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內容會更偏實際工作產出,并非將競品分析的定義平鋪展示,耐心讀完,你一定會有收獲。」
關于競品分析,一直有小伙伴想讓我出一篇文章。因為我看過大量的 B 端產品,很多同學就會好奇,怎樣能系統的進行競品分析?
好吧,壓箱底的內容也拿出來了,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競品分析,以及我們作為設計師,究竟應該如何使用競品分析。
更多競品分析方法:
1. 難試用
我相信大多數設計師都有體會過被銷售奪命連環 call 的經歷,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想要白嫖別人的“身子”,但是又不敢明說,只能夠通過花言巧語來騙取別人的使用賬號。
難,因為很多產品并不會直接給你使用賬號,其實銷售也是為你們考慮,即使給了你賬號,你也沒法完整體驗整個流程,索性就不給你看,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銷售會給你演示,這可能就是試用當中最難的第一個地方。
2. 術語多
在 B 端,鑒定你是否是行內人的最好辦法,便是在溝通的時候給你講很多專業術語,因為術語就如同我們設計師日常溝通的一個辦法。
比如:“這里我用到了卡片分類將整個信息去做規整”、
“那里在 Figma 里主要用 Components 去解決頁面重復的問題”
這些內容其他行業的人肯定也聽不懂,因此術語多也是我們非常頭疼的地方。
最近也在嘗試整理不同行業的 B 端產品分析,也算是幫助同學們在陌生的領域當中能夠快速熟悉。
3. 無結果
很多同學的競品分析,都主要集中在鼠標的操作上。便是不停地點點點,在整個頁面你會發現點擊過后沒有任何目的,試用過后也不會有什么結果。
因此久而久之,很多設計師只會去看這個產品的頁面風格,然后根據說這個頁面非常丑陋就罵罵咧咧的離開,所以也導致大家的積極性下降。
關于競品分析,其實很多人還是會使用 C 端產品的分析邏輯,但這對于 B 端產品來說,競品分析很容易就會誤導設計師,讓大家朝著不太正確的方向發展。
比如以這個內容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其標題寫的是某某產品的競品分析,但是其實則的內容就是一篇較為完整的產品體驗報告,主要就是講解了產品對應的功能,遠遠稱之不上為競品分析(嚴格上來說應該是設計的競品分析)
所以我認為 B 端競品分析對于設計師來說需要具備一下幾個特點:
1. 幫助我們去解決問題
因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能夠快速產出對應的設計方案,因此競品分析最好是有明確的需求目的。
比如我要去做一個 導航菜單的設計,那就要去考慮在整個導航菜單當中,它不同的設計方法,以及在各個產品當中它們是如何選擇的,只有了解了這些內容后,才能夠幫助我們去解決設計當中的問題。
而競品,在其中主要就是引導作用,讓我們可以思考這款產品背后的具體邏輯,了解它是如何 how to do。
2. 了解目前的行業趨勢
了解行業趨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雖然都是在說 B 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競品分析了解到行業的大體動向,能夠幫助我們去做具體的分析。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 B 端產品的動向,像是 Jira、Ant Design、飛書,它們都在降低視覺層級,凸顯內容層級,這些動向的總結并不是我隨便去看文章,而是通過整體的分析了解到的。
這個觀點也在 Ant Design 5.0 的更新當中得到了驗證
其實這就需要你不停的跟進多款產品,了解他們目前的產品發展方向。雖然有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應該產品做的事嗎?為什么設計師要去做?
但是去跟進他們的動向,其實就是了解他們之前在設計這些模塊的時候翻了哪些錯,后續是如何調整的。
比如我們以飛書的改動為例,我追蹤飛書管理后臺的更新有大概 4 年,通過這樣的堅持,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飛書它經過一個又一個版本的迭代,優化了很多內容,才到如今的設計,并且隨著內容數據的增多,可以發現它是在如何發生變化。
并且發現這個界面設計風格的改版是未來的趨勢,所以這便是了解行業趨勢最快的一個途徑,而我們要做的是持續跟進,多去進行內容的查看。
回顧飛書管理后臺的更新,了解一個 B 端產品的發展歷程
3. 對于未知內容的探索
大家一定接到過很多從 0-1 的功能模塊,在這個時候我們其實是對于它的交互內容理解較為簡單。而使用競品分析就能夠幫助我們去了解需求與這些功能模塊,他們究竟是如何做設計的,思路有哪些?這些都能夠提供給我們進行幫助。
比如我之前負責過一個階段推進器的需求,當時對于階段推進器這四個詞非常陌生。感覺從未接觸過,心中想的應該是 火箭?飛機的推進?
產品經理給到我的需求是這樣的:
我頓時就犯了難,這時候雖然不了解,但是我通過強大的圖庫+賬號,快速找到與之對應的功能模塊。
然后深度體驗產品的交互細節,并給出了合理的方案,這樣競品分析就能夠幫助我對于未知需求、未知領域的探索。
4. 匯總 遷移到其他地方
我們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是交互體驗層面的競品分析,而非產品框架層面的競品分析。
很多時候產品層面的競品分析我們不需要掌握,因為它過于宏觀,很多內容并不是我們作為設計師應該關心的,因此我們在做競品分析時不應該盲目的大,而是克制更為聚焦的小,希望做到的是從微觀再到宏觀。
舉一個例子,下方三個指標圖,如果你要去做競品分析,你會如何做?
首先關于三個指標圖我們發現,它們的設計內容并不相同。
- 為數據展示指標圖,你會發現在整個指標圖當中包含有同比、環比、對應的時間 以及 數據的詳情,給人的感覺數據非常專業。
- 以數據占比為主,明顯是想表達你的使用情況。你可以想想,會出現在哪個頁面當中?
- 一個非常簡單的指標圖,但是在個數這個字段極為特殊,應該是想呈現對應的數據變化。
關于競品分析,我們必須得先了解不同競品之間的種類與關系,這樣才能方便我們快速尋找競品。
1. 直接競品
直接競品,顧名思義就是去分析產品的直接競爭對手,因為直接競爭對手都會有較為完整的解決方案,如果第一次去做某些功能的時候,我們可以快速分析直接競品去快速了解它的思路。
當然我們通常對直接競品還需要將他的產品進行各個階段的進行留檔,以及競品迭代分析,這個我們就留著第三章來說。
關于直接競品,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我們書簽分類當中,在一個分類下的一定就是直接競品。所以直接競品我們更關注的是產品類型幾乎相同~
2. 間接競品
間接競品通常是與產品沒那么相關,但是會有很多功能模塊是相通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找到非常相似的 直接競品,或者這些競品當中的設計不太滿足,這時候我們就要去考慮去分析間接競品。
比如在上圖的客戶管理模塊,微盟里的客戶管理與紛享銷客里的客戶管理就會完全不同,雖然他們都是客戶管理,但是在設計上完全不同。前者主打簡單,我們在借鑒的時候就要更深入思考;后者為核心板塊,就要體驗他為核心板塊做了什么內容。
所以間接競品我們更關注的是產品功能模塊幾乎相同,但是他們的設計目的可能會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將其進行分析。
3. 交互競品
交互競品主要針對產品無論的類型還是功能模塊上,都好不搭嘎,但是設計上有一些交集的地方,我們可以去學習他們的交互解決方案。
比如我們需要去處理的是一個復雜的篩選模塊,同行業里幾乎沒有類似的做法,那我們就可以借鑒很多有類似功能的產品,比如 ONES 的篩選邏輯、紛享銷客的高級篩選、TAPD 的篩選彈窗,這些本身都是毫不相干的產品,但是他們在交互模式上可以借鑒,通過這樣就能夠幫助我們在交互層面上去解決問題,而交互競品更看重的是你平時對這個產品的了解程度。
了解了常見的競品的劃分過后,我們尋找到了競品應該如何分析?
作為一個成熟的 B 端設計師,我們競品分析的方法并不是將傳統式教條主義那樣,按照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的方式,按照某一個方法去局限自己的思路。
比如常見分析的方法有:功能拆解法、矩陣分析法、功能對比法、評分比較法、競品畫布、PEST 分析法(后面會講到這些內容應該如何使用)
因為我們在實際工作當中,如果按照上面你的方式分析,很容易就變成一個填空題,而因此缺少了對于整個產品的細致思考。所以我們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通過現象看本質」
這個方法聽上去有些抽象,但是我們還是來看看它究竟應該如何使用。
比如你接到了一個設計需求,現在需要設計一個篩選組件。而擺在你面前的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篩選組件類型,這時候你應該怎么辦呢?
但是這些傳統的教條類的分析會讓大家感覺在處理頁面的時候非常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在分析時,通常都是非常宏觀的分析,比如產品大方向、產品的未來規劃,沒人會去關注你個臭設計的。其實我們再去對競品分析時,主要專注兩部分的分析:
1. 外在表象
我們 就以剛才講到的篩選為例,首先從外在表現來看,發現左側的篩選并不重要,因為它需要點擊篩選圖標后才能呼出篩選,執行對應的篩選操作
而對應的右側篩選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它的所有篩選項都是常駐在頂部,我們想要篩選就可以直接到對應的字段進行操作。
現在其實我們就在分析表象,就是這兩個設計之間的差別在哪,緊接著我們在揣摩一下交互,當兩個篩選點擊過后,發現:
左側的篩選針對的是通用的字段,因為我需要點擊添加篩選條件,點擊想要篩選的字段,才能夠執行篩選的操作。
右側的篩選針對的是固定的字段,因為字段都是在頁面當中常駐,并且沒有對應的添加篩選的入口。
這是從設計師在這個方案當中傳達出來的信息,緊接著分析一下,為什么這個設計師要這么設計。
按照課程當中的話來說,就是這個設計師也不是傻子,它為什么要這么做?原因在哪?這時候我們就要通過外在的表象分析其內在的邏輯。
2. 內在邏輯
內在邏輯是將外在的表象通過設計實現在內在的產品邏輯當中,在邏輯當中會涉及到很多內容,我們做設計時所寫的交互說明很多時候就源自于此。
同樣是上面的篩選,那為什么會這樣設計,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們剛才講到了篩選一個為通用篩選字段,一個為固定篩選字段,那為什么會存在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在左側,整個系統的字段是不可控的,用戶可以去自定義字段,也就是添加自己想用的字段來進行展示;而右側字段可控,主要就是所有的字段都在整個系統當中,我們沒有辦法去隨意的添加刪除。
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呢?
其實是因為 aPaaS 平臺上,整個系統都是自定義字段,因此只能夠將篩選做到一個入口里,通過入口來執行篩選的操作。
而 SaaS 平臺,特別是行業屬性型產品,所有的業務都是固定寫死的,因此你會發現我們不允許系統進行隨意的更改,也就導致了我每個頁面具體要呈現什么內容完全由我們自己說了算,也就導致股常駐固定篩選。
我們作為設計師,其實不應該只分析其外在的表象,而更應該在乎的是其內在的邏輯。
剛才我們是從前往后去推導設計的邏輯,那我們想想,能不能從后往前去做分析,當然是肯定的。
比如在之前回答一個同學的問題時,我們就能夠通過競品分析了解到設計思路。
問題如下:
“我們去做一個 HRM 系統的面試點評的優化,因為在系統當中經常會有面試評價的問題,就是使用系統的面試官經常出現忘記填寫面試評價、面試評價錯亂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優化?”
這個問題我們就留在下篇與大家進行分享~ 大家可以提前思考思考。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CE青年Youthce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4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