么,這個困難不解決,短期有什么影響,長期有什么影響;另一方面可以站在客戶角度,描述客戶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如果無法滿足會造成什么經濟損失;再一方面可以站在內部人員的角度,描述日常工作的執行效率問題,如果不提升,會損失哪些機會成本。

2. 你的目標是用戶目標還是我們的目標?這類用戶對我們的優先級是什么?

這個問題用于確認做這件事是為了滿足KPI,還是滿足用戶需求。就算是為用戶考慮,也要權衡是為哪個層級的用戶服務。

C端產品,用戶一般是金字塔形式分層,如果是免費產品,需要更多考慮金字塔底層的使用體驗,因為他們是根基。如果是付費產品,則需更多考慮付費用戶,也就是偏頂層的體驗,因為他們是收入來源。

當然,滿足「我們的目標」,也并不代表是不對的,通常這種目標就是銷售目標,B端商業變現目標,滿足這類「客戶」的商業價值,有時候對企業而言優先級則是最高的。

3. 你的需求有普遍性么?能代表多少?怎么采樣的?

這個問題要求產品經理說清需求來源和判斷過程。產品經理采集需求的來源很多,可以是通過用戶反饋后臺,或者運營反饋的用戶問題,或者是一些調研問卷,再或者是通過用戶行為數據。那么在需求整理時,就要講清楚哪些需求是反饋收集的,反饋人數有多少,這些反饋是否能對應到用戶行為數據,數據的來源是怎么計算的,是否能推導出有更多人有同樣的需求等等。

舉個例子,假設很多用戶反饋說希望App支持夜間模式,但開發夜間模式成本很高,這時你就可以在App中先做一個調節亮度的「偽夜間模式」,觀察用戶點擊行為,假設每天有大量用戶啟動時調節了亮度,就能初步證明夜間模式功能的存在價值。

4. 這個規劃未來1年是什么樣?實現規劃路徑如何?

這個問題要求產品經理很清楚自己提的需求,未來的發展路徑規劃。開發最忌諱的是一次性需求,做完了就完了,沒有可復用性。當然也不是所有需求都要持續維護,實際做的時候,產品經理可以對某個項目提出一些「假設」,這種假設可以是功能使用次數,可以是用戶反饋數,可以是產生價值數。對需求的未來規劃,可以是「分叉」的,比如當數據大于一定量級,用戶正向反饋增加,帶來的商業價值增加,可以繼續增加功能,持續優化,反之則可以考慮轉換方向,或者調整策略,或者直接下線。

5. 這么多需求,你打算組建多少人的團隊?都需要什么能力?怎么分工?如果只給你2個人怎么辦?如果只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什么?怎么做?

這個問題要求產品經理對開發、設計、測試的實現成本有一定估算。可以不用了解具體的實現方式,但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評估出團隊成員人數和分工。具體評估是要綜合考慮業務邏輯的復雜度,前臺頁面的數量,上線時間,第一版質量要求等情況。后半句問題,則是從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和風險控制角度出發,反向要求產品經理能夠給出需求最核心的點,也就是MVP方案,以便在項目產生風險時,能快速應對。

6. 能否給出項目效果是否達成的量化指標?ROI是多少?

這個問題要求產品經理對項目結果負責。提出需求前,產品經理就要對需求能達成的效果有明確的數據指標預估,尤其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每個資源都是「成本」,實施方可以認為是「投資人」,肯定追求的是最大投資回報率。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上線一套分銷系統,允許用戶在購買完商品后,分享給好友,好友一購買,就能給分享人返利,好友也能獲得返利。這時就要計算:分銷系統的開發人力成本(人/天)、上線后預估日購買次數(收益)、日分享次數、每分享購買率(收益)、日返利金額(成本)等指標。當然為了跟蹤方便和目標明確,也可以抽出其中1-2個關鍵指標,持續觀察,比如日銷售額和日毛利。

7. 這個產品,實際路上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打算怎么解決?需要大家怎么配合你,你打算如何說服大家幫你?

這個問題要求產品經理不僅要描述需求的優點,更要認識到可能產生的風險。

這些風險可能是:

  • 人力風險(團隊磨合、人員變更、水平高低不同等)
  • 技術風險(存儲成本、IO壓力、安全加密、防刷機制等)
  • 內部風險(臨時需求變更、需求方離職、產品經理經驗不足等)
  • 外部風險(政策風險、額外成本、競爭對手壓力等)

羅列可能的風險后,必須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讓大家了解到你不僅對目標明確,還明確達到目標的多條路徑。

至于說服的的方法,也是有策略的,有的需要正面回應,有的需要借助外力,有的需要擺出事實,有的需要描繪愿景,總之這個時候就考驗產品經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8. 你預計要占用多少開發資源?如何給技術人員帶來成就感和成長?

這個問題是第5個問題的細化版本,通常互聯網產品占用研發資源是最大的,而研發人員最關心的可能不是支持了什么業務、滿足了什么需求,而是這些需求實現后,對他們而言有什么收獲。

這種收獲,可能是精神層面的,比如用戶的正向反饋,比如給公司帶來了收入,比如提升了品牌影響力,但這些相對較弱;也可能是物質層面的,比如績效獎金,但這些相對持續時間較短。

而實際對技術人員影響最大的,還是技術水平的提升,還是遇到復雜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快感,這些就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因此,建議產品經理了解一些技術解決方案,可以針對需求中的技術風險重點說明,從而提升大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至此,全部8個問題也就分享完了,當然,實際評審時,不同公司側重點肯定各有不同,但產品經理無論如何都要對每個需求深入理解,做到有理有據地說服大家跟你干,產品經理的成就感也就體現在此。我也在這條路上努力著,與你共勉。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悅讀筆記」

提需求前,你要問自己這8個問題

需求分析方法指南」

================明星欄目推薦================

優優教程網 UiiiUiii.com 是優設旗下優質中文教程網站,分享了大量PS、AE、AI、C4D等中文教程,為零基礎設計愛好者也準備了貼心的知識樹專欄。開啟免費自學新篇章,按照我們的專欄一步步學習,一定可以迅速上手并制作出酷炫的視覺效果。

設計導航:國內人氣最高的設計網址導航,設計師必備: http://hao.uisdc.com

收藏 9
點贊 1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