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參加了兩場面試,其中一場是 HR 與技術的最終面,兩場面試除了一些相似的技術性問題外,同時還提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我們為什么要錄用你?請給一個能夠說服我的理由。”(當時的具體話術是:來我們企業面試的人群中,不少是 BAT 出來的 211、985 高等院校童鞋,請問我們為什么要錄用你?請給一個說服我的理由)

如此直逼靈魂的問題讓本已緊張的面試更加緊張得令人直冒冷汗。

相信混了多年職場的同學都應該遇到過類似問題,因為這不僅僅是在職場中,甚至在生活也會經常被不經意地問起,例如男生在追求異性時會經常思考,憑什么她喜歡別人而不喜歡我,我有什么能力去吸引她?

回歸到話題,企業錄取人才本身性質就是一場買賣,而對購買方而言之所以購買一款產品的因素無非就是「性價比」,產品的性價比越高則意味著對用戶吸引力越大。

而性價比公式:性價比 = 產品提供價值/產品所需價值

所以,這個問題可以轉化成,在我們提出的薪資范疇固定的情況下(也就是產品所需價值固定),我們如何最大限度的展示自身創造價值地能力。

今天北沐想從核心能力/技術,工作經驗、資源能力與品牌效應四個維度跟同學們一起分享,如何提高價值創造力。

從4個維度,聊聊設計師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核心能力/技術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現在設計圈開始越來越卷,前兩年 C4D 火大家都涌去學 C4D,學完后又想去學插畫,接著又跑去學動效設計。

大家之所以那么卷無非就是為了提高核心能力,形成屬于自身獨特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核心能力包括兩方面:硬技能與軟實力。

其中與設計崗位相關的硬技能包括:C4D、插畫、排版配色、動效設計、拍攝剪輯等,但要注意的是,我們所展示的技能應當與面試崗位相匹配。

譬如 UI 崗可以展示美術方面的技能,插畫、建模、排版配色等,而交互崗則展示產品設計、業務邏輯、動效設計等,不同能力根據不同崗位對號入座。

我們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被零零碎碎的知識碎片充斥,上午看看交互,下午學學插畫,晚上做做建模。

雖說技多不壓身,但雜學無數不如精通一門,面試時講多了會使人覺得淺嘗輒止,缺乏恒心,適得其反。

所以建議同學們最好系統化掌握一項自己所需的技能,先進行單點突破,穩定后再橫向發展。

核心能力除了包含硬技能以外,還有軟實力。

軟實力則包括我們的學習能力、邏輯能力、產品思維、項目管理、文檔撰寫、溝通能力、抗壓能力、審美創意等.

說到底就是為人處世以及辦事能力,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人文社會,工作時經常需要與人合作,如果過程中發生沖突后不能及時應對,后果也許不堪設想。

斯坦福研究中心做過數據調研,我們的收入 21.5%來自知識、剩下的 78.5%來自軟實力,軟實力中最重要的占比來自人脈資源,而這一比例會隨著社會地位提升,軟實力的收入占比會隨之增長。

所以,軟實力也是核心能力之一。

在我學習 PMP 時,老師就跟我們講,出色管理者應是一名通才而非專才,我們要學會如何利用資源,防止資源浪費。

以前剛從 UI 轉到 B 端產品經理崗的一段時間,畫原型圖除了思考產品邏輯還喜歡煞費苦心把原型稿畫成高保真,這種行為使我們 UI 同學痛恨了我一段時間。

因為每次 UI 稿評審時都總讓團隊感覺跟原型差不多,使 UI 同學顯得特別尷尬,于是在了解清楚情況后,到今天為止,非必要情況下我的原型都一直使用黑白灰風格。

可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能者不能為,懂得人情世故往往更能使項目快速推進。

從4個維度,聊聊設計師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工作經驗

所有的成功都是厚積薄發、多年苦修換來的,沒有人能一蹴而就。

設計同樣是一個需要日積月累的崗位,無論是 UI、交互還是產品經理。

幾乎所有的企業招聘崗位 JD 上都會說明要求招聘者需要達到多少年的工作年限,特別是 B 端產品,供應鏈、SCRM、WMS 等崗位如果沒有行業經驗會相對吃虧。

由此可見,工作經驗是我們求職的另一核心競爭力

看到這里可能有同學會問,工作年限是隨著時間逐漸積累的,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把一年工作經驗變成五年,是不是這部分我們無能為力?

以前帶我的項目領導說過一句話:“做產品設計并不是藝術創作,設計的背后應該是有邏輯依據、有方法論去支撐整個方案,這樣才會有足夠的說服力去讓開發團隊信任我們,做出優秀的產品,而這些所謂的方法論,正是需要時間實踐進行沉淀與總結”

企業之所以規定工作年限無非是希望面試者利用過去工作總結反思的方法論去完成任務,使項目少走彎路,減少損失。

我們雖然無法通過努力去增長工作時間,但是卻可以豐富方法論的累積,提升工作能力。

方法論如何積累?下面分享一些方法。

1. 看相關知識的書籍(系統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被各種碎片化知識充斥著,公眾號文章、抖音教程、設計群分享等等,雖說可以讓我們暫時得到提升,但是沒有系統化知識架構,我們會很快遺忘。

譬如當新產品立項時,我們馬上思考產品定位是什么?目標用戶?解決用戶什么需求?商業模式?市場前景如何?

或者在討論到需求時,立刻反應起判斷需求重要性的原則是什么?需求是產品需求還是用戶需求?用戶使用場景有哪些?

俞軍在《產品方法論》上說過,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成本很低,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很難去判斷知識的對錯。只有書本才能幫助你快速學習別人多年總結的方法論,快速吸收經驗,形成整體的知識網絡。

我一般規定自己每月讀一本書,逐漸吸收重要知識理論,形成自己的理解后運用于工作,不斷積累。

因此,建議同學們多看書,堅持一段時間后,假以時日定會使領導刮目相看。

從4個維度,聊聊設計師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2. 定期做總結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除了學習別人的方法論以外還能通過定期總結去形成自身經驗。

項目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不少的困難,當遇到這些困難是如何思考的?解決方案有那些?這些在完成后應進行總結歸納,形成文檔,當下次遇到時我們就能用同樣的手段解決問題,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平時可多對項目進行復盤,撰寫項目文檔,好記不如爛筆頭,時間長了忘記后還可翻開文檔查看。

3. 跟身邊的同事學習

孔子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每個人都應該是我們的榜樣,在日常工作中多留意身邊設計同學的工作方式及思維方法,偷偷學習他們的優點,吸收成為自己的方法論。

從4個維度,聊聊設計師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資源能力

這里資源能力指的是人脈資源。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圈,這個圈子特別小,不管是設計崗、研發崗或者 PM 崗,我們認識的每一個同學在未來都有互相幫助的可能,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資源能力也會越來越重要。

今年疫情,大家或許感受到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就業難度提升不少,但今年還是通過交流群或私聊內推了不少崗位給失業的同學,其中不乏 YY 及騰訊崗位。

幾個月前部門擴招,我也把以前合作的前端同學跟 JAVA 同學拉攏了過來,其中前端同學是專科院校畢業,本來公司規定只招本科以上學歷,最后考慮到我們之前已經有了團隊默契以及他自身能力也比較強,也成功入職。

我知道同學們肯定會有不少的設計交流群,平時除了聊天交流以外也可以多結識要好的朋友,不管是線上線下,這樣無論是你們企業擴招需要內推人才還是找工作需要別人幫忙內推崗位,都會是一種核心優勢。

(可能你們不知道,今年很多大廠畢業的同學會建立畢業群,他們很多時候都會進行捆綁銷售,整個項目組同時進入另一企業,如此崗位間不需再花時間磨合默契度,提高工作效率)

品牌效應

問大家一個問題:同樣薪資要求、相同能力的兩個人,一個在騰訊離職,而另一個在小公司離職,你會傾向于招聘那位?

相信你們絕大多數都會傾向于招聘騰訊出來的同學,但為什么明知道兩者是一樣的,還會傾向于騰訊出來的同學呢?

這就是品牌效應。

用戶都會有趨利避害的特性,當多個產品不知如何取決時,往往會選擇更加安全可靠的產品。

一般大企業都會獨立一個客戶成功部門,專門維護成功合作過大企業,以便日后再次合作以及建立自身可信度。

新用戶與企業進行合作時,了解到該企業過去與多家大企業有成功合作經驗,能夠促進雙方合作信任度,提高合作幾率。

同理,我們經常在某些企業官網中看到一排合作企業的介紹,正是用于告訴用戶,該企業有多個項目成功經驗,增加用戶對企業的合作信心。

所以我們在面試時,如果是 BAT 或者其他大廠出來的同學,適當展示大廠背景,能讓大廠光環成為自身優勢。

從4個維度,聊聊設計師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

最后總結

最后,回歸到標題上,當面試官問起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時,可以從核心技術、工作方法論積累、資源能力以及背景光環等多方面進行論述。

在日常工作中多看書、多總結、多積累、多結交,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假以時日一定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啦,今天話題就聊到這,希望文章內容能幫助到大家,如果對文章內容有疑問歡迎一起討論,拜了個拜。

收藏 94
點贊 59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