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六)

那些工作兩年的設計師,為什么成長速度這么快?本系列邀請了多位設計大咖,為你揭秘他們快速成長的秘訣。

往期回顧:

王震亞 - 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優設:

您有哪些堅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王震亞:

作為一名老人,這個問題有點難啊,三年?入行都快三十年了好不好。看書算嗎?看各種書,我相信開卷有益,只要是感興趣的書都行,甚至包括網絡小說(魚龍混雜需要挑揀)。

好了言歸正傳,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工作習慣有:

對設計相關的信息保持敏感,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設計無所不知,隨時通過拍照、截屏、筆記、草圖的形式做好記錄,也可能就會變成工作的素材。設計需要更寬廣的視野。

與業內和其他行業的朋友頻繁交流,建立廣泛聯系。設計首先是一種資源整合,比如我有一門課叫《設計史話》,就是聯系了全國幾十個學校的年輕老師一起備課,資源共享,讓學生有更多選擇。設計需要更深度的合作。

善于做計劃,把工作時間的效率最大化,才能給自己留出足夠的閑暇時光(不管再忙都要給自己給家庭留出時間),比如這篇文字就是我在火車上寫的。我每次出差都把行程安排得滿滿的。給大家看一個例子,我上個月 24 小時在上海走了七個區:下午在嘉定開會,晚飯約了朋友在普陀,吃完飯去靜安區逛街,晚上住到楊浦,第二天一早趕到閔行,午飯后抽空到徐匯看個展覽,然后去虹橋趕火車(長寧區)。設計需要更全局的規劃。

為什么有人工作才兩年,能力就遠超過五年的設計師?(六)

生活習慣有:對未知世界保持長久的好奇。好奇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設計師首先要保持饑渴感。比如剛剛上線的《全戰三國》,雖然我沒有太多時間玩,但我一樣要關注。

樂于嘗試一下沒有試過的事物,比如食物。我到餐廳點餐,通常會點沒有吃過的菜,到一個城市出差,要近距離了解當地的文化,去天津聽相聲,去蘇州看評彈(主要靠看字幕),去成都肯定就要去茶館擺龍門陣了。

快速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我轉發朋友圈的文章,不一定每篇都精讀,大部分都是速讀,我從小在新華書店養成的一目十行的能力(初二讀神雕俠侶一分鐘看三頁半)適合今天淺閱讀社會的海量信息捕捉和篩選,所以能夠找出關鍵信息,然后轉發朋友圈的時候通常會畫出重點。另外,對于很多文章要給出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

優設:

對你職業生涯幫助最大的習慣是什么?

王震亞:

第一是堅持。第二是對工作充滿熱情。第三是反思和求變。我覺得這三點是一回事。

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大學老師,通常每年教一樣的課程,但是每年的課程內容都不一樣。比如我有一門課叫《產品設計創新與開發》,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我愛廚房、運動健身,凈水產品,兒童玩具,寵物用品等等。今年的主題是兩個,一個做5G下設計驅動創新,一個是做設計公益。這樣的好處是每年我都要重新備課,也是一次重新學習的過程。其實對于設計師來說,每一個項目都是嶄新的,都是一次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每個項目做完都要有總結反思,才能不斷提高。雖然人到中年,我覺得自己還處于成長期。

優設:剛進入職場的設計師,應該培養哪些習慣才能快速成長?

王震亞:這里允許我偷個懶,把《人人愛設計》課程介紹的一段話貼過來:

問:學生們從學生到設計師的身份轉換過程是很重要的,您對年輕人有什么建議?

王震亞:這是一個好問題。不僅是設計專業,所有的大學生走向社會都會面臨一個適應過程。但是,我個人認為:對于一個設計專業的年輕人,最重要的反而是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要被社會改變。這個天性包括天真、敏感、好奇心和想象力。

因為天真,你才不至于在名利的驅使下迷失方向;
因為敏感,你才能關心他人、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好奇心讓你去大膽嘗試新事物而不會產生惰性;
想象力則是一個孩子最寶貴的品質。

換句話說,我不擔心我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摔跟頭,但我擔心他們因為害怕摔跟頭而失去行走的本能。

問:為什么說設計是一種本能?

王震亞: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天真、敏感、好奇心和想象力,這些都是我們該向孩子學習的東西。我覺得設計就是一種本能行為,原始人把長矛削尖是本能,一個三歲的孩子搭積木也是本能。iPad為什么受歡迎?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喜歡用它,連貓咪都會在上面切西瓜,這就是本能的力量。所以,培養設計思維最好的方式是發現事物本來的樣子。對了,還要有愛,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愛,設計的出發點是更好的傳遞愛。

優設:

有哪些不注意的小習慣,長此以往對設計師有害?

王震亞:

自以為是。設計和藝術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用戶為中心」,而設計師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用戶,往往是自以為了解了,想當然的做設計。設計師是強調交流和合作的,良好的共情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素質。

排斥技術。技術與設計息息相關,最早應用新技術的設計師往往成為時代的引領者。現在很多年輕設計師對于技術有一點畏懼甚至排斥,其實我們強調技術并不是要求你成為領域專家,而是要了解技術才能更好地應用和轉化技術。

急功近利。設計師要建立大局觀,我講設計史,就是想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了解設計的發展和趨勢,避免過于功利的思想。過于看重商業利益有時候會失去初心,教育更是如此,我所有的線上課程都是免費開放的,就是害怕追求利益會影響到更廣泛的傳播。

個人簡介:王震亞,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1995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長期從事設計教學,2013年被評為山東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老師」。主講《人人愛設計》《設計創意生活》《設計史話》等多門慕課課程,2門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其中《人人愛設計》選課學生已超過50萬人,是首批入選「學習強國」的慕課之一。

收藏 67
點贊 10

復制本文鏈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優設網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