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設計師和資深設計師的差別是什么?本篇文章認為,對需求的理解和分析是區分普通設計和資深設計的重要因素,那對于設計師而言,如何做好需求分析?讓我們看看作者的解讀。
更多需求分析方法:
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產品設計師作為將產品需求具象化的一個角色。
產品設計主要解決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而需求的洞察與分析則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和關鍵。
面對一份需求文檔,不同的設計師表現出的專業性也不一樣:
初級設計師:存粹的畫圖,完成需求,復刻業務的話術即可。典型特點即業務滿意就是自己專業感的最大成就體現。
中級設計師:能在完成需求中不斷了解業務的背景和目標進行查漏補缺。典型特點是基于 PRD 或 BRD 去了解項目的歷程。
資深設計師:不局限于 PRD,追本溯源的找到用戶本質的核心的痛點提出最優解。典型特點是洞察力非常強,并且主動性比較高,能在目標上和業務保持。
在企業工作實踐中,我們面對的需求類型錯綜復雜,如何通過四步的方式進行分析:
1. 回歸原點:理解需求
產品設計師在工作中主要解決的用戶在使用產品中可能需要的問題,將用戶的需求進行具像化的角色。那么回歸用戶,基于用戶的行為與表述,對需求的洞察與分析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項目實戰中,其需求類別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種:
探索型需需求更多的是對新的業務和產品功能進行從 0 到 1 的機會點挖掘或者創新思考,主要需求來源基本屬于直屬老板的一句話需求。其特征就是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明確目標。其設計需要通過對目標拆解和競品調研以及層層拆解的方式從用戶的使用真實場景進行調研和逐層拆解。
問題性洞察則是對用戶當前明確的痛點進行深挖,該類需求的特點是用戶的痛點相對明確,但是痛點如何產生則不夠清晰。因此該類產品需要用戶能回歸用戶真實的場景中,獲取痛點的來源以及用戶的真實反饋信息。
2. 重新構思:問題重建
我們常常說要想了解一個人就是要“觀其言,察其行”,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透露著需求的信息。
當中有表層的意思,也有潛臺詞的意思。而往往潛臺詞才是我們需要琢磨的地方。
需求分析也是同樣道理,從需求的洞察分析維度,對需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表層需求、深層需求、本質的需求。
- 表層需求:又叫顯性需求,一般是對用戶調研直接獲取的需求,強調是“要什么”。
- 隱形需求:又叫行為層,通過對用戶的行為觀察進行了判斷,強調的是“做什么”。
- 深藏需求,又叫核心需求,是通過對用戶行為和表達進行了進一步提煉后的問題重塑,強調的是“用戶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這么想”。也就是用戶背后的動機是什么的判斷。
3. 腦暴共創:關聯思考
能打破原有的設計思考模式,從新的領域或者產品的分析中獲得足夠的靈感激發。或者通過和其他設計師進行溝通,跳出自己的思維的局限性。
在真實的工作中,我用一個自己的工作中屢試不爽的方式。通過多人共創,互相激發靈感。
通過小組內多個人共創討論思考,互相激發靈感,下一章通過具體案例來說明共創的思路與過程。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為了突出設計的方法而炫技,也不是為了增加什么炫酷效果而設計,而是解決用戶真實的問題。
4. 以終為始:層層推理
體驗共創中,通過對用戶的角色、場景和行為的分析后,了解到本質,有了目標,得到的一些關聯的想法和思考,集合具體的項目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目的尋找解決辦法,并遵循 SKS 的推導思路。
所謂的 SKS 是指從 Strategy 到 Key factor 再到 Solution。需求分析雖然人人都是洞察者,但是要想精準的找到用戶的核心痛點,需要持之以恒的進行練習與迭代思考。
對于產品體驗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學會總結與思考,不斷的像用戶一樣進行換位思考,不斷打開腦洞,需要有大量的積累與總結,并且持續保持好奇心的心態才能不斷的進行需求的深度挖掘。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評論!每天贏獎品
點擊 登錄 后,在評論區留言,系統會隨機派送獎品
2012年成立至今,是國內備受歡迎的設計師平臺,提供獎品贊助 聯系我們
AI輔助海報設計101例
已累計誕生 737 位幸運星
發表評論 為下方 10 條評論點贊,解鎖好運彩蛋
↓ 下方為您推薦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文章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